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微球制备的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4752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45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用于微球制备的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本体;芯片本体第一表层设有至少一水相进口和多个水相出口,第二表层设有至少一油相进口;微流流道结构布设于微流层中;微流流道结构形成有至少一个微球生成模块;微球生成模块包括:第一分支流道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微球制备的微流控芯片


[0001]本公开涉及色谱填料制备
,尤其涉及用于微球制备的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微球的制备通常采用乳化法进行制备,具有效率低,质量低的劣势,通过堆量来进行微球收集,缺乏一种高效的

批量的生产微球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微球制备的微流控芯片,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0004]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微球制备的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本体,具有第一表层

第二表层及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之间的微流层;所述第一表层设有至少一水相进口和多个水相出口,所述第二表层设有至少一油相进口;微流流道结构,布设于所述微流层中;所述微流流道结构形成有至少一个微球生成模块;每个所述微球生成模块包括:第一分支流道结构

第二分支流道结构

及多个微球生成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微球生成单元包括:第一阻力流道单元

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阻力流道单元两侧的第二阻力流道单元

以及微球切割流道单元;第一阻力流道单元的出口经一微球输出流道连通于一所述水相出口;所述微球切割流道单元由连通于所述微球输出流道上的一成球位置

以及每个所述第二阻力流道单元的出口的微流流道形成;所述第一阻力流道单元

及第二阻力流道单元由微流流道迂回形成;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包括连通至一水相进口的第一进口

以及从所述第一进口经各分支流道分别连通到所述多个微球生成单元中的每个第一阻力流道单元进口的每个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结构包括连通至一油相进口的第二进口

以及从所述第二进口经各分支流道分别连通到所述多个微球生成单元中的每个第二阻力流道单元进口的每个第二出口

[0005]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及第二分支流道结构为多级流道结构;所述多级流道结构从进口向出口形成相连通的多级分支流道,每一级中形成
2n
数量的分支流道,
n
为级数;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末级的每一分支流道的出口连通至一第一阻力流道单元的进口;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结构末级的每一分支流道的出口连通至一第二阻力流道单元的进口

[0006]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和
/
或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结构为轴对称结构

[0007]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每个微球生成单元中的两个第二阻力流道单元之间为对称结构;和
/
或,所述第一阻力流道单元中微流流道的径宽及密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二阻力流道单元中微流流道的径宽及密度

[0008]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为互为正反的平面;所述多个水相进口围绕垂直穿过所述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的一轴线均匀分布,所述多个油相进口围
绕所述轴线均匀分布;和
/
或,每个水相进口同一个油相进口之间位置对应

[0009]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和第二分支流道结构位于微流层内的相互隔离的不同层面

[0010]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水相出口在芯片本体的分布位置位于所述水相进口和油相进口的外围;每个所述微球生成模块位于一水相进口和多个水相出口之间

[0011]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微球生成模块中的各个微球生成单元及对应连通的各个水相出口均呈圆弧形排列

[0012]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水相进口

油相进口及微球生成模块为至少两个的相同数量;各所述微球生成模块围绕各所述水相进口和油相进口沿周向设置,以使其中的各个微球生成单元呈圆环形排列;各所述水相出口在各微球生成单元外围呈圆环形排列

[0013]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芯片本体为圆盘形状,所述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为芯片本体两端的圆形端面

[0014]如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用于微球制备的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本体;芯片本体第一表层设有至少一水相进口和多个水相出口,所述第二表层设有至少一油相进口;微流流道结构,布设于所述微流层中;所述微流流道结构形成有至少一个微球生成模块;每个所述微球生成模块包括:第一分支流道结构

第二分支流道结构

及多个微球生成单元;每个所述微球生成单元包括:第一阻力流道单元

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阻力流道单元两侧的第二阻力流道单元

以及微球切割流道单元;第一阻力流道单元连通于一所述水相出口;所述第一阻力流道单元

及第二阻力流道单元由微流流道迂回形成;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连通一水相进口以及模块中每个第一阻力流道单元;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结构连通一油相进口以及以及模块中每个第一阻力流道单元

通过每个模块中多个微球生成单元中对油相和水相的分流以及阻力的微流流道设计,制备速度和效率佳,满足大量制备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第一表层一侧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第二表层一侧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分支流道结构同水相进口

微球生成单元

水相出口之间的连通结构示意图

[0018]图4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分支流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图3和图4中流道叠加显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示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公开所揭露的消息轻易地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与功效

本公开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模块,本公开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与应用模块,在没有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1]下面以附图为参考,针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公开所属
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

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形态体现,并不限定于此处说明的
实施例

[0022]在本公开的表示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
或“一些示例”等的表示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表示的具体特征

结构

材料或者特点包括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用于微球制备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本体,具有第一表层

第二表层及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之间的微流层;所述第一表层设有至少一水相进口和多个水相出口,所述第二表层设有至少一油相进口;微流流道结构,布设于所述微流层中;所述微流流道结构形成有至少一个微球生成模块;每个所述微球生成模块包括:第一分支流道结构

第二分支流道结构

及多个微球生成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微球生成单元包括:第一阻力流道单元

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阻力流道单元两侧的第二阻力流道单元

以及微球切割流道单元;第一阻力流道单元的出口经一微球输出流道连通于一所述水相出口;所述微球切割流道单元由连通于所述微球输出流道上的一成球位置

以及每个所述第二阻力流道单元的出口的微流流道形成;所述第一阻力流道单元

及第二阻力流道单元由微流流道迂回形成;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包括连通至一水相进口的第一进口

以及从所述第一进口经各分支流道分别连通到所述多个微球生成单元中的每个第一阻力流道单元进口的每个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结构包括连通至一油相进口的第二进口

以及从所述第二进口经各分支流道分别连通到所述多个微球生成单元中的每个第二阻力流道单元进口的每个第二出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及第二分支流道结构为多级流道结构;所述多级流道结构从进口向出口形成相连通的多级分支流道,每一级中形成2n
数量的分支流道,
n
为级数;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结构末级的每一分支流道的出口连通至一第一阻力流道单元的进口;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结构末级的每一分支流道的出口连通至一第二阻力流道单元的进口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应卫韩林辰李子武钱新赵然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毫厘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