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梯级人工湿地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污染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梯级人工湿地结构
。
技术介绍
[0002]虽然在这些重要水源地周边建立了缓冲带
、
保护区等隔离措施,但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威胁水质安全
。
常规做法是在入河或入湖口区域设置人工湿地,降低面源污染负荷
。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
、
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人工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
、
人工介质
、
植物
、
微生物的物理
、
化学
、
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
、
污泥进行处理
。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
、
滞留
、
过滤
、
氧化还原
、
沉淀
、
微生物分解
、
转化 />、
植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梯级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
、
第二
、
第三净化处理槽;第一净化处理槽
(100)
的前侧设有沉淀池
(120)
,后侧设有过滤湿地
(180)
;第二净化处理槽
(200)
内设有表流湿地
(280)
,第三净化处理槽
(300)
内设有渗流湿地
(380)
;污水进入第一净化处理槽
(100)
的沉淀池
(120)
,再依次流经过第一净化处理槽
(100)
的过滤湿地
(180)、
第二净化处理槽
(200)
的表流湿地
(280)
以及第三净化处理槽
(300)
的渗流湿地
(380)
后,从第三净化处理槽
(300)
的第三排水口
(306)
排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梯级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湿地
(180)
包括第一砾石层
(130)、
隔墙
(125)、
棕榈纤维堤坝
(150)
以及湿地植被
(160)
;所述第一砾石层
(130)
铺设在第一净化处理槽
(100)
后侧的底部,隔墙
(125)
设置在第一砾石层
(130)
的前端从而在第一砾石层
(130)
前侧隔离出所述沉淀池
(120)
,棕榈纤维堤坝
(150)
设置在第一砾石层
(130)
顶面的前侧且超出第一净化处理槽
(100)
的顶边,该棕榈纤维堤坝
(150)
以及第一砾石层
(130)
上均种植有所述湿地植被
(160)。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梯级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棕榈纤维堤坝
(150)
包括若干个棕榈纤维卷
(151)
,这些棕榈纤维卷
(151)
堆叠到一定高度并通过绑带
(115)
或者约束网
(152)
紧固在一起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梯级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棕榈纤维卷
(151)
包括板材
(113)、
植被基材
(112)
以及聚乙烯网
(114)
;所述板材
(113)
开设有多个通孔
(117)
,板材
(113)
的底部设置有所述绑带
(115)
;所述植被基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森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