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7254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数据线充电插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数据线充电插头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手机充电器大致可以分为旅行充电器

座式充电器和维护型充电器,一般用户接触的主要是前面两种,而市场上卖得最多的是旅行充电器,旅行充电器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价格便宜的鸭蛋型的微型旅充,普通台式卡板型充电器,带液晶显示的高档台式充电器

[0003]目前市面上的充电插头结构,大部分在使用过程中的充电结构中圆盘五金端子跟圆盘插头面接触面积小,导致充电过程温度容易过高,且圆盘五金端子没有固定柱,在装配过程中位置容易出现偏差影响工作效率,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包括数据线外壳本体,所述数据线外壳本体上表面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卡接有充电插头本体,所述充电插头本体内部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前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接触槽,所述第一接触槽右侧设有第二接触槽,所述第一接触槽内部安装有第一铜片,所述第一铜片右侧设有第二铜片,所述第二铜片位于第一接触槽内部,所述第二接触槽内部安装有第三铜片,所述第三铜片一侧设有第四铜片,所述第四铜片位于第二接触槽内,所述第四铜片一侧设有第五铜片,所述第五铜片位于第二接触槽内,所述充电插头本体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接触板,所述第一铜片

第二铜片

第三铜片

第四铜片以及第五铜片下端均延伸至接触板后表面,所述充电插头本体后表面卡接有防护板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数据线外壳本体前后表面均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充电插头本体前后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卡接块,所述卡接槽与卡接块卡接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数据线外壳本体前后表面均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孔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接块为圆柱形结构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铜片和第五铜片的外部尺寸大于第一铜片

第三铜片和第四铜片的外部尺寸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插头本体为透明圆盘塑胶材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该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中,通过设置的卡接块和第
二铜片以及第五铜片和卡接槽,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卡接块,使装配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偏差,提高工作效率,且增大了接触面积,使充电过程中的温度下降,使装置使用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数据线外壳本体结构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充电插头本体结构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接触槽结构图

[0017]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0018]1、
数据线外壳本体;
10、
空腔;
11、
卡接槽;
12、
充电插头本体;
13、
卡接块;
14、
收纳槽;
15、
第一铜片;
16、
第二铜片;
17、
第三铜片;
18、
第四铜片;
19、
第五铜片;
2、
第一接触槽;
20、
第二接触槽;
21、
透气孔;
22、
防护板;
24、
接触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包括数据线外壳本体1,数据线外壳本体1上表面开设有空腔
10
,空腔
10
内卡接有充电插头本体
12
,充电插头本体
12
内部开设有收纳槽
14
,收纳槽
14
前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接触槽2,第一接触槽2右侧设有第二接触槽
20
,第一接触槽2内部安装有第一铜片
15
,第一铜片
15
右侧设有第二铜片
16
,第二铜片
16
位于第一接触槽2内部,第二接触槽
20
内部安装有第三铜片
17
,第三铜片
17
一侧设有第四铜片
18
,第四铜片
18
位于第二接触槽
20
内,第四铜片
18
一侧设有第五铜片
19
,第五铜片
19
位于第二接触槽
20
内,充电插头本体
12
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接触板
24
,第一铜片
15、
第二铜片
16、
第三铜片
17、
第四铜片
18
以及第五铜片
19
下端均延伸至接触板
24
后表面,充电插头本体
12
后表面卡接有防护板
22。
[0021]上述工作原理:当装置在安装过程中,充电插头本体
12
前后两侧的卡接块
13
能够降低装置装配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可能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第二铜片
16
和第五铜片
19
的外部尺寸加粗处理,能够加宽接触面,使其电阻变小,从而在充电过程中不会因为流过的电流较大而发烫

[0022]为了装置在使用时能够通过数据线外壳本体1对充电插头本体
12
进行卡接,所以数据线外壳本体1前后表面均开设有卡接槽
11
,充电插头本体
12
前后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卡接块
13
,卡接槽
11
与卡接块...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可实现快速充电大电流防发烫数据线充电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线外壳本体
(1)
,所述数据线外壳本体
(1)
上表面开设有空腔
(10)
,所述空腔
(10)
内卡接有充电插头本体
(12)
,所述充电插头本体
(12)
内部开设有收纳槽
(14)
,所述收纳槽
(14)
前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接触槽
(2)
,所述第一接触槽
(2)
右侧设有第二接触槽
(20)
,所述第一接触槽
(2)
内部安装有第一铜片
(15)
,所述第一铜片
(15)
右侧设有第二铜片
(16)
,所述第二铜片
(16)
位于第一接触槽
(2)
内部,所述第二接触槽
(20)
内部安装有第三铜片
(17)
,所述第三铜片
(17)
一侧设有第四铜片
(18)
,所述第四铜片
(18)
位于第二接触槽
(20)
内,所述第四铜片
(18)
一侧设有第五铜片
(19)
,所述第五铜片
(19)
位于第二接触槽
(20)
内,所述充电插头本体
(12)
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接触板
(24)
,所述第一铜片
(15)、
第二铜片
(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汉向黎波胡祥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竣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