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2110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新型电路,包括:晶体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器
,具体地涉及
GIP
驱动显示的一种新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是通过控制液晶面板内像素
TFT
来完成的,具体是通过横向设置的栅极线控制像素
TFT
的开与关,以及纵向设置的源极线写入想要显示的资料电压

其中栅极线信号的由面板两侧的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简称
GIP(GateInPanel)
电路

多个
GIP
电路级联而成,本级的
GIP
电路的输出信号不仅会传输至显示区作为对应行的像素
TFT
的栅极线信号,还会参与前后级的
GIP
电路的工作

[0003]随着液晶显示器应用范围越广,应用场景多变,所需承受温度范围的性能也相对提升,其中,以中

大尺寸的显示面板的设计更为复杂,除了需要考量显示面板边框的大小外,显示面板还要能支持长时间操作于高温极端天气的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晶体管
T1、
晶体管
T2、
晶体管
T3、
晶体管
T4、
晶体管
T5、
晶体管
T6、
晶体管
T7、
晶体管
T8、
晶体管
T9、
晶体管
T10、
晶体管
T11、
晶体管
T12、
晶体管
T13、
晶体管
T14、
晶体管
T15、
晶体管
T16、
晶体管
T17、
晶体管
T18、
晶体管
T19、
晶体管
T20、
晶体管
T21、
晶体管
T22、
晶体管
T23、
晶体管
T24
与电容
C1
;所述晶体管
T1
的栅极

源极都与预充控制端连接,漏极与
Q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2
的栅极与
Q
点连接,源极与
P1
点连接,漏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
T3
的栅极与
P1
点连接,源极与
Q
点连接,漏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
T4
的栅极与
Q
点连接,源极与
CK
信号输入端连接,漏极与显示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晶体管
T5
的栅极与
P1
点连接,源极与显示信号输出端连接,漏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
T6
的栅极与
P2
点连接,源极与显示信号输出端连接,漏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
T7
的栅极与释放控制端连接,源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Q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8
的栅极

源极都与
V1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P1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9
的栅极

漏极都与
V2
信号端连接,源极与
P2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10
的栅极与
V2
信号端连接,源极与
P1
点连接,漏极与
VGL
信号端;所述晶体管
T11
的栅极与
V1
信号端连接,源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P2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12
的栅极与
Q
点连接,源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P2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13
的栅极与
P2
点连接,源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Q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14
的栅极与
CLR_P
信号端连接,源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P2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15
的栅极与
CLR_P
信号端连接,源极与
P1
点连接,漏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
T16
的栅极与
CLR
信号端连接,源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Q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17
的栅极与
CLR
信号端连接,源极与显示信号输出端连接,漏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
T18
的栅极与预充控制端连接,源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P1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19
的栅极与预充控制端连接,源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漏极与
P2
点连接;所述晶体管
T20
的栅极与释放控制端连接,源极与显示信号输出端连接,漏极与
VGL
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
T21
的栅极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婉雯陈廷安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