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脱胸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7110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包括螺纹筒、内固定组件、外固定组件、锁紧组件,内固定组件固定连接于螺纹筒左端,锁紧组件活动连接于螺纹筒右端,外固定组件位于内固定组件和锁紧组件之间,且外固定组件与螺纹筒活动连接,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包括圆形底盘、柱形壳、防拉扯组件和打孔盖,柱形壳固定连接于圆形底盘,且柱形壳上设有两组位置对称的条形槽和穿管孔,打孔盖包括固定连接的凸盘和锥形体,凸盘螺纹连接于柱形壳上端;通过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身上,还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条件调节插入的引流管长度,并且能够起到防止外力拉扯的作用。止外力拉扯的作用。止外力拉扯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脱胸腔引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
[0003]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引流管是胸腔引流中重要的部件,现有技术中引流管在引流过程中存在脱落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0004]有鉴于此,亟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防脱胸腔引流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防脱胸腔引流管。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
[0007]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包括螺纹筒、内固定组件、外固定组件、锁紧组件,内固定组件固定连接于螺纹筒左端,锁紧组件活动连接于螺纹筒右端,外固定组件位于内固定组件和锁紧组件之间,且外固定组件与螺纹筒活动连接;
[0008]引流管;
[0009]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包括圆形底盘、柱形壳、防拉扯组件和打孔盖,柱形壳固定连接于圆形底盘,且柱形壳上设有两组位置对称的条形槽和穿管孔,打孔盖包括固定连接的凸盘和锥形体,凸盘螺纹连接于柱形壳上端。
[0010]优选的,内固定组件包括内固定环、两个半锥形片和多个弹力带,内固定环固定连接于螺纹筒左端,两个半锥形片半径小的一侧活动连接于内固定环上,且其位置相互对称,弹力带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半锥形片上。
[0011]优选的,外固定组件包括外固定筒和转动盘,转动盘固定连接于外固定筒左端,外固定筒与螺纹筒螺纹连接。
[0012]优选的,锁紧组件包括锁紧柄、锁紧杆和弧形片,锁紧柄位于螺纹筒外侧,弧形片位于螺纹筒内侧,锁紧杆上端与锁紧柄固定连接,其下穿透螺纹筒与弧形片活动连接,且锁紧杆与螺纹筒螺纹连接。
[0013]优选的,外固定筒半径大于内固定环半径且其小于半锥形片右端半径。
[0014]优选的,防拉扯组件包括圆盘、两个按动耳、多个弹簧和球形凸起,圆盘半径小于柱形壳内径,按动耳穿过条形槽与圆盘固定连接,弹簧一端固定连接于圆盘底部,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圆形底盘顶壁上,球形凸起固定连接于圆盘顶壁上。
[0015]优选的,穿管孔高度高于条形槽下端且其高度低于条形槽上端。
[0016]优选的,凸盘上端刻有与柱形壳相匹配的螺纹。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技术的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其第一固定部的设置,通过将内固定组件放入患者皮肤内侧,再通过推进的外固定组件将半锥形片撑开,然后通过转动盘和半锥形片的夹持固定住穿入螺纹筒内侧的引流管。
[0019]2、本技术的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其第二固定部的设置,将位于患者身体外侧的引流管穿过穿管孔后,再通过弹簧的弹力将球形凸起位置抬高,使得引流管形成弯曲,再通过胶带或贴片将第二固定部固定住,不但起到了二次固定的作用,同时可以避免外力的拉扯。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防脱胸腔引流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第二固定部沿A

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锁紧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第一固定部;10、螺纹筒;11、内固定组件;110、内固定环;111、半锥形片;112、弹力带;12、外固定组件;120、外固定筒;121、转动盘;13、锁紧组件;130、锁紧柄;131、锁紧杆;132、弧形片;
[0025]2、引流管;
[0026]3、第二固定部;30、圆形底盘;31、柱形壳;310、条形槽;311、穿管孔;32、防拉扯组件;320、圆盘;321、按动耳;322、弹簧;323、球形凸起;33、打孔盖;330、凸盘;331、锥形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请参阅图1—3,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
[0029]第一固定部1,所述第一固定部1包括螺纹筒10、内固定组件11、外固定组件12、锁紧组件13,所述内固定组件11固定连接于所述螺纹筒10左端,所述锁紧组件13活动连接于所述螺纹筒10右端,所述外固定组件12位于所述内固定组件11和所述锁紧组件13之间,且所述外固定组件12与所述螺纹筒10活动连接;
[0030]引流管2;
[0031]第二固定部3,所述第二固定部3包括圆形底盘30、柱形壳31、防拉扯组件32和打孔盖33,所述柱形壳31固定连接于所述圆形底盘30,且所述柱形壳31上设有两组位置对称的条形槽310和穿管孔311,所述打孔盖33包括固定连接的凸盘330和锥形体331,所述凸盘330螺纹连接于所述柱形壳31上端。
[0032]具体使用前,按压按动耳321,带动圆盘320压缩弹簧322,随后将引流管2由穿管孔311穿过,并保持按压姿势,随后将第二固定部3移动至引流管2靠近引流瓶的方向,松开按
压耳321,再弹簧322的弹力作用下,球形凸起323随着圆盘320向上移动,使得第二固定部3得到固定,随后拧动锁紧柄130使其向上移动,随后再将引流管2由螺纹筒10设有锁紧组件13一侧穿入,再由设有内固定组件11一侧穿出,同样将第一固定部1移动至引流管2靠近引流瓶一侧,再通过锁紧柄130的调节将第一固定部1固定即可,其原则是保证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3不影响接下来的引流管2插入患者胸腔即可;
[0033]在引流管2插入患者胸腔后,通过调节锁紧柄130松开对第一固定部1的固定,将其移动至患者胸腔插入口处,缓慢将内固定组件11插入患者胸腔内,直至半锥形片111插入患者皮肤内即可,随后通过旋拧锁紧柄130再次固定第一固定部1,然后缓慢旋转转动盘121,随着转动盘121的旋转,外固定筒120逐渐探入半锥形片111中,随着外固定筒120的推进,两个半锥形片111逐渐被撑开,其撑开半径大于患者胸腔插入孔的半径,最后当转动盘121转动一定圈数时,患者皮肤在撑开的半锥形片111和外固定筒120的夹持下得到固定,通过该固定方式确保插入患者胸腔内的引流管2无法脱出,而若需要取出内固定组件11,只需要反向旋转转动盘121,半锥形片111会在弹力带112的弹力作用下收缩,直至其收缩半径小于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部(1),所述第一固定部(1)包括螺纹筒(10)、内固定组件(11)、外固定组件(12)、锁紧组件(13),所述内固定组件(11)固定连接于所述螺纹筒(10)左端,所述锁紧组件(13)活动连接于所述螺纹筒(10)右端,所述外固定组件(12)位于所述内固定组件(11)和所述锁紧组件(13)之间,且所述外固定组件(12)与所述螺纹筒(10)活动连接;引流管(2);第二固定部(3),所述第二固定部(3)包括圆形底盘(30)、柱形壳(31)、防拉扯组件(32)和打孔盖(33),所述柱形壳(31)固定连接于所述圆形底盘(30),且所述柱形壳(31)上设有两组位置对称的条形槽(310)和穿管孔(311),所述打孔盖(33)包括固定连接的凸盘(330)和锥形体(331),所述凸盘(330)螺纹连接于所述柱形壳(31)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固定组件(11)包括内固定环(110)、两个半锥形片(111)和多个弹力带(112),所述内固定环(110)固定连接于所述螺纹筒(10)左端,两个半锥形片(111)半径小的一侧活动连接于所述内固定环(110)上,且其位置相互对称,所述弹力带(11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半锥形片(11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固定组件(12)包括外固定筒(120)和转动盘(121),所述转动盘(121)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固定筒(120)左端,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菲菲屈卓军王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