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分叉带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67547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1 18:41
本申请涉及织带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立体分叉带的及其制备方法,该分叉带包括若干个依次设置的分叉单元,每个所述分叉单元包括总成部和分叉部,所述分叉部由至少两条织条组成,且每条所述织条的一端与该分叉单元的末端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分叉带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织带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立体分叉带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织带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而目前编织而成的织带较多为单片状或单条状,适用范围较小;比如,女性内衣背带,当需要穿着背心服饰时,一般采用两根单条状织带与一圆圈连接形成
Y
型背带,以将肩胛骨两侧的肩带往中间脊椎处收,减少穿着背心服饰时露出内衣肩带的尴尬现象

但对于生产内衣的
Y
型背带,则是需要先制备单条状肩带,然后将两根单条状织带的一端均连接于圆形扣圈中

又如其他加工应用于箱包

鞋材结构中的织带,亦是需要其他扣圈等连接部件将两条单条状的织带连接起来,增加了加工生产工序,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目前单条状织带的适用范围窄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立体分叉带及其制备方法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立体分叉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立体分叉带,包括若干个依次设置的分叉单元,每个所述分叉单元包括总成部和分叉部,所述分叉部由至少两条织条组成,且每条所述织条的一端与该分叉单元的末端连接

每条所述织条的另一端与下一分叉单元的末端连接

[0005]通过编织方式制得连续设置多个分叉单元的织带,且分叉部位结构稳固,不易出现断裂等情况,可根据所需的下游加工产品,对应裁剪不同分叉单元数量的交叉带,如裁剪一个分叉单元的交叉带时,则可直接与内衣背围

内衣罩杯部位连接加工,作为
Y
型背带加工制备内衣文胸等产品,适用范围广泛

[0006]优选的,每条所述织条的宽度与总成部的宽度相同

[0007]目前市面上一般制造分叉织带,往往需要将总成部的宽度增加,才能为多条织条提供稳定的连接结构,即织条的宽度小于总成部;而本申请编织制得的立体分叉带,能在维持原定总合部的宽度基础上,编织制备的与总成条宽度一致的织条,使立体分叉带整体较一致

规整

美观

[0008]优选的,两条所述织条的厚度之和大于总成部的厚度

[0009]本申请编织制得的总成部宽度与每条织条宽度相同,受力面积相同,每条织条能均匀地将总成部的力分散,且控制织条的一定厚度,使分叉带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总成部与分叉部连接处的分叉部位不易由于受力不均而断裂,能适用于内衣背带

箱包

鞋类产品中

[0010]优选的,所述总成部与织条均是由经线与纬线交织组成,所述经线为
44DTEX/34F/2 尼龙纱线或
44DTEX/S/12F 加捻直尼龙纱线;所述纬线为
156DTEX/S/36F
直尼龙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使制得的交叉带具有优良的弹性和耐磨性,多次拉伸
回弹后形变率低,不易出现交叉带形变而松弛的现象,延长了分叉带的使用寿命

[0012]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立体分叉带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立体分叉带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设计电脑花型图;将经线与纬线穿设至编织设备中,然后根据电脑花型图进行编织则制得立体分叉带;所述电脑花型图中,沿长度方向由若干个第一最小花型循环编织组成所述总成部,所述第一最小花型循环包括四个横路,每个横路包括二十个编织位,第二横路和第四横路的编织结构相同;沿长度方向由若干个第二最小花型循环编织组成每条所述织条,所述第二最小花型循环包括两个横路,每个横路包括二十个编织位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最小花型循环中,第一横路的第七编织位

第八编织位

第十一编织位

第十二编织位

第十五编织位

第十六编织位均为经纬交织编织位;所述第一最小花型循环中,第三横路的第五编织位

第六编织位

第九编织位

第十编织位

第十三编织位

第十四编织位均为经纬交织编织位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最小花型循环中,第二横路和第四横路的第一编织位

第二编织位

第三编织位

第四编织位

第五编织位

第七编织位

第九编织位

第十一编织位

第十三编织位

第十五编织位

第十七编织位

第十八编织位

第十九编织位

第二十编织位均为经纬交织编织位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最小花型循环中,第一横路的第二编织位

第五编织位

第六编织位

第七编织位

第十编织位

第十四编织位

第十八编织位均为经纬交织编织位

[0016]优选的,所述第二最小花型循环中,第二横路的第一编织位

第二编织位

第三编织位

第六编织位

第九编织位

第十编织位

第十一编织位

第十三编织位

第十四编织位

第十五编织位

第十七编织位

第十八编织位

第十九编织位均为经纬交织编织位

[0017]优选的,所述经纬交织编织位均由经线与纬线交织组成

[0018]通过采用上述不同的花型循环,能使编织制得不同密度结构的总成部和分叉部,总成部的整体密度大于每条织条的密度,为分叉带提供稳定连接作用,一条织条的弹力则大于总成部的弹力,在提供均匀分力基础上提供缓冲回弹作用,能适用于内衣背带

箱包

鞋类配件等多种场景中,应用广泛

[0019]其中,总成部的第二横路和第四横路的编织结构相同,且第二横路和第四横路的第一编织位

第二编织位

第三编织位

第四编织位

第五编织位

第十七编织位

第十八编织位

第十九编织位

第二十编织位均是经纬交织编织位,使得总成部的两侧密度较高,交叉带的边缘位置不易磨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立体分叉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依次设置的分叉单元,每个所述分叉单元包括总成部(1)和分叉部(2),所述分叉部(2)由至少两条织条(
21
)组成,且每条所述织条(
21
)的一端与该分叉单元的末端连接

每条所述织条(
21
)的另一端与下一分叉单元的末端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分叉带,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织条(
21
)的宽度与总成部(1)的宽度相同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分叉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织条(
21
)的厚度之和大于总成部(1)的厚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分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成部(1)与织条(
21
)均是由经线与纬线交织组成,所述经线为
44DTEX/34F/2 尼龙纱线或
44DTEX/S/12F 加捻直尼龙纱线;所述纬线为
156DTEX/S/36F
直尼龙
。5.
一种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分叉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设计电脑花型图;将经线与纬线穿设至编织设备中,然后根据电脑花型图进行编织,则制得立体分叉带;所述电脑花型图中,沿长度方向由若干个第一最小花型循环编织组成所述总成部(1),所述第一最小花型循环包括四个横路,每个横路包括二十个编织位,第二横路和第四横路的编织结构相同;沿长度方向由若干个第二最小花型循环编织组成每条所述织条(
21
),所述第二最小花型循环包括两个横路,每个横路包括二十个编织位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体分叉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最小花型循环中,第一横路的第七编织位

第八编织位

第十一编织位

第十二编织位

第十五编织位

第十六编织位均为经纬交织编织位;所述第一最小花型循环中,第三横路的第五编织位

第六编织位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穗龙
申请(专利权)人:开平科联织带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