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剂混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56827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稳定剂混合物,其包含至少一种选自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稳定剂混合物
专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稳定剂混合物,其包含至少一种选自式
(A)
化合物和式
(B)
化合物的化合物,和至少一种抗氧化剂化合物,其中至少一种式
(A)
化合物和
/
或式
(B)
化合物与至少一种抗氧化剂的重量比为
1:2

1:20。
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有机材料和稳定剂混合物的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稳定剂混合物在稳定暴露于光的有机材料中的用途

[0002]专利技术背景
[0003]有机材料
(
即合成聚合物如聚烯烃

聚乙烯等
)
由于其在制造多种挤出和模塑制品中的易用性而广泛用于多种应用中

然而,这些制品由于反复暴露于
UV
光而经常遭受一般稳定性的影响

为防止
UV
光对由该有机材料制备的制品的不利影响,使用不同添加剂或添加剂混合物...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一种稳定剂混合物,其包含:
i.
至少一种选自式
(A)
化合物和式
(B)
化合物的化合物:其中
E1为
C1‑
C
18
烷基;和
E2、E3、E4和
E5彼此独立地为氢
、C1‑
C
18
烷基

苯基或被
1、2
或3个
C1‑
C4烷基取代的苯基;和其中
L

ROCOR

,其中
R

R

彼此独立地为
C1‑
C
18
亚烷基;
E6、E7、E8、E9、E
10
、E
11
、E
12
、E
13
彼此独立地为氢
、C1‑
C
18
烷基

苯基或被
1、2
或3个
C1‑
C4烷基取代的苯基;和
ii.
至少一种抗氧化剂化合物,其中至少一种式
(A)
化合物和
/
或式
(B)
化合物与至少一种抗氧化剂的重量比为
1:2

1:20。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剂混合物,其中
E1为
C1‑
C8烷基,且
E2、E3、E4和
E5彼此独立地为氢
、C1‑
C4烷基或苯基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稳定剂混合物,其中
L

ROCOR

,其中
R

R

彼此独立地为
C1‑
C
18
亚烷基,且
E6、E7、E8、E9、E
10
、E
11
、E
12

E
13
彼此独立地为氢
、C1‑
C4烷基或苯基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稳定剂混合物,其中至少一种式
(A)
化合物选自式
(A

1)、(A

2)

(A

3)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稳定剂混合物,其中式
(B)
化合物为式
(B

1)
化合物: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剂混合物,其中抗氧化剂选自:
2,4


(
辛基巯基
)
‑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氨基
)

1,3,5

三嗪
、2

辛基巯基

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氨基
)

1,3,5

三嗪
、2

辛基巯基

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氧基
)

1,3,5

三嗪
、2,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氧基
)

1,2,3

三嗪
、1,3,5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异氰脲酸酯
、1,3,5


(4

叔丁基
‑3‑
羟基

2,6

二甲基苄基
)
异氰脲酸酯
、2,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乙基
)

1,3,5

三嗪
、1,3,5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丙酰基
)

六氢

1,
3,5

三嗪
、1,3,5


(3,5

二环己基
‑4‑
羟基苄基
)
异氰脲酸酯

季戊四醇四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1,3,5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2,4,6

三甲基苯
、1,4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2,3,5,6

四甲基苯
、2,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苯酚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十八烷基酯

辛基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

氢化肉桂酸酯

六亚甲基双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N

[6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酰氨基
]
己基
]
丙烯酰胺


[
单乙基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膦酸
]


三乙二醇双
(3

叔丁基
‑4‑
羟基
‑5‑
甲基苯基
)
丙酸酯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氢化肉桂酸
1,3,5


(2

羟乙基
)

s

三嗪三酮酯
、3

叔丁基
‑2‑
羟基
‑5‑
甲基苯硫醚
、2

甲基

4,6


(
正辛基硫烷基甲基
)
苯酚
、2,2'

硫代二亚乙基双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2,4

二叔丁基苯基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甲酸酯
、4

((4,6


(
辛基硫基
)

1,3,5

三嗪
‑2‑

)
氨基
)

2,6

二叔丁基苯酚


(1,2,2,6,6

五甲基
‑4‑
哌啶基
)[[3,5


(1,1

二甲基乙基
)
‑4‑
羟基苯基
]
甲基
]
丁基丙二酸酯

α

生育酚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N'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酰基
]
丙烷酰肼


(4

叔丁基
‑3‑
羟基

2,6

二甲基苄基
)
异氰脲酸酯

亚乙基双
[3,3


[3

(1,1

二甲基乙基
)
‑4‑
羟基苯基
]
丁酸酯
]、
苄基
‑2‑
乙酰氨基
‑2‑
脱氧

α

D

半乳吡喃糖苷
、2,2'

亚甲基双
(6

叔丁基
‑4‑
甲基苯酚
)
单丙烯酸酯
、2

丙烯酸
,2

(1,1

二甲基乙基
)
‑6‑
[1

[3

(1,1

二甲基乙基
)
‑5‑
(1,1

二甲基丙基
)
‑2‑
羟基苯基
]
乙基
]
‑4‑
(1,1

二甲基丙基
)
苯基酯


[2

叔丁基
‑4‑
(5

叔丁基
‑4‑
羟基
‑2‑
甲基苯基
)
硫烷基
‑5‑
甲基苯基
]
亚磷酸酯
、(1,2

二氧亚乙基
)

(
亚氨基亚乙基
)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
苯酚
、2,6


[[3

(1,1

二甲基乙基
)
‑2‑
羟基
‑5‑
甲基苯基
]
八氢

4,7

甲桥基

1H

茚基
]
‑4‑
甲基

,4,4'

硫代双
(2

叔丁基
‑5‑
甲基苯酚
)、4,6


(
辛基硫代甲基
)

邻甲酚


(
十八烷基
)
羟胺

苯胺
、N

苯基


2,4,4

三甲基戊烯的反应产物
、3,3'

硫代二丙酸双
(
正十八烷基
)

、3,3'

硫代二丙酸双
(
十二烷基
)

、4,4'


(
α
,
α

二甲基苄基
)
二苯胺
、3,3'

硫代二丙酸二肉豆蔻酯


(
十八烷基
)
二硫醚和
2,2


[[3

(
十二烷基硫
)
‑1‑
氧代丙氧基
]
甲基
]
丙烷

1,3

二基双
[3

(
十二烷基硫
)
丙酸酯
]。7.
根据权利要求1和6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稳定剂混合物,其中抗氧化剂选自:
2,4


(
辛基巯基
)
‑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氨基
)

1,3,5

三嗪
、2

辛基巯基

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氨基
)

1,3,5

三嗪
、2

辛基巯基

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氧基
)

1,3,5

三嗪
、2,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氧基
)

1,2,3

三嗪
、1,3,5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异氰脲酸酯
、1,3,5


(4

叔丁基
‑3‑
羟基

2,6

二甲基苄基
)
异氰脲酸酯
、2,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乙基
)

1,3,5

三嗪
、1,3,5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丙酰基
)

六氢

1,3,5

三嗪
、1,3,5


(3,5

二环己基
‑4‑
羟基苄基
)
异氰脲酸酯

季戊四醇四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1,3,5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2,4,6

三甲基苯
、1,4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2,3,5,6

四甲基苯
、2,4,6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苯酚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十八烷基酯

辛基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

氢化肉桂酸酯

六亚甲基双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N

[6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酰氨基
]
己基
]
丙烯酰胺


[
单乙基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
膦酸
]


三乙二醇双
(3

叔丁基
‑4‑
羟基
‑5‑
甲基苯基
)
丙酸酯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氢化肉桂酸
1,3,5


(2

羟乙基
)

s

三嗪三酮酯
、3

叔丁基
‑2‑
羟基
‑5‑
甲基苯硫醚
、2

甲基

4,6


(
正辛基硫烷基甲基
)
苯酚
、2,2'

硫代二亚乙基双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2,4

二叔丁基苯基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甲酸酯
、4

((4,6


(
辛基硫基
)

1,3,5

三嗪
‑2‑

)
氨基
)

2,6

二叔丁基苯酚


(1,2,2,6,6

五甲基
‑4‑
哌啶基
)[[3,5


(1,1

二甲基乙基
)
‑4‑
羟基苯基
]
甲基
]
丁基丙二酸酯

α

生育酚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N'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酰基
]
丙烷酰肼


(4

叔丁基
‑3‑
羟基

2,6

二甲基苄基
)
异氰脲酸酯

亚乙基双
[3,3


[3

(1,1

二甲基乙基
)
‑4‑
羟基苯基
]
丁酸酯
]、
苄基
‑2‑
乙酰氨基
‑2‑
脱氧

α

D

半乳吡喃糖苷
、2,2'

亚甲基双
(6

叔丁基
‑4‑
甲基苯酚
)
单丙烯酸酯
、2

丙烯酸
,2

(1,1

二甲基乙基
)
‑6‑
[1

[3

(1,1

二甲基乙基
)
‑5‑
(1,1

二甲基丙基
)
‑2‑
羟基苯基
]
乙基
]
‑4‑
(1,1

二甲基丙基
)
苯基酯


[2

叔丁基
‑4‑
(5

叔丁基
‑4‑
羟基
‑2‑
甲基苯基
)
硫烷基
‑5‑
甲基苯基
]
亚磷酸酯
、(1,2

二氧亚乙基
)

(
亚氨基亚乙基
)

(3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
苯酚
、2,6


[[3

(1,1

二甲基乙基
)
‑2‑
羟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
申请(专利权)人:巴斯夫欧洲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