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6721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污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

污泥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多通过曝气

微生物代谢去除有机碳,直接或间接地向大气排放
CO2,同时产生大量难处理的生物污泥,这种做法无异于“以能消能”,最终结果形成一种污染转嫁

产生的污泥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地下水和土壤二次污染

据统计,
2021
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量达
584.6
亿
m3,因曝气消耗能量
292.3
亿
kW

h
(按
0.5kW

h/m3计),若曝气成本按
0.15

/t
水计,消耗近
87
亿元,且还流失了
1215
亿
kW

h
的污水化学能

高能耗的治污模式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和经济负担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排放量的
1%

2%。
现有污水处理的高能耗

低回收的现状,与当前倡导的节能减排

节约资源相矛盾

从能量利用和温室气体控制角度衡量,均与可持续发展相悖

污水处理的碳减排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通过使用沉砂预处理池和碳捕捉池联合作用,采用物理的

化学的

生物的多种分离技术相耦合,在实现污水中混入的泥沙颗粒和浮渣清除的同时,对污水中的大部分碳源进行回收,降低污水后续处理工艺有机物负荷,从而降低能量消耗,可对碳分离后污水进行低能耗的厌氧氨氧化处理,污水达标排放

同时将回收的碳源进行资源化利用,进行干化后焚烧或者厌氧发酵产沼气或者好氧发酵生产土壤改良剂处理,从而达到节能减排

节约资源的目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贡献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沉砂预处理池和碳捕捉池,其中:所述沉砂预处理池包括沉砂池主体,所述沉砂池主体顶部左侧设有进水口Ⅰ,所述进水口Ⅰ下方设有格栅,所述格栅下方的沉砂池主体的底部设有池底斜面,所述池底斜面的最低端连接有集沙斗,所述沉砂池主体顶部右侧设有排水井,所述排水井的上方设有曝气池,所述排水井下部在所述沉砂池主体侧壁上设有出水口;所述碳捕捉池包括碳捕捉池主体,所述碳捕捉池主体上部左侧侧壁设有进水口Ⅱ,所述碳捕捉池主体上部右侧侧壁设有出水槽,所述碳捕捉池主体下部为锥形,锥形底部设有出泥口Ⅱ,所述碳捕捉池主体顶部靠近所述进水口Ⅱ的一侧设有多个生物絮凝剂添加口,所述生物絮凝剂添加口靠近所述出水槽一侧的碳捕捉池主体内部设有隔板,所述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进水口Ⅱ相连通

[0005]所述池底斜面上表面设有刮砂板,所述集沙斗成锥形,锥形集沙斗的底部设有出砂口

[0006]所述排水井内设有搅拌器Ⅰ。
[0007]所述隔板与所述进水口Ⅱ一侧的碳捕捉池主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设有搅拌器Ⅱ。
[0008]所述碳捕捉池主体下部锥形空间的上方设有多个斜板,多个所述斜板平行设置

[0009]所述隔板与所述出水槽一侧的碳捕捉池主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滤网
B
和滤网
A
,所述滤网
A
孔径为
60

80
μ
m、
所述滤网
B
孔径为
20

40
μ
m。
[0010]所述曝气池在所述沉砂池主体侧壁上设有进泥口,所述曝气池内设有多个竖向曝气管,所述曝气池相对于所述进泥口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出泥口Ⅰ。
[0011]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
1、
本技术通过使用沉砂预处理池和碳捕捉池联合作用,可以实现在清除污水中混入的泥沙颗粒和浮渣的同时,对污水中的碳源进行回收,保证了后续厌氧氨氧化脱氮工序的实施效果,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
。2、
本技术沉砂预处理池采用平流式沉砂结构,污水从进水口Ⅰ进入,经过倾斜布置的格栅截阻大块呈悬浮或漂浮状的污染物,过滤的污水在沿水平方向池底斜面前进的过程中砂砾逐步沉积在沉砂池底部实现砂水分离,分离无需额外设备,成本低,效果好
。3、
本技术碳捕捉池通过生物絮凝剂添加口向污水中投加生物絮凝剂,进行有机物吸附

絮凝,并在斜板的作用下加速沉淀,聚集在碳捕捉池底部污水由下向上依次通过滤网
A
和滤网
B
截留污水中的有机碳,最大程度的实现碳的富集,能确保进入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污水水质满足要求

[0012]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的沉砂预处理池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的碳捕捉池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1‑
沉砂预处理池,
101

进水口Ⅰ,
102

格栅,
103

刮砂板,
104

集沙斗,
105

出砂口;
106

曝气池;
107

进泥口,
108

竖向曝气管,
109

出泥口Ⅰ,
110

搅拌器Ⅰ,
111

出水口,
112

沉砂池主体,
113

池底斜面,
114

排水井,2‑
碳捕捉池,
201

进水口Ⅱ,
202

出泥口Ⅱ,
203

斜板;
204

滤网
A

205

滤网
B

206

出水槽,
207

生物絮凝剂添加口;
208

搅拌器Ⅱ,
209

碳捕捉池主体

实施方式
[0016]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沉砂预处理池(1)和碳捕捉池(2),其中:所述沉砂预处理池(1)包括沉砂池主体(
112
),所述沉砂池主体(
112
)顶部左侧设有进水口Ⅰ(
101
),所述进水口Ⅰ(
101
)下方设有格栅(
102
),所述格栅(
102
)下方的沉砂池主体(
112
)的底部设有池底斜面(
113
),所述池底斜面(
113
)的最低端连接有集沙斗(
104
),所述沉砂池主体(
112
)顶部右侧设有排水井(
114
),所述排水井(
114
)的上方设有曝气池(
106
),所述排水井(
114
)下部在所述沉砂池主体(
112
)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111
);所述碳捕捉池(2)包括碳捕捉池主体(
209
),所述碳捕捉池主体(
209
)上部左侧侧壁设有进水口Ⅱ(
201
),所述碳捕捉池主体(
209
)上部右侧侧壁设有出水槽(
206
),所述碳捕捉池主体(
209
)下部为锥形,锥形底部设有出泥口Ⅱ(
202
),所述碳捕捉池主体(
209
)顶部靠近所述进水口Ⅱ(
201
)的一侧设有多个生物絮凝剂添加口(
207
),所述生物絮凝剂添加口(
207
)靠近所述出水槽(
206
)一侧的碳捕捉池主体(
209
)内部设有隔板,所述出水口(
111
)通过管道与所述进水口Ⅱ(
201
)相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底斜面(
113
)上表面设有刮砂板(
10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恒罗敏波姬留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