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89828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城市水利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分流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水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0003]海绵城市在下雨时,需要对雨水吸水

蓄水以及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然而,现有设计中,对于收集到的雨水净化处理效果较差,且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对雨水的净化处理效果较差且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具体方案如下:
[0005]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
[0006]分流构件,所述分流构件具有入口

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入口与地面连通;
[0007]第一弃流池,所述第一弃流池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0008]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缓冲构件具有通道,所述通道具有底面和顶面;所述通道内形成有使流体流速降低的缓冲结构,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通道连通的第一过滤孔,多个所述第一过滤孔位于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之间,且所述第一过滤孔的位置高于所述底面;
[0009]清水池组,所述清水池组与所述第一过滤孔连通;
[0010]第二弃流池,所述第二弃流池与所述通道连通

[0011]可选地,所述底面到所述顶面的距离记为
D1
,所述底面距离所述第一过滤孔最近位置的距离记为
D2

D1

D2
满足以下关系式:
[0012]可选地,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通道内的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将所述通道分隔,使得流体在所述通道中具有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具有交点且至少部分方向相反

[0013]可选地,所述分流构件形成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以分隔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过滤孔,且所述第二过滤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孔的尺寸

[0014]可选地,所述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同轴心,且所述分隔板沿所述第二出口轴线方向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出口沿所述第二出口轴线方向的正投影面积

[0015]可选地,所述分隔板倾斜设置,所述分隔板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出口轴线方向的夹角记为
α

α
满足以下条件:
20
°

α
≤40
°

[0016]可选地,所述腔室的内壁上延伸出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靠近所述入口设置,所述第二凸块靠近所述第二出口设置,所述分流构件还包括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抵接于所述分隔板与所述第一凸块之间,所述第二减震件抵接于所述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凸块之间,且所述第一减震件和所述第二减震件设置于所述分隔板背离所述入口的一侧

[0017]可选地,所述腔室的内壁上延伸出第三凸块,所述第三凸块靠近所述入口设置,所述分流构件还包括第三减震件,所述第三减震件连接于所述分隔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凸块,且所述第三减震件设置于所述分隔板背离所述入口的一侧,所述分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腔室的内壁转动连接

[0018]可选地,所述清水池组包括第一清水池和第二清水池,所述第一清水池和所述第二清水池分别设置于所述缓冲构件沿流动方向的两侧,所述缓冲构件的长度大于所述清水池组的长度,且所述缓冲构件的长度不小于
10m。
[0019]可选地,所述缓冲构件还包括主体件和盖板,所述通道形成于所述主体件上且具有开口,所述盖板用于封盖所述开口,所述盖板与所述主体件可拆卸连接;
[0020]所述缓冲构件与所述第二弃流池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连接管呈倾斜设置,使得所述第二弃流池的位置低于所述缓冲构件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2]1、
本申请通过设置分流构件和缓冲构件,雨水从入口进入到分流构件中进行第一次过滤分流,此后进入到缓冲构件中,利用缓冲结构将流体在通道中的流速降下来,再通过第一过滤孔进行第二次过滤,有利于提高雨水净化处理的效果

此外,将第一过滤孔设置在高于通道底面的位置,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防止雨水中的泥沙或颗粒物堵塞第一过滤孔,从而延长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
[0023]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过滤孔孔径设置为小于第二过滤孔的孔径,相当于第一次过滤为粗过滤,第二次为精过滤,有利于提高雨水净化处理的效果

[0024]3、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缓冲构件中的盖板与主体件可拆卸连接,在雨水收集处理系统长时间使用后,为避免在通道中淤泥或杂质的堆积,可以将盖板拆卸后,便于清理通道内的淤泥,进而延长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平面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缓冲构件的主视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缓冲构件的俯视图;
[0028]图4是图3中沿
A

A
线的剖视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缓冲构件与连接管的俯视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分流构件的剖视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分流构件的剖视图

[0032]附图标号说明:
[0033]100、
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110、
分流构件;
111、
入口;
112、
第一出口;
113、
第二出口;
114、
腔室;
115、
分隔板;
116、
第一凸块;
117、
第二凸块;
118、
第三凸块;
101、
第一减震件;
102、
第二减震件;
103、
第三减震件;
120、
第一弃流池;
130、
缓冲构件;
131、
通道;
132、
底面;
133、
顶面;
134、
缓冲结构;
1341、
凸起;
135、
主体件;
13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构件,所述分流构件具有入口

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入口与地面连通;第一弃流池,所述第一弃流池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缓冲构件具有通道,所述通道具有底面和顶面;所述通道内形成有使流体流速降低的缓冲结构,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通道连通的第一过滤孔,多个所述第一过滤孔位于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之间,且所述第一过滤孔的位置高于所述底面;清水池组,所述清水池组与所述第一过滤孔连通;第二弃流池,所述第二弃流池与所述通道连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到所述顶面的距离记为
D1
,所述底面距离所述第一过滤孔最近位置的距离记为
D2

D1

D2
满足以下关系式: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通道内的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将所述通道分隔,使得流体在所述通道中具有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具有交点且至少部分方向相反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构件形成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以分隔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过滤孔,且所述第二过滤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孔的尺寸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同轴心,且所述分隔板沿所述第二出口轴线方向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出口沿所述第二出口轴线方向的正投影面积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友青张雨健黄有足黄妹仔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文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