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生化修复系统及原位生化修复的方法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81832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1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原位生化修复系统,包括支撑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位生化修复系统及原位生化修复的方法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化修复
,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原位生化修复系统及原位生化修复的方法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原位生化修复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物质的修复技术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

无二次污染

可恢复土壤功能等优点,适用于修复含有石油类

农药类

重金属类等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土壤和地下水

[0003]目前,原位生化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自然衰减法

生物刺激法和生物增强法

自然衰减法是指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不需要人为干预,但速度较慢,适用于轻度污染的场地

生物刺激法是指通过向污染场地添加营养剂

氧化剂

电子受体等刺激剂,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从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

生物增强法是指通过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原位生化修复系统,包括支撑槽
(2)、
连接通道
(9)
和去离子反应槽
(10)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槽
(2)
的一侧底部通过所述连接通道
(9)
连通所述去离子反应槽
(10)
,所述支撑槽
(2)
内设置有进气组件和搅动组件;所述进气组件包括腔体
(20)
,所述腔体
(20)
固定在所述支撑槽
(2)
的内部底端中心,所述腔体
(20)
的弧面固定有一组圆周均匀排布的圆管
(19)
,每个所述圆管
(19)
内分别设置有活塞块
(27)
,每个所述圆管
(19)
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出气管
(191)
;每个所述活塞块
(27)
的中心分别固定连接活塞杆
(28)
的一端,每个所述活塞杆
(28)
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连杆
(29)
的一端,所有所述连杆
(29)
的另一端均铰接
L
形杆
(26)
的一端,所述
L
形杆
(26)
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转轴
(7)
的下端,所述转轴
(7)
轴承连接所述腔体
(20)
的上侧中心;所述转轴
(7)
的上端固定连接转动扇叶
(25)
的中心轴下端,所述转动扇叶
(25)
设置在扇叶容腔
(15)
内,所述转动扇叶
(25)
的中心轴两端分别轴承连接所述扇叶容腔
(15)
的两端中心,所述扇叶容腔
(15)
的一侧固定连通伸出管
(31)
的一端,所述伸出管
(31)
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抽液泵
(6)
,所述抽液泵
(6)
固定在所述支撑槽
(2)
上侧;扇叶容腔
(15)
的另一侧固定连通
L
形管
(16)
的一端,所述
L
形管
(16)
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槽
(2)
的内部底端,所述
L
形管
(16)
和所述扇叶容腔
(15)
的连接口与所述伸出管
(31)
和所述扇叶容腔
(15)
的连接口中心对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生化修复系统,其特征是:每个所述圆管
(19)
的另一端弧面上侧分别固定连通竖管
(8)
的下端,其中一个所述竖管
(8)
的上端固定连通存放筒
(1)
的下侧中心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原位生化修复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搅动组件包括转轮
(21)
,所述转轮
(21)
的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扇叶
(25)
的中心轴上端,所述转轮
(21)
的上侧边缘位置铰接连杆一
(22)
的一端,所述连杆一
(22)
的另一端铰接摆动杆
(23)
,所述摆动杆
(23)
的一端铰接固定柱
(32)
的上端,所述固定柱
(32)
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扇叶容腔
(15)
的上侧边缘位置,所述扇叶容腔
(15)
的上侧边缘位置还铰接长杆
(23)
的一端,所述长杆
(23)
轴承连接一组均匀排布的齿轮
(3)
的中心轴,相邻的所述齿轮
(3)
相互啮合,所述摆动杆
(23)
的另一端铰接限位轴
(30)
,所述限位轴
(30)
固定在相邻的一个所述齿轮
(3)
的上侧边缘位置,每个所述齿轮
(3)
的中心轴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搅拌齿
(4)。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原位生化修复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搅拌齿
(4)
为圆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秀贞卢兆群舒广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