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7742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1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包括两个左右间隔的矩形底板,两个矩形底板相互抵靠设置,两个矩形底板的底部设在剪叉式伸缩机构的顶部,每个矩形底板的顶部靠近前侧边缘的位置固定设有前侧挡板,每个矩形底板的顶部远离缝隙处的一侧均固定设有侧面挡板;两个矩形底板之间的缝隙处前侧开设有开口朝前的旋转槽,旋转槽的底部设有旋转驱动机构;在矩形底板的转动下,可实现既可以单施工平台使用,也可以双施工平台使用,这样可以在施工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实用单施工平台进行施工,不占用空间,方便操作,也可以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站在不同的矩形底板上进行同时施工,相互操作互不干扰,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建筑施工
,具体是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


技术介绍

[0002]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

管道

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
。“房屋建筑”指有顶盖

梁柱

墙壁

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

居住

学习

公共活动等需要的工程

房屋建筑工程一般简称建筑工程,是指新建

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所进行的勘察

规划

设计

施工

安装和维护等各项技术工作及其完成的工程实体

[0003]在房屋建筑的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施工平台进行支撑,而现在的施工平台的空间不可调节,导致太大的空间用不完,而且搭建成本还高,太小的放不下,使得限制施工平台降低了实用性,而且多处使用升降式施工平台时,则会导致空间狭小,而且施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施工平台空间不可调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包括两个左右间隔的矩形底板,两个矩形底板相互抵靠设置,两个矩形底板的底部设在剪叉式伸缩机构的顶部,每个矩形底板的顶部靠近前侧边缘的位置固定设有前侧挡板,每个矩形底板的顶部远离缝隙处的一侧均固定设有侧面挡板;两个矩形底板之间的缝隙处前侧开设有开口朝前的旋转槽,旋转槽为矩形结构,旋转槽的底部设有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固定设有一级杆,一级杆的右侧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二级杆,二级杆的上下两端均设在旋转槽的上下壁上;一级杆和二级杆相互传动连接,一级杆和二级杆用于驱动两个矩形底板同时往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转动;两个矩形底板的相对一侧设有开口的第一滑动槽,第一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设有第一滑动板,每个第一滑动板的上侧均开设有开口朝上的矩形槽;每个矩形底板的内部下端均开设有开口朝后的第三滑动槽,第三滑动槽的内部设有第二驱动机构,矩形底板上设有
L
形板,
L
形板的底板活动插设在第三滑动槽内,且
L
形板的底板与驱动机构连接,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
L
形板沿着第三滑动槽移动,以调整施工空间大小;矩形槽的内部设有能够收纳或展开的防护机构,当第一滑动板滑出第一滑动槽,且防护机构展开时,防护机构能够与前侧挡板

侧面挡板
、L
形板围合形成口字形的侧边防护结构,侧边防护结构以用于防护施工人员

[0006]优选的,一级杆的上端固定设在旋转槽的内顶壁上;
一级杆上固定设有第一齿轮,二级杆上固定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位于第一齿轮的右侧,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互啮合

[0007]优选的,防护机构包括多个间隔的第二转轴和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的收纳面板,第二转轴转动设在矩形槽的内侧壁上;每个收纳面板均包括前侧面板

后侧面板和侧壁面板,第二转轴均转动设在矩形槽远离矩形底板的侧壁上,每个第二转轴的其中一端面均固定设有一个第三驱动机构;前侧面板固定设在前侧的第二转轴上,后侧面板转固定设在后侧的第二转轴上,侧壁面板固定设在靠近缝隙处第二转轴上;第三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前侧面板

后侧面板

侧壁面板向外翻转
90
°
,以与前侧挡板

侧面挡板
、L
形板围合形成口字形的侧边防护结构;当收纳面板收纳在矩形槽内时,后侧面板位于前侧面板的上方,前侧面板位于侧壁面板的上方

[0008]优选的,矩形槽的底部设有多个间隔的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第一伸缩杆的活塞杆端面固定设有升降底板,升降底板位于侧壁面板的下方

[0009]优选的,两个前侧面板远离缝隙处的一侧顶部开设有开口相反的凹槽,凹槽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滑道,凹槽的内部设有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连接板,连接板滑动设在滑道的内部;前侧挡板上开设有与连接板适配的卡槽,连接板用于封闭前侧挡板和前侧面板的缝隙

[0010]优选的,两个后侧面板远离缝隙处的一侧顶部开设有开口朝上的翻转槽,翻转槽的内部转动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转轴,第三转轴上固定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伸缩布;矩形底板上固定设有与伸缩布适配的挂钩,伸缩布用于封闭矩形底板和后侧面板的缝隙

[0011]优选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设在第三滑动槽前侧的螺纹杆,螺纹杆与
L
形板的内部螺纹连接;第三滑动槽的前侧固定设有第四驱动机构,第四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固定设在螺纹杆的前端;第三滑动槽远离螺纹杆的一侧固定设有光杆,光杆滑动插设在
L
形板的内部

[0012]优选的,侧面挡板的后侧均开设有开口朝后的第二滑动槽,第二滑动槽的内部滑动插设有滑动挡板,滑动挡板的后侧固定设在
L
形板的前侧

[0013]有益效果是:
1.
在矩形底板的转动下,可实现既可以单施工平台使用,也可以双施工平台使用,这样可以在施工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实用单施工平台进行施工,不占用空间,方便操作,也可以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站在不同的矩形底板上进行同时施工,相互操作互不干扰,提高施工效率

[0014]2.

L
形板和第一滑动板的作用下,使得不管是单施工平台还是双施工平台都可以扩大施工空间,以保证施工人员不拥挤,而且在扩大的同时,防护结构也会随之延伸,以起到提高防护效果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一整体后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一整体转动
45
°
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一整体转动
90
°
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板从矩形底板内滑出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二整体后视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的扩展施工空间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的
L
形板局部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图3的
A
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矩形底板局部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
1、
矩形底板;
2、
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其特征是,包括两个左右间隔的矩形底板(1),两个矩形底板(1)相互抵靠设置,两个矩形底板(1)的底部设在剪叉式伸缩机构的顶部,每个矩形底板(1)的顶部靠近前侧边缘的位置固定设有前侧挡板(7),每个矩形底板(1)的顶部远离缝隙处的一侧均固定设有侧面挡板(8);两个矩形底板(1)之间的缝隙处前侧开设有开口朝前的旋转槽(2),旋转槽(2)为矩形结构,旋转槽(2)的底部设有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固定设有一级杆(
11
),一级杆(
11
)的右侧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二级杆(
12
),二级杆(
12
)的上下两端均设在旋转槽(2)的上下壁上;一级杆(
11
)和二级杆(
12
)相互传动连接,一级杆(
11
)和二级杆(
12
)用于驱动两个矩形底板(1)同时往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转动;两个矩形底板(1)的相对一侧设有开口的第一滑动槽(3),第一滑动槽(3)的内部滑动设有第一滑动板(4),每个第一滑动板(4)的上侧均开设有开口朝上的矩形槽(5);每个矩形底板(1)的内部下端均开设有开口朝后的第三滑动槽,第三滑动槽的内部设有第二驱动机构,矩形底板(1)上设有
L
形板(
10
),
L
形板(
10
)的底板活动插设在第三滑动槽内,且
L
形板(
10
)的底板与驱动机构连接,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
L
形板(
10
)沿着第三滑动槽移动,以调整施工空间大小;矩形槽(5)的内部设有能够收纳或展开的防护机构,当第一滑动板(4)滑出第一滑动槽(3),且防护机构展开时,防护机构能够与前侧挡板(7)

侧面挡板(8)
、L
形板(
10
)围合形成口字形的侧边防护结构,侧边防护结构以用于防护施工人员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其特征是,一级杆(
11
)的上端固定设在旋转槽(2)的内顶壁上;一级杆(
11
)上固定设有第一齿轮(
13
),二级杆(
12
)上固定设有第二齿轮(
14
),第二齿轮(
14
)位于第一齿轮(
13
)的右侧,第一齿轮(
13
)和第二齿轮(
14
)相互啮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其特征是,防护机构包括多个间隔的第二转轴和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的收纳面板(6),第二转轴转动设在矩形槽(5)的内侧壁上;每个收纳面板(6)均包括前侧面板(
601


后侧面板(
602
)和侧壁面板(
603
),第二转轴均转动设在矩形槽(5)远离矩形底板(1)的侧壁上,每个第二转轴的其中一端面均固定设有一个第三驱动机构;前侧面板(
601
)固定设在前侧的第二转轴上,后侧面板(
602
)转固定设在后侧的第二转轴上,侧壁面板(
603
)固定设在靠近缝隙处第二转轴上;第三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前侧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杨洋王文豪王俊方德军黄仁林傅强唐兴胜王飞王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