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976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包括:进料管、第一转鼓、设置于第一转鼓内腔的第一输料螺旋、向心泵、第二转鼓、设置于第二转鼓内腔的第二输料螺旋、用于固定连接第一转鼓与第二转鼓的中间轴承座以及用于固定连接第一输料螺旋与第二输料螺旋的中间支承轴,第二转鼓为锥型转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混合液从进料管进入第一转鼓,重液相、轻液相和固相渣在第一转鼓内一边沉降分离一边向第二转鼓所在位置移动,移动的方向相同,呈并行状态移动。分离后的重液相、轻液相和固相渣经各自的通道排出,物料在分离过程和排出过程中不会产生涡流,大大提升了离心机分离效率和效果。和效果。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固液分离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技术介绍

[0002]普通型三相螺旋卸料离心机一般为逆流型,其工作机理如图1

2所示,具体为:混合液01(需要分离的原浆)从进料管02进入离心机的输料螺旋07的空心轴内,在输料螺旋07的空心轴的中间部位开设若干个布料口011,混合液01穿过布料口011进入转鼓06,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离心沉降分离,在离心机的进料区,固相/轻液相/重液相相互之间获得初步分离,中间的二个液相层,轻液相和重液相流向转鼓的大端,沉降在转鼓内壁上的固相被输料螺旋07推向转鼓06的小端。轻液相移动方向09和重液相移动方向010与固相渣移动方向08呈逆向流动(简称:逆流),轻液相和重液相二个液相流向转鼓06的大端盖03,重液相经重液相通道05从重液相溢流出口04流入重液相集液斗013排出,轻液相经轻液相溢流出口018从轻液相通道017流入轻液相集液斗014排出。已沉降在转鼓内壁上的固相渣,被输料螺旋07推向转鼓06的小端,流入固相渣集料斗012排出。
[0003]上述普通型三相螺旋卸料离心机存在几个问题:
[0004]第一,离心机工作时,在液体澄清和排渣的过程中,液体向大端运动而固相渣向小端运动,二者逆向而行,所以被称为“逆流型”离心机。逆流型离心机,混合液01在进入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时,必须经过高速旋转的输料螺旋07的布料孔011,才能到达转鼓06内。混合液01从布料孔011呈高速喷射的方式进入转鼓06的“进料区”a液层表面,将对转鼓06内的液池产生强大的冲击形成涡流,使已沉降分层的液相和固相重新混合。因此,离心机的进料区内的分离效率非常低。
[0005]第二,由于沉降在转鼓06内壁的固相渣的移动方向与液相的移动方向是相逆的,沉渣在移向转鼓06小端的过程,被液相冲刷后有部分固相渣会重新混合到液相内,特别是细小果粒更容易受冲刷后重新悬浮到液相中。因此,降低了离心机的分离效率和螺旋输料效率。
[0006]第三,离心机的输料螺旋07共有二个支承,大端和小端各一个,螺旋大端支承015和螺旋小端支承016,当离心机的长径比(转鼓有效工作长度与转鼓大端直径的比值)大于4.5时,因二端的螺旋支承相距太远,输料螺旋的刚性将大大降低,离心机无法高转速运行,降低离心机的分离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本技术公开一种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包括:进料管、第一转
鼓、设置于第一转鼓内腔的第一输料螺旋、向心泵、第二转鼓、设置于第二转鼓内腔的第二输料螺旋、用于固定连接第一转鼓与第二转鼓的中间轴承座以及用于固定连接第一输料螺旋与第二输料螺旋的中间支承轴,第二转鼓为锥型转鼓;
[0010]进料管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料螺旋的布料口连通,用于将混合液输送至第一转鼓内;
[0011]第一输料螺旋的进料端通过大端支承与第一转鼓传动连接,中间轴承座通过中间支承与中间支承轴传动连接,第一输料螺旋用于将第一转鼓内的轻液相、重液相和固相渣输送至第二转鼓;
[0012]第一转鼓和第二转鼓分别架设在轴承支架上,并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能够发生旋转,且在其连接处设有重液相和固相渣通道,第一转鼓内的重液相和固相渣通过重液相和固相渣通道流至第二转鼓内;
[0013]中间轴承座内设有重液相通道,第二转鼓内的重液相通过重液相通道排出;
[0014]向心泵设置于第二转鼓的内腔,且其进液口设置于第一输料螺旋的出料端,用于将第一转鼓内的轻液相排出;
[0015]第二输料螺旋用于将第二转鼓内的固相渣从其大径端输送至小径端,经固相渣出口排出。
[0016]本技术公开一种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第一,本技术的输料螺旋采用分段式结构,利用中间支承轴固定连接第一输料螺旋与第二输料螺旋,减小螺旋二端支承的距离,可实现离心机的超大长径比,提高螺旋的刚性,能够大大提升离心机的最高转速。
[0018]第二,在输料螺旋的安装上,将第一输料螺旋、第二输料螺旋分别安装于第一转鼓、第二转鼓内,降低装配的难度。
[0019]第三,混合液从进料管进入第一转鼓,重液相、轻液相和固相渣在第一转鼓内一边沉降分离一边向第二转鼓所在位置移动,移动的方向相同,呈并行状态移动(简称:并流)。分离后的重液相、轻液相和固相渣经各自的通道排出,物料在分离过程和排出过程中不会产生涡流,大大提升了离心机分离效率和效果。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
[0021]作为优选的方案,若干个布料口分布于第一输料螺旋上靠近进料管出液口的位置。
[0022]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转鼓的进料区靠近进料管出液口的位置,不会对第一转鼓内的液池产生涡流。
[0023]进料管、第一转鼓、第一输料螺旋、向心泵、第二转鼓、第二输料螺旋、中间轴承座以及中间支承轴均同轴设置。
[0024]作为优选的方案,中间支承轴靠近第二转鼓小径端的尾部为悬臂式结构或通过小端支承进行支撑。
[0025]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多样化,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设计布局。
[0026]作为优选的方案,向心泵安装于第二转鼓的中心位置,中间支承轴套设于向心泵的外围,且中间支承轴的径向盘与第一输料螺旋的出料端固定连接,其轴向筒与第二输料螺旋固定连接。
[0027]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离心机整体结构牢固,且轻液相用向心泵从离心机的中心排出。
[0028]作为优选的方案,中间支承轴的径向盘与第二输料螺旋的进料端之间形成重液相溢出口,重液相溢出口与重液相通道连通,且重液相溢出口设置于第二转鼓靠近其中心的位置。
[0029]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重液相溢出口设在第二转鼓靠近其中心的位置,重液相液层的中心层含固相渣少,重液相出液更清。
[0030]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输料螺旋的出料端具有大径圆盘,且在大径圆盘面向第二转鼓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向心泵的进液端置于凹槽内。
[0031]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向心泵的安装更稳定,利用向心泵将轻液相排出。
[0032]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大径圆盘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若干通孔,若干通孔形成轻液相通道,轻液相通道与向心泵的进液口连通。
[0033]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轻液相通道的设计巧妙,制造工艺简单。
[0034]作为优选的方案,大径圆盘的外侧壁与第一转鼓的内侧壁之间的通道形成重液相和固相渣通道的一部分。
[0035]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重液相和固相渣通道的设计巧妙。
[0036]作为优选的方案,在中间轴承座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若干通孔,若干通孔形成重液相和固相渣通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管、第一转鼓、设置于所述第一转鼓内腔的第一输料螺旋、向心泵、第二转鼓、设置于所述第二转鼓内腔的第二输料螺旋、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鼓与第二转鼓的中间轴承座以及用于固定连接第一输料螺旋与第二输料螺旋的中间支承轴,所述第二转鼓为锥型转鼓;所述进料管的出液口与第一输料螺旋的布料口连通,用于将混合液输送至第一转鼓内;所述第一输料螺旋的进料端通过大端支承与所述第一转鼓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轴承座通过中间支承与中间支承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输料螺旋用于将第一转鼓内的轻液相、重液相和固相渣输送至第二转鼓;所述第一转鼓和第二转鼓分别架设在轴承支架上,并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能够发生旋转,且在其连接处设有重液相和固相渣通道,所述第一转鼓内的重液相和固相渣通过重液相和固相渣通道流至第二转鼓内;所述中间轴承座内设有重液相通道,所述第二转鼓内的重液相通过重液相通道排出;所述向心泵设置于所述第二转鼓的内腔,且其进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输料螺旋的出料端,用于将第一转鼓内的轻液相排出;所述第二输料螺旋用于将第二转鼓内的固相渣从其大径端输送至小径端,经固相渣出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布料口分布于所述第一输料螺旋上靠近进料管出液口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承轴靠近所述第二转鼓小径端的尾部为悬臂式结构或通过小端支承进行支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流型三相卧式螺旋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剑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优耐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