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电池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8403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27
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单体电池及电池包,其中单体电池包括:壳体,设置有一具有敞口的容纳腔;电极组件,收容于容纳腔内,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隔膜及电池极片;电解液,收容于容纳腔内,且电解液浸润电极组件;以及端盖,盖合敞口并连接壳体;电池极片包括极片主体,其一端为第一端,极片主体能够绕第一端并沿卷绕入料方向卷绕以形成卷芯;以及多个极耳,连接于极片主体,且极耳沿卷绕入料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其中,在卷绕入料方向上,靠近第一端的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大于远离第一端的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根据本申请,其以对电池极片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差异化设计,以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及循环性能。电池的功率性能及循环性能。电池的功率性能及循环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对改善全球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能源及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势所趋,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动力电池的性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安全性能等关键指标。
[0003]目前,现有的动力电池结构主要又有方形和圆柱两类,而圆柱型动力电池在全生命周期里具有的结构稳定性优点,将得到越来越多整车企业的青睐,有望成为未来高、中端车辆的主要电源方向。电池极片作为圆柱型动力电池的核心部分之一,保证电池极片上极耳之间的间距合理设置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如何合理设置电池极片上极耳之间的间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单体电池及电池包,以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及循环性能。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单体电池,包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有一具有敞口的容纳腔;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隔膜及电池极片;电解液,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电解液浸润所述电极组件;以及端盖,盖合所述敞口并连接所述壳体;所述电池极片包括:极片主体,其一端为第一端,所述极片主体能够绕所述第一端并沿卷绕入料方向卷绕以形成卷芯;以及多个极耳,连接于所述极片主体,且所述极耳沿所述卷绕入料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其中,在所述卷绕入料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大于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主体包括至少两段主体部,各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卷绕入料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主体部上连接有多个所述极耳,且每个所述主体部上任意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相等;其中,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主体部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大于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主体部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段主体部包括第一主体部及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端;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为L
1 mm,满足:1/10
·
W≤L1≤3W,所述第二主体部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为L
2 mm,满足:0<L2≤1/2
·
W,W mm为所述极耳在所述卷绕入料方向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段主体部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以及第三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三主体部以及所述第二主体部沿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为L
1 mm,所述第二主体部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为L
2 mm,所述第三主体部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为L3mm,满足:L1>L3>L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上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L
1 mm满足:1/10
·
W≤L1≤3W,所述第二主体部上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伦
申请(专利权)人: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