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72759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31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人体温度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空调
,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以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空调器是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电器产品,空调对于室内温度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健康

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正常的工作

生活和学习需要

[0003]目前通常通过设定温度单一指标来设计控制舒适性,或者采用指定的单一温度指标和指定的单一湿度指标来设计控制舒适性,如此,通常是为了满足大多数群体的舒适性需要

[0004]但是,由于个体舒适性需求差异,单一的温度和单一的湿度指标调节已无法有效地满足人们对舒适度要求的需求,不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个体差异化

个性化的热舒适控制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个体差异化

个性化的热舒适性需求

[0006]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人体温度检测装置,所述人体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目标用户的手部温度;室内温度检测装置,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人体温度检测装置和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所述手部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输入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根据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的输出值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根据所述温冷感状态调节当前设定目标温度,并根据调节后的目标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其中,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中配置有至少八层温度决策条件集,至少八层温度决策条件集构成多个温度判定分支,其中,第一层温度决策条件集包括: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二层温度决策条件集包括:以所述手部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三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一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四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四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五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六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六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九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两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七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五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五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八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两个所述手部温度和四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

[0008]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接收目标用户的手部温度以及室内环境温度;将所述手部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输入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其中,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中配置有至少八层温度决策条件集,至少八层温度
决策条件集构成多个温度判定分支,其中,第一层温度决策条件集包括: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二层温度决策条件集包括:以所述手部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三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一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四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四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五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六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六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九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两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七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五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五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八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两个所述手部温度和四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根据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的输出值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根据所述温冷感状态调节当前设定目标温度,并根据调节后的目标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

[0009]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来调整目标温度,可以弥补基于普遍人群的
PMV(Predicted Mean Vote)
预测舒适模型弱化了个体差异的不足,并且,不仅考虑用户个体的手部温度能够体验用户当前温冷感,同时考虑到室内环境温也会影响用户温冷体验,因此,空调器将手部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输入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从而满足目标用户个体的温冷感舒适性,提高用户个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0010]本公开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0012]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0013]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框图;
[0014]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建模的流程图;
[0015]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的部分配置的示意图;
[0016]图5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的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的部分配置的示意图;
[0017]图6是根据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的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的部分配置的示意图;
[0018]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舒适控制总体运行逻辑的流程图;
[0019]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运行用户个体舒适模式的流程图;
[0020]图9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制冷模式下的寻址过程的示意图;
[0021]图
10
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制热模式下的寻址过程的示意图;
[0022]图
11
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
TMS
舒适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23]图
12
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湿度变化曲线的示意图;
[0024]图
13
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当空调器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的室内风机舒适性控制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

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

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

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人体温度检测装置,所述人体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目标用户的手部温度;室内温度检测装置,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人体温度检测装置和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所述手部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输入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根据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的输出值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根据所述温冷感状态调节当前设定目标温度,并根据调节后的目标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其中,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中配置有至少八层温度决策条件集,至少八层温度决策条件集构成多个温度判定分支,其中,第一层温度决策条件集包括: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二层温度决策条件集包括:以所述手部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三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一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四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四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五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六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三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六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九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两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七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五个所述手部温度和五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第八层温度决策条件包括:以两个所述手部温度和四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依据的决策条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在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时具体配置为,将所述手部温度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中至少八层温度决策条件集构成的所述多个温度判定分支进行比较,以确定目标温度判定分支,获得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将所述输出值对应的温冷感状态作为所述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判断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是否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1;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1,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1;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1,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2,其中,
T
室内设定2<T
室内设定1;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2,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一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一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2,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2,其中,
T
手部设定2<T
手部设定1;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2,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二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二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2,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3,其中,
T
手部设定2<T
手部设定3;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3,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3,其中,
T
室内设定2<T
室内设定3;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3,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三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三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偏冷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偏冷;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3,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4,其中,
T
室内设定3<T
室内设定4;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4,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四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四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偏热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偏热;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4,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5,其中,
T
室内设定4<T
室内设定5;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5,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五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五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偏冷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偏冷;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5,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六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六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偏冷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偏冷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3,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4,其中,
T
手部设定3<T
手部设定4;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4,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七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七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偏热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偏热;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4,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八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八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偏冷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偏冷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1,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5,其中,
T
手部设定1<T
手部设定5;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5,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6,其中,
T
室内设定2<T
室内设定6;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6,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九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九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6,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7,其中,
T
室内设定7<T
室内设定6;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7,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
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7,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一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一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偏热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偏热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5,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8,其中,
T
室内设定6<T
室内设定8;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8,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9,其中,
T
室内设定9<T
室内设定8;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9,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二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二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9,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三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三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8,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6,其中,
T
手部设定5<T
手部设定6;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6,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7,其中,
T
手部设定7<T
手部设定6;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7,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四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四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7,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五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五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6,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8,其中,
T
手部设定6<T
手部设定8;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8,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六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六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8,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七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七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1,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
10
,其中,
T
室内设定1<T
室内设定
10
;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
10
,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
11
,其中,
T
室内设定
11
<T
室内设定
10

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
11
,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T
室内
≤T
室内设定
12
,其中,
T
室内设定
12
<T
室内设定
11
;若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
12
,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八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八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
12
,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9,其中,
T
手部设定1<T
手部设定9;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9,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十九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十九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9,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0
,其中,
T
手部设定
10
<T
手部设定9;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0
,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二十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二十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偏热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偏热;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0
,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1
,其中,
T
手部设定
11
<T
手部设定
10
;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1
,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二十一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二十一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1
,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二十二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二十二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若不满足
T
室内
≤T
室内设定
11
,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2
,其中,
T
手部设定9<T
手部设定
12
;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2
,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3
,其中,
T
手部设定
13
<T
手部设定
12
;若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3
,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第二十三温度判定分支,获取所述用户个体温冷感决策树模型对应所述第二十三温度判定分支的输出值为中性输出值,则目标用户的温冷感状态为中性;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3
,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手部温度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4
,其中,
T
手部设定
13
<T
手部设定
14
<T
手部设定
12
;若不满足
T
手部
≤T
手部设定
14
,则确定所述目标温度判定分支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敏志邢乐吕根贵谭裕锋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