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的同轴连接器及其测试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5241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2
一种测试用的同轴连接器,包括有外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测试用的同轴连接器及其测试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是主要用来测试产品的同轴连接器及其测试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同轴连接器是微波领域中的重要的传输部件,它主要包括外导体

内导体和绝缘体,其中,内导体通过绝缘体支撑固定在外导体的内腔中,使得内导体始终与外导体保持同轴关系

[0003]随着应用环境

技术要求等的不同,上述同轴连接器的结构也会作相应的变化

比如作为测试产品用的同轴连接器
(
也称为测试接头
)
,为了避免测试过程中对自身内导体以及被测件造成挤压,同轴连接器的内导体往往采用同轴分布的第一内导体

第二内导体和夹设在第一

第二内导体之间的弹簧,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
CN214750442U
的文献和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
CN217281538U
文献中均披露的这样的内导体结构,这种同轴连接器的内导体在接触到被测件时,第一内导体或第二内导体会压缩弹簧并向内移动,同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又能保证与被测件之间的可靠接触,如此,可避免测试过程中自身内导体和被测件的损伤,并且多次使用后,也不会使该同轴连接器的内导体和被测件发生形变,从而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0004]但前者文献中,由于内壳体的凸出段与公头壳体的末端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
(
即外导体出现有断层
)
,该间距在不同负荷时会有射频信号泄露,会影响着同轴连接器的传输性能

而后者文献中,在不同负荷下,由于第二绝缘套会在外导体本体内发生滑动,即在承受不同负荷时,该同轴连接器的内部结构会有相应的变化,该变化会导致在承受不同负荷时的同轴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
如驻波比
)
产生波动

其次,第二中心导体的端口设计成剖沟

束口形式,在每一次挤压时会与第一中心导体之间发生摩擦,并且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使第一

第二中心导体不断损耗,最终会影响使用寿命

[0005]因此,针对现有的测试用的同轴连接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无射频信号泄露且电气性能稳定的测试用的同轴连接器

[000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带有上述同轴连接器的测试模块,使得该测试模块无射频信号泄露且电气性能稳定

[0008]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测试用的同轴连接器,包括有:
[0009]外壳体,具有前端口和后端口;
[0010]主壳体,设置在上述外壳体的前端口处,该主壳体的前端部外露于所述外壳体,并在该主壳体的前端部上开有轴向的通孔;
[0011]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和外壳体之间,使所述的主壳体的前头部始终具有外露于外壳体的趋势;
[0012]绝缘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和主壳体中;
[0013]内导体组件,包括有套管

约束于套管的前端的第一导电针

约束于套管的后端的第二导电针和安装在套管内的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作用于该第一

第二导电针而使该第一

第二导电针的端部分别始终具有外露于所述套管的趋势;
[00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位于外壳体中的内壳体,该内壳体的一端插置在主壳体中

另一端向外壳体的后端口延伸,所述内导体组件通过所述绝缘件支撑在该内壳体中,且所述第一导电针的端部经该内壳体的一端

主壳体的通孔后外露于所述的主壳体

[0015]为了方便加工和组装,较好的是,所述外壳体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所述主壳体设置在第一外壳体上,所述的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内壳体上,且两端分别作用于所述第二外壳体和主壳体

[0016]为了方便该同轴连接器的安装,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用来固定于第一基板上的外螺纹

[0017]在上述各方案中,较好的是,所述绝缘件包括有定位在所述内壳体的一端的第一绝缘体和定位在所述内壳体的另一端处的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上开有供第一导电针穿过的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绝缘体上开有供所述第二导电针穿过的第二贯穿孔

[0018]为了便于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针的端部经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第二贯穿孔后外露于所述内壳体的另一端

[0019]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的通孔设计成往第一导电针的端部侧逐渐增大的锥形孔,以使被测件上的接头得以顺利地插入

[0020]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测试模块,包括有第一基板和安装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测试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试接头采用上述的同轴连接器

[0021]为了满足测试要求,优选的是,所述同轴连接器有多个

[0022]为了能与测试设备的电缆进行快速,优选的是,还包括有第二基板和安装在第二基板上且数量与同轴连接器的个数相匹配的电缆接头,各电缆接头包括有用来与电缆内芯相连的中心体和用来与电缆屏蔽层相连的外壳,所述中心体通过绝缘子支撑在所述外壳内,当所述电缆接头插接在对应同轴连接器的外壳体后端口的状态下,所述的中心体与第二导电针相连接,所述外壳与内壳体相接触

[0023]较实用的是,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相对面上分别开有定位孔和能插设在该定位孔中的定位柱,利用定位柱与定位孔的配合,使各同轴连接器与对应的电缆接头相快速对准,以实现快速插配连接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的内导体组件设置在内壳体中,且内壳体的一端插置在主壳体中,即此时的内壳体很好地弥补了主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因设置第一弹性件所带来的断层,使得测试过程中不会发生射频信号泄露;同时,由于内导体组件位于该内壳体中,当承受不同负荷时,内壳体会随主壳体一起轴向移动,内导体组件作为整体一起也会跟随内壳体一起移动,但内导体组件的内部尺寸不会发生变化,因而不会引起电气性能的变化,故本技术具有更好的传输特性,且电气性能稳定,值得在产品测试中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同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缆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测试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测试工装与同轴连接器和电缆接头啮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测试用的同轴连接器,包括有:外壳体
(1)
,具有前端口
(A)
和后端口
(B)
;主壳体
(2)
,设置在上述外壳体
(1)
的前端口处,该主壳体
(2)
的前端部外露于所述外壳体
(1)
,并在该主壳体
(2)
的前端部上开有轴向的通孔
(22)
;第一弹性件
(3)
,设置在所述主壳体
(2)
和外壳体
(1)
之间,使所述的主壳体
(2)
的前头部始终具有外露于外壳体
(1)
的趋势;绝缘件
(5)
,设置在所述外壳体
(1)
和主壳体
(2)
中;内导体组件
(6)
,包括有套管
(61)、
约束于套管的前端的第一导电针
(62)、
约束于套管的后端的第二导电针
(63)
和安装在套管内的第二弹性件
(64)
,该第二弹性件
(64)
的两端分别作用于该第一

第二导电针而使该第一

第二导电针的端部分别始终具有外露于所述套管
(61)
的趋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外壳体
(1)
中的内壳体
(4)
,该内壳体
(4)
的一端插置在上述主壳体
(2)


另一端向所述外壳体
(1)
的后端口
(B)
延伸,所述内导体组件
(6)
通过所述绝缘件
(5)
支撑在该内壳体
(4)
中,且所述第一导电针
(62)
的端部经该内壳体
(4)
的一端

主壳体
(2)
的通孔
(22)
后外露于所述的主壳体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用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
(1)
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外壳体
(11)
和第二外壳体
(12)
,所述主壳体
(2)
设置在第一外壳体
(11)
上,所述的第一弹性件
(3)
套设在所述内壳体
(4)
上,且两端分别作用于所述第二外壳体
(12)
和主壳体
(2)。3.
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佟贺詹少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高新区新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