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的多路剩余电流监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85822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带有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的多路剩余电流监控装置,其多路剩余电流监控装置含一个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一个分析运算单元、一个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和一个漏电电流采集通道;其中,漏电电流采集通道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各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对应连接;漏电电流采集通道的信号输出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负荷开关跳闸功能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无线或载波数据传输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无线数据或载波传输模块的信号输出天线,与上位机的无线数据接收模块对应无线连接。(*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紧急保护电路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 的多路剩余电流监控装置。
技术介绍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各类剩余电流保护产品通称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Residual curentoperated protective devices,简称 ReD),是指系统发生接地故障产生 的剩余电流超过规定值时,能够自动分断电路或发出报警信号的电气装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又通俗的称作触电保安器或简称保护器(保安器),它是 有效防止低压触、漏电事故的重要保护电器装置。农网自投入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之后,农村用电触电死亡人数大幅下降。随着农 网改造工程的不断深入,农村低压配电网的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农网中一些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能可靠动作,致使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投运率较低(参见近年农 电事故统计年报),影响农村低压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电可靠性。影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投运率的一个原因,是当保护器动作后供电管理部门或 电工不能及时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此外,根据消防部门的统计,在全国的火灾事故中,电气火灾约占1/3,在电气火灾 事故中由于低压线路单相接地故障,造成事故约占电气火灾事故的1/2。可见线路单相接地 故障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在低压侧电源进线处装接带剩余电流保护器是一项重要的防火灾措施,其剩余电 流保护功能,可对全建筑物的电弧性接地故障引起火灾进行防护,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 是广泛应用的电气防止火灾技术。为了及时发现剩余电流故障点并迅速排除复位,提高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的投 运率,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及时反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运行状况,且可以监控/保护多路 供电线路的剩余电流监控/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的多路剩 余电流监控装置,其采用无线或载波数据传输的方式,将所监测供电线路的剩余电流上传 给上一级供电管理部门,且可同时监控/保护多个供电线路,具有反应迅速,一机多能,综 合实施成本较低,易于为广大农村用户接受等优点,有助于提高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的 投运率,确保农村低压电网安全运行和农村居民安全用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带有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的多路剩余电流监 控装置,包括负荷开关的跳间功能模块和设置在各供电线路上的零序电流互感器,其特征 是所述的多路剩余电流监控/保护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一个分析运算单元、一个负荷开关跳间信号输出/驱动模块和至少一个漏电电流采集通道;其中,所述漏电电流采集通道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各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对应连接;所述漏电电流采集通道的信号输出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 接;所述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 口连接;所述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负荷开关跳闸功能模块 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所述 无线或载波数据传输模块的信号输出天线,与上位机的无线数据接收模块对应无线连接。其中,所述的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为无线信号发射电路。所述的分析运算单元为单片机电路。所述的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为脉冲放大电路。所述的漏电电流采集通道为漏电检测/放大电路。具体的,所述的单片机电路至少包括单片机集成电路U2,其中,单片机集成电路 U2的RST端接地,其P30 P35端分别与各脉冲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OFFl 0FF6对应 连接,其PlO P17端分别与各漏电检测/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出端LDl LD8连接,其P37 端口与无线信号发射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的脉冲放大电路至少包括第5、第6 二极管,第45、第46和第48电阻以及第 5三极管,其中,第48电阻跨接在脉冲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OFFl与地之间,信号输入端 OFFl经第5 二极管和第45电阻与第5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5三极管的基极经第46电阻 接地,第5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6 二极管与正电源端V+连接,第5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 第5三极管的集电极构成脉冲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出端K1。所述的漏电检测/放大电路至少包括第2电容,第1、第2 二极管,第21、22、23、25、 26,27电阻,第1可调电阻和运放集成电路U1A,其中,第2电容的正极、第1 二极管的负极、 第2 二极管的正极和第21电阻的一端与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第2信号输出端连接,第2电容 的负极、第1 二极管的正极、第2 二极管的负极和第21电阻的另一端接地,零序电流互感器 的第2信号输出端经第22电阻与运放集成电路UlA的“_”输入端连接,运放集成电路UlA 的“ + ”输入端经第25电阻接地,运放集成电路UlA的“_”输入端还经第23电阻和第1可 调电阻与运放集成电路UlA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运放集成电路UlA的信号输出端经第26电 阻后构成所述漏电检测/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出端LED1,运放集成电路UlA的信号输出端同 时经第27电阻接地。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优点是1.采用无线或载波数据传输的方式,实时地将所监测供电线路的剩余电流上传给 上一级供电管理部门,便于及时掌握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实际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线 路,及时恢复,有助于提高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的投运率;2.设置多个漏电电流采集通道,可同时监控/保护多个供电线路,具有反应迅速, 一机多能,综合实施成本较低,易于为广大农村用户接受等优点;3.有助于确保农村低压电网安全运行和农村居民安全用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功能模块结构方框图;图2是本技术单片机集成电路线路图;图3是脉冲放大电路线路图;图4是漏电检测/放大电路线路图。图中TAN1 TANn为零序电流互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中,本技术方案的监控/保护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无线或载波数据传输模块、一 个分析运算单元、一个负荷开关跳间信号输出/驱动模块和至少一个漏电电流采集通道。其中,所述各漏电电流采集通道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各零序电流互感器的 信号输出端对应连接。所述漏电电流采集通道的信号输出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所述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 口连接。所述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负荷开关跳闸功能模块 (图中未示出)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或载波数据传输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所述无线或载波数据传输模块的信号输出天线,与上位机的无线数据接收模块 (图中未示出)对应无线连接。其中,所述的无线或载波数据传输模块为常规无线信号发射电路。所述的分析运算单元为单片机电路。所述的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为脉冲放大电路。所述的漏电电流采集通道为漏电检测/放大电路。由于无线信号发射电路、上位机和无线数据接收模块均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线路 结构、工作原理和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叙述。图2中,单片机电路至少包括单片机集成电路U2,其中,单片机集成电路U2的RST 端接地,其P30 P35端分别与各脉冲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OFFl 0FF6对应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的多路剩余电流监控装置,包括负荷开关的跳闸功能模块和设置在各供电线路上的零序电流互感器,其特征是:  所述的多路剩余电流监控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一个分析运算单元、一个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和至少一个漏电电流采集通道;  其中,所述漏电电流采集通道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各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对应连接;  所述漏电电流采集通道的信号输出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所述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  所述负荷开关跳闸信号输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负荷开关跳闸功能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无线或载波传输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分析运算单元的I/O端口连接;所述无线数据或载波传输模块的信号输出天线,与上位机的无线数据接收模块对应无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功赵学军王锡斌刘恩利王金涛高电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卓尔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