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9315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形状复杂、加工难度大,且当遮光罩侧边有方向固定的杂散光源时,遮光罩内部易形成二次杂散光源,对光学系统成像造成影响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包括设置有斜切缺口的薄壁圆台型遮光筒、配合斜切缺口设置的遮光盖板以及固定设置在遮光筒中的N个第一挡光环和M个第二挡光环,其中,N≥2,M≥1;遮光筒的小直径端设置有出光口,大直径端设置有入光口,斜切缺口由遮光筒的侧面延伸至大直径端;第一挡光环设置在靠近出光口的位置,包括完整第一挡光环以及斜切第一挡光环;斜切第一挡光环的第一挡光面上设置有第一斜切面。一挡光面上设置有第一斜切面。一挡光面上设置有第一斜切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

技术介绍

[0002]杂散光抑制是保证光学系统成像能力的重要前提。遮光罩内的挡光环是抑制杂散光最有效的手段,随着光学系统设计对杂散光抑制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消杂散光遮光罩中各挡光环刃口内径、刃口圆角及轴向位置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为了加工方便,通常遮光罩内的挡光环与光轴角度设计为90
°
,内孔形状为圆形,该类型挡光环可以随着遮光罩整体车削加工而成,该种挡光环形状简单,然而其杂散光抑制能力也一般。挡光环角度为小于90
°
的锐角、内孔形状为方形的新型遮光罩杂散光抑制能力大幅提升,但其形状复杂、加工难度大,同时,当遮光罩侧边有方向固定的杂散光源时,遮光罩迎光一侧内部容易被杂散光源照亮,形成二次杂散光源,对光学系统成像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形状复杂、加工难度大,且当遮光罩侧边有方向固定的杂散光源时,遮光罩内部易形成二次杂散光源,对光学系统成像造成影响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0006]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其特殊之处在于:
[0007]包括设置有斜切缺口的薄壁圆台型遮光筒、配合斜切缺口设置的遮光盖板以及固定设置在遮光筒中的N个第一挡光环和M个第二挡光环,其中,N≥2,M≥1;所述遮光筒的小直径端设置有出光口,大直径端设置有入光口,入光口、出光口、第一挡光环和第二挡光环均为同轴设置;所述斜切缺口由遮光筒的侧面延伸至大直径端;所述第一挡光环设置在靠近出光口的位置,包括完整第一挡光环以及斜切第一挡光环;所述完整第一挡光环设置在斜切缺口与遮光筒小直径端之间,完整第一挡光环包括一个外侧面为圆台型的第一挡光面、设置在第一挡光面小直径端并与其中心轴线垂直的前挡光面,以及设置在前挡光面上并与第一挡光面中心轴线同轴的第一过光孔,第一挡光面的小直径端靠近入光口设置,第一挡光面的大直径端与遮光筒的内侧面相接,第一过光孔为圆角矩形孔;所述斜切第一挡光环与完整第一挡光环的结构相同,斜切第一挡光环设置在斜切缺口的对应位置,第一挡光面上设置有与所处位置斜切缺口同角度的第一斜切面;第二挡光环设置在入光口或靠近入光口的位置,包括沿径向设置的第二挡光面和位于其内侧并与其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的第二过光孔,第二过光孔为圆角矩形孔,第二挡光面上设置有与所处位置斜切缺口同角度的第二斜切面。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光孔的圆角与第一挡光面的小直径端内侧相切。
[0009]进一步地,N个第一挡光环上的第一挡光面的母线与第一挡光面中心轴线的夹角沿入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依次减小;
[0010]所述M个第二挡光环上第二过光孔和N个第一挡光环上第一过光孔沿入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依次减小。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光孔的四周形成刃口,刃口的圆角宽度不大于0.2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遮光盖板为U型结构,与遮光筒的斜切缺口相对应,并且与所述第一斜切面和第二斜切面配合设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遮光筒内侧面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凹止口,用于对第一挡光环和第二挡光环进行限位。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光环还包括连接在第一挡光面大直径端部的环形连接面,环形连接面与遮光筒内侧面的凹止口相配合;
[0015]进一步地,所述M个第二挡光环上的第二过光孔和N个第一挡光环上的第一过光孔从入光口到出光口每个圆角矩形孔的四个圆角对应设置、方向相同。
[0016]进一步地,所述出光口外周向远离端面的方向延伸形成环形延伸面,环形延伸面上设置有凹止口,设置在出光口处的第一挡光环的环形连接面嵌套在环形延伸面中,且环形连接面的端部与环形延伸面的凹止口相配合设置。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切面和第二斜切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螺纹盲孔,遮光盖板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一螺栓孔,第一螺栓孔和第一螺纹盲孔通过沉头螺栓固定连接;
[0018]所述凹止口上设置有第二螺栓孔,第一挡光环的环形连接面和第二挡光环的外周均设置有第二螺纹盲孔,第二螺栓孔和对应的第二螺纹盲孔通过沉头螺栓固定连接;
[0019]所述出光口外侧设置有螺纹孔或通孔,用于与外部光学镜头连接;
[0020]所述第一挡光环和第二挡光环为金属材质。
[002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0022]1、本技术的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将遮光罩分为遮光筒、第一挡光环、第二挡光环,通过分解设计加工再联接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并且工艺性好,精度容易保证,适用于复杂、大型的消杂散光遮光罩;同时遮光筒上设置有斜切缺口,配合设置有遮光盖板,并在斜切缺口对应的遮光筒内设置斜切第一挡光环以及第二挡光环,彻底消除迎斜切缺口方向入射角大于遮光筒斜切角的杂散光源的影响,从根源上保证了杂散光抑制效果。
[0023]2、本技术中N个第一挡光面的母线与中心轴线的夹角由遮光筒入光孔至出光孔的方向依次减小,使得N个第一挡光面具有多个角度,对不同角度的杂散光进行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扩大遮光罩的使用范围。
[0024]3.本技术中刃口的圆角宽度不大于0.2mm,保证了刃口具有一定的锐度,从而保证其抑制杂散光的效果,第一挡光环采用金属材质,有利于保证加工锐度。
[0025]4.本技术的遮光筒上设置有对应挡光环的凹止口,对挡光环进行限位,同时利用沉头螺栓使挡光环的位置固定,提高挡光环的位置精度;沉头螺栓设置在螺栓孔中,沉入遮光筒结构内部,对遮光罩与镜头配装以及遮光筒外热控材实施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8]图3为本技术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实施例中遮光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实施例中遮光筒的剖视图;
[0030]图5为本技术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实施例中完整第一挡光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完整第一挡光环主视图,b为左视图,c为完整第一挡光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实施例中靠近出光口的斜切第一挡光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本技术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实施例中靠近入光口的斜切第一挡光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8为本技术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实施例中遮光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
遮光筒,101

斜切缺口,102

凹止口,1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斜切缺口(101)的薄壁圆台型遮光筒(1)、配合斜切缺口(101)设置的遮光盖板(2)以及固定设置在遮光筒(1)中的N个第一挡光环(3)和M个第二挡光环(4),其中,N≥2,M≥1;所述遮光筒(1)的小直径端设置有出光口,大直径端设置有入光口,入光口、出光口、第一挡光环(3)和第二挡光环(4)均为同轴设置;所述斜切缺口(101)由遮光筒(1)的侧面延伸至大直径端;所述第一挡光环(3)设置在靠近出光口的位置,包括完整第一挡光环(310)以及斜切第一挡光环(320);所述完整第一挡光环(310)设置在斜切缺口(101)与遮光筒(1)小直径端之间,完整第一挡光环(310)包括一个外侧面为圆台型的第一挡光面(311)、设置在第一挡光面(311)小直径端并与其中心轴线垂直的前挡光面(315),以及设置在前挡光面(315)上并与第一挡光面(311)中心轴线同轴的第一过光孔(313),第一挡光面(311)的小直径端靠近入光口设置,第一挡光面(311)的大直径端与遮光筒(1)的内侧面相接,第一过光孔(313)为圆角矩形孔;所述斜切第一挡光环(320)与完整第一挡光环(310)的结构相同,斜切第一挡光环(320)设置在斜切缺口(101)的对应位置,第一挡光面(311)上设置有与所处位置斜切缺口(101)同角度的第一斜切面(321);第二挡光环(4)设置在入光口或靠近入光口的位置,包括沿径向设置的第二挡光面(401)和位于其内侧并与其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的第二过光孔(402),第二过光孔(402)为圆角矩形孔,第二挡光面(401)上设置有与所处位置斜切缺口(101)同角度的第二斜切面(4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光孔(313)的圆角与第一挡光面(311)的小直径端内侧相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斜切遮光罩,其特征在于:N个第一挡光环(3)上的第一挡光面(311)的母线与第一挡光面(311)中心轴线的夹角沿入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M个第二挡光环(4)上第二过光孔(402)和N个第一挡光环(3)上第一过光孔(313)沿入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依次减小。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初昶波贺天兵雷广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