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物以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组合物以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技术介绍
[0002]有机电致发光现象早在
1963
年就已经被发现,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
1987
年美国柯达公司
Tang
研究小组发表了以有机荧光材料和空穴材料制成直流低电压驱动的高亮度
、
高效率的薄膜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OLED)
后,该技术才重新得到关注,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
[0003]OLED
技术相较于其他显示技术具有突出的优势,如功耗低
、
响应速度快
、
易弯曲
、
视角广
、
可大面积显示
、
发光色彩全等,并可与现有的多种标准
、
技术兼容制成低成本的发光器件,在实现彩色平板显示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在过去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两种式
I
所示化合物和一种式
II
所示化合物;或者,所述组合物包括一种式
I
所示化合物和两种式
II
所示化合物;所述式
I
所示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其中,
Ar
21
、Ar
22
各自独立地选自
C6
~
C30
芳基或
C6
~
C20
杂芳基;
Ar
23
选自单键
、
亚苯基或亚联苯基中的任意一种;式
I
所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可以被
‑
F、
‑
CN、C6
‑
C20
芳基
、C1
‑
C6
烷基或
C1
‑
C6
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取代;式
I
所示化合物符合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1)
式
I
所示化合物中不含氘原子;
(2)
式
I
所示化合物中两个咔唑基上连接的氢原子全部被氘原子替代;
(3)
式
I
所示化合物中
Ar
21
基团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氘原子替代;
(4)
式
I
所示化合物中
Ar
22
基团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氘原子替代;
(5)
式
I
所示化合物中
Ar
23
基团为亚苯基和
/
或亚联苯基,
Ar
23
基团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氘原子替代;
(6)
式
I
所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
C6
‑
C20
芳基取代,
C6
‑
C20
芳基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氘原子替代;
(7)
式
I
所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
C1
‑
C6
烷基和
/
或
C1
‑
C6
烷氧基取代,
C1
‑
C6
烷基和
/
或
C1
‑
C6
烷氧基中氢原子全部被氘原子替代;所述式
II
所示化合物由一个式
I
‑
C
所示基团与式
I
‑
D
所示基团中环
E
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碳原子稠合得到;其中,
*
表示稠合位点;
Ar
11
选自单键
、
亚苯基
、
亚萘基
、
亚联苯基中的任意一种;
R
101
、R
102
各自独立地选自
H、C6
~
C30
芳基或
C6
~
C20
杂芳基;
X、Y、Z
各自独立地选自
N
或者
CR
304
,
R
304
选自
H、
苯基
、
联苯基
、
萘基
、9,9
‑
二甲基芴基
、
二苯并呋喃基
、
二苯并噻吩基中的任意一种,且
X、Y、Z
中的至少一个为
N
;
X1选自
O、S、
其中
R
301
、R
302
各自独立地选自
C1
‑
C5
烷基或苯基,
R
303
选自苯基或联苯基,虚线表示连接位点;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可以被
‑
F、
‑
CN、C6
~
C20
芳基
、C1
~
C6
烷基
、C1
~
C6
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取代;式
II
所示化合物符合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a)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不含氘原子;
(b)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环
F、
环
D、
环
E
中至少一个环上的氢原子全部被氘原子替代;
(c)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
R
101
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氘原子替代;
(d)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
R
102
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氘原子替代;
(e)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
Ar
11
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氘原子替代;
(f)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
R
301
和
R
302
中的氢原子全部被氘原子替代;
(g)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
R
303
基团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氘原子替代;
(h)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
R
304
为氘原子;
(i)
式
II
所示化合物中
R
304
选自苯基
、
联苯基
、
萘基
、9,9
‑
二甲基芴基
、
二苯并呋喃基
、
二苯并噻吩基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占奇,李志强,陆金波,黄常刚,
申请(专利权)人:阜阳欣奕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