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0027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溢流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溢流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合流制溢流污染是导致南方河网地区河湖雨天反黑复臭的重要因素

现有溢流污染防控多采用雨天调蓄

晴天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方式,但一方面其会对下游污水厂造成负荷冲击,另一方面,长期降雨导致调蓄池中的合流制污水溢流,直接排入河湖等水体,严重影响河湖水环境质量,因此,在调蓄池后对溢流污染进行就地处理的技术被广泛应用

[0003]目前,溢流污染就地处理以物理技术为主,如运用粗细格栅过滤技术
(CN110725384A)、
悬浮填料吸附技术
(CN101734804A)、
水力旋流分离技术
(CN211339081U)、
高效混凝澄清技术
(CN102139946A)
与加载混凝净化技术
(CN109336334A)
等,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削减溢流污水中的漂浮物
、SS、TP
和不溶性
COD
等污染物,具有启动快速

停留时间短

运维简单等优点

但上述技术都未能有效去除
BOD5、TN、NH3

N
等溶解性污染物,若直接排放对于受纳水体的水质仍有较大影响

[0004]运用物化与微生物处理或生态净化相结合的技术,如
CN113582441A
采用高密度沉淀结合雨水花园
、CN209872674U
采用混凝沉淀结合微生物处理
、CN111392964A
采用高密度沉淀结合浸没式生物滤池
、CN105984995A
采用混凝沉淀结合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等,实现不溶性污染物和可溶性污染物同步去除

但是现有微生物处理技术或生态净化技术均存在难以应对溢流污染负荷波动问题,导致难以实现高效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微生物处理技术或生态净化技术均存在难以应对溢流污染负荷波动问题,导致处理效率不稳定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包括:
[0007]污水提升组件,适于设于调蓄池一侧,所述污水提升组件包括管路连接的抽水泵和格栅,所述抽水泵的抽水口伸入调蓄池内;
[0008]第一澄清组件,所述第一澄清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

加载絮凝池和第一沉淀池,所述混凝反应池与格栅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和排泥口,所述出水口高于排泥口,所述调蓄池内的污水依次经抽水泵

格栅到达第一澄清组件内,所述污水依次经混凝反应

絮凝反应后进入到第一沉淀池内,分离为上清液和颗粒物,所述颗粒物沉淀至第一沉淀池底部;
[0009]生物吸附降解组件,所述生物吸附降解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吸附池和储泥池,所述吸附池和储泥池内分别留有颗粒态活性污泥,所述颗粒态活性污泥以吸收自所述出水口进入吸附池的上清液中可溶性有机物,保证处理过程中负荷处于稳定状态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池顶部设有刮泥机

所述第一沉淀池内设有斜板,所述颗粒物沿斜板到达第一沉淀池底部

[0011]可选地,所述混凝反应池的顶部设有第一搅拌机和第一加药器,所述加载絮凝池的顶部设有第二搅拌机

第二加药器和第三加药器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加药器加入的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

聚合氯化铁或聚合硫酸铝铁,所述第二加药器加入的加载剂为微砂,所述第三加药器加入的絮凝剂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池的排泥口连接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还通过管路连接有载体回收器

[0014]可选地,所述生物吸附降解组件还包括依次管路连接的缺氧反应池

好氧反应池和第二沉淀池,所述吸附池与缺氧反应池管路连接,所述吸附池的入水口与第一沉淀池的出水口管路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吸附池的底部设有布水器,所述吸附池内悬浮有颗粒态活性污泥

[0016]可选地,所述缺氧反应池的底部设有第一曝气器,所述缺氧反应池内悬浮有第一载体材料,所述好氧反应池的底部设有第二曝气器,所述好氧反应池内悬浮有第二载体材料

[0017]可选地,所述第二沉淀池的排泥口连接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与储泥池连接,所述储泥池与好氧反应池间设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以使储泥池内的污泥进入到好氧反应池内,所述吸附池的底部设有污泥排出泵以将污泥排入储泥池内

[0018]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澄清组件,所述第二澄清组件包括依次管路连接的混凝反应池

加载絮凝池和第一沉淀池,所述混凝反应池与加载絮凝池间共用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开设有通水孔

[0019]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0]1.
本技术提供的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包括:污水提升组件,适于设于调蓄池一侧,污水提升组件包括管路连接的抽水泵和格栅,抽水泵的抽水口伸入调蓄池内;第一澄清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

加载絮凝池和第一沉淀池,混凝反应池与格栅管路连接,第一沉淀池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和排泥口,出水口高于排泥口,排泥口连接有污泥回流泵,调蓄池内的污水依次抽水泵

格栅到达第一澄清组件内,污水依次经混凝反应

絮凝反应后进入到第一沉淀池内,分离为上清液和颗粒物,颗粒物沉淀至第一沉淀池底部

生物吸附降解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吸附池和储泥池,吸附池和储泥池内分别留有颗粒态活性污泥,颗粒态活性污泥用以吸收自出水口进入吸附池的上清液中可溶性有机物,保证处理过程中负荷处于稳定状态

当调蓄池内的污水超过承载值后,抽水泵启动使污水经由抽水泵进入到格栅内

再到达混凝反应池内,污水依次经混凝反应

絮凝反应后,再进入第一沉淀池内,实现上清液和颗粒物的分离

自出水口进入吸附池的上清液中含有可溶性有机物,通过吸附池内的颗粒态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去除

通过吸附池和储泥池的设置,可分别将吸附池内吸附污染物的污泥输入储泥池内,有助于在雨季将吸附污染物的污泥及剩余污泥作为营养物质储存下来

污水处理过程中,当吸附池内的颗粒态活性污泥较少时,储泥池内的颗粒态活性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提升组件
(1)
,适于设于调蓄池一侧,所述污水提升组件
(1)
包括管路连接的抽水泵
(16)
和格栅
(2)
,所述抽水泵
(16)
的抽水口伸入调蓄池内;第一澄清组件
(4)
,所述第一澄清组件
(4)
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
(15)、
加载絮凝池
(14)
和第一沉淀池
(13)
,所述混凝反应池
(15)
与格栅
(2)
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
(13)
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和排泥口,所述出水口高于排泥口,所述调蓄池内的污水依次经抽水泵
(16)、
格栅
(2)
到达第一澄清组件
(4)
内,所述污水依次经混凝反应

絮凝反应后进入到第一沉淀池
(13)
内,分离为上清液和颗粒物,所述颗粒物沉淀至第一沉淀池
(13)
底部;生物吸附降解组件
(11)
,所述生物吸附降解组件
(11)
包括相互连接的吸附池
(7)
和储泥池
(27)
,所述吸附池
(7)
和储泥池
(27)
内分别有颗粒态活性污泥
(26)
,所述颗粒态活性污泥
(26)
用以吸收自所述出水口进入吸附池
(7)
的上清液中可溶性有机物,保证处理过程中负荷处于稳定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反应池
(15)
的顶部设有第一搅拌机
(3)
和第一加药器,所述加载絮凝池
(14)
的顶部设有第二搅拌机
(17)、
第二加药器和第三加药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药器加入的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

聚合氯化铁或聚合硫酸铝铁,所述第二加药器加入的加载剂为微砂,所述第三加药器加入的絮凝剂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流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
(13)
顶部设有刮泥机
(6)、
所述第一沉淀池
(13)
内设有斜板
(18)
,所述颗粒物沿斜板
(18)
到达第一沉淀池
(13)
底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溢流污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云鹏陈亚松朱雅婷聂中林陈俊润牟海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