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90277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涉及光伏组件降温技术领域,包括光伏板组件,所述光伏板组件的一侧设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组件降温
,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一般主要由光伏组件

汇流箱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

太阳能电池片经过串联封装后形成具有一定捕光面积的光伏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和并网设备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系统

相关研究表明,当硅基光伏组件工作在较高温度时,开路电压会随背板温度的升高而大幅下降,这会导致发电单元的工作点严重偏移,造成系统输出功率下降,硅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随温度的升高也大幅下降,致使太阳能电池组件不能发挥最大性能

[0003]公开号为
CN116192036B
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自动降温装置,包括:光伏组件

聚光导圈和鼓风导筒以及固定安装于鼓风导筒内侧的电鼓风组件,光伏组件的底面设有支撑架,光伏组件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设备撑杆,设备撑杆的另一端固定于鼓风导筒的外周并呈圆周方向均匀分布,鼓风导筒的内侧固定安装有内轴筒,电鼓风组件固定安装于内轴筒的一端

[0004]但是上述专利技术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现有的对光伏组件降温的方式,大多数采用吹风或喷水对光伏组件进行降温,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吹风的温度不够低,无法有效的对光伏组件进行降温,而对光伏组件表面喷水降温,水分容易蒸发,对光伏组件降温时间短,并且容易产生水渍,两种方式对光伏组件的降温效果均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对半导体组件进行通电,使得半导体组件对制冷片进行制冷,进而对毛巾带进行制冷,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进行转动,驱动轴转动带动传动带和毛巾带进行转动,从而光伏板组件进行降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包括光伏板组件,所述光伏板组件的一侧设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内固定连接有进风罩,还包括;
[0007]两个固定轨道,所述固定轨道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光伏板组件的两端底部;
[0008]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位于所述固定壳上;
[0009]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降温单元

吹风单元

滑动单元和清理单元,所述降温单元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壳另一侧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驱动轴,所述固定壳的两侧均开设有转动孔,所述驱动轴的一端依次贯穿两个所述转动孔,并延伸至所述固定壳外,所述固定壳的两侧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杆,所述驱动轴与两个所述转动杆上共同张紧套接有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表面贴合有毛巾带,所述毛巾带与所述光伏板组件相适配,所述固定壳的一端侧壁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固定连接有
半导体组件,所述半导体组件的制冷面固定连接有
U
形制冷板,所述
U
形制冷板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制冷片,所述半导体组件的制热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片

[0010]优选的,所述半导体组件和所述驱动电机均与所述光伏板组件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制冷片形状呈“V
字形”。
[0011]优选的,所述吹风单元包括开设于所述进风罩顶部的活动孔,所述活动孔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扇叶,所述转动扇叶位于所述进风罩内,所述转动轴与所述驱动轴上均键连接有锥齿轮,两个所述锥齿轮相啮合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转动套接于所述驱动轴上,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护壳的一侧内壁,所述防护壳与所述固定壳上共同固定连通有连接管,所述防护壳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出风孔

[0013]优选的,所述进风罩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位于所述转动扇叶的下方

[0014]优选的,所述固定壳的另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固定连接连接有多个导向板

[0015]优选的,所述滑动单元包括分别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固定轨道两端的
L
形架,两个所述
L
形架相互靠近的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往复丝杆,所述往复丝杆上适配安装有往复轴套,所述往复轴套的圆柱外侧壁键连接有蜗轮,所述转动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相啮合,所述往复轴套上套接有两个
L
形杆,两个所述
L
形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壳一侧

[0016]优选的,所述固定壳的一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
U
形架,所述
U
形架的底端分别滑动套接有两个所述固定轨道上

[0017]优选的,所述清理单元包括分别开设有两个所述
U
形架一侧的滑孔,两个所述滑孔内共同滑动连接有清理刷,所述清理刷的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顶部开设有条形孔,所述蜗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
L
形柱,所述
L
形柱的顶端延伸至所述条形孔内

[0018]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0019]其一:本专利技术通过降温单元和吹风单元的设置,对半导体组件进行通电,使得半导体组件对制冷片进行制冷,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进行转动,驱动轴转动带动传动带和毛巾带进行转动,驱动轴通过两个锥齿轮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转动带动转动扇叶进行转动,转动扇叶转动进行吸风,使得外界的风通过进风罩进入固定壳内,风经过
U
形制冷板和制冷片形成冷风对毛巾带和传动带进行快速制冷,通过滑动单元带动固定壳在光伏板组件移动,实现了利用冷却的毛巾对光伏板组件进行降温,并且毛巾能够被持续冷却,从而提高了对光伏板组件降温的效果

[0020]其二:本专利技术通过滑动单元的设置,转动轴转动带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往复轴套转动,使得往复轴套沿往复丝杆的轴方向进行移动,往复轴套移动通过
L
形杆带动固定壳进行移动,当固定壳移动至光伏板组件的上方时,毛巾带与光伏板组件接触对其进行降温,直至固定壳返回初始位置

[0021]其三:本专利技术通过清理单元的设置,固定壳移动带动清理刷进行移动,清理刷移动
将光伏板组件上的杂物进行清理,同时蜗杆转动带动
L
形柱进行转动,使得
L
形柱进行圆周转动,
L
形柱转动带动连接杆进行往复移动,连接杆移动带动清理刷进行往复移动,使得清理刷进行摆动式移动,进而提高了对光伏板组件的清理效果,从而提高了对光伏板组件的降温效果

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包括光伏板组件
(1)
,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组件
(1)
的一侧设固定壳
(101)
,所述固定壳
(101)
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内固定连接有进风罩
(108)
,还包括;两个固定轨道
(2)
,所述固定轨道
(2)
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光伏板组件
(1)
的两端底部;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位于所述固定壳
(101)
上;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降温单元

吹风单元

滑动单元和清理单元,所述降温单元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壳
(101)
另一侧的驱动电机
(103)
,所述驱动电机
(103)
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驱动轴
(104)
,所述固定壳
(101)
的两侧均开设有转动孔,所述驱动轴
(104)
的一端依次贯穿两个所述转动孔,并延伸至所述固定壳
(101)
外,所述固定壳
(101)
的两侧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杆
(105)
,所述驱动轴
(104)
与两个所述转动杆
(105)
上共同张紧套接有传动带
(106)
,所述传动带
(106)
的表面贴合有毛巾带
(107)
,所述毛巾带
(107)
与所述光伏板组件
(1)
相适配,所述固定壳
(101)
的一端侧壁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固定连接有半导体组件
(3)
,所述半导体组件
(3)
的制冷面固定连接有
U
形制冷板
(302)
,所述
U
形制冷板
(302)
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制冷片
(303)
,所述半导体组件
(3)
的制热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片
(30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组件
(3)
和所述驱动电机
(103)
均与所述光伏板组件
(1)
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制冷片
(303)
形状呈“V
字形”。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单元包括开设于所述进风罩
(108)
顶部的活动孔,所述活动孔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
(109)
,所述转动轴
(109)
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扇叶
(110)
,所述转动扇叶
(110)
位于所述进风罩
(108)
内,所述转动轴
(109)
与所述驱动轴
(104)
上均键连接有锥齿轮
(111)
,两个所述锥齿轮
(111)
相啮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的主动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
(101)
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壳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宏孔德锋王首杰路国龙张萍吴凯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宏海绿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