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余热回收
,特别是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
。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生产生活等许多领域,每天都在消耗大量能量
。
为使热能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传递过程中热损失,提高设备热效率,要尽可能使换热器传热过程增强,效率提高;以达到减少设备占用空间
、
减少设备制造的金属消耗量或节约燃料
、
多产蒸汽或使流体迅速升温
、
冷却或实现低值余热的充分回收等目的
。
增强传热措施主要有两条,即加大传热温差和减少传热热阻
。
受工艺
、
环境
、
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工业设备中的传热温度一般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
加大传热温差还会增大不可逆损失,所以通过增加传热温差来增强传热在很多场合是不采用的
。
传热热阻由多个串联环节组成,减小热阻最大环节的传热热阻,对改善传热系数效果最显著
。
[0003]现有的换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置机构
(100)
,其包括容置筒
(101)
,设置于所述容置筒
(101)
两侧进入斗
(102)
,设置于所述进入斗
(102)
上的外接热管
(103)
;中腔机构
(200)
,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筒
(101)
上的换热部件
(201)
,设置于所述容置筒
(101)
上的固定中腔部件
(202)
与活动中腔部件
(203)
;调节机构
(300)
,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中腔部件
(202)
与活动中腔部件
(203)
之间的连接部件
(301)
与调节部件
(302)。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
(201)
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筒
(101)
内壁中部的螺纹管
(201a)
,设置于所述螺纹管
(201a)
两端的外接管
(201b)
;所述进入斗
(102)
与容置筒
(101)
相连接,所述进入斗
(102)
与外接热管
(103)
相连接,所述外接管
(201b)
与容置筒
(101)
相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中腔部件
(202)
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筒
(101)
上的固定支架
(202a)
,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
(202a)
上的固定中杆
(202b)
,所述固定中杆
(202b)
远离活动中腔部件
(203)
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锥体
(202c)。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中腔部件
(203)
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筒
(101)
上的定位支架
(203a)
,设置于所述定位支架
(203a)
上的滑块
(203b)
,所述滑块
(203b)
通过活动滑槽
(203c)
连接有活动中杆
(203d)
,所述活动中杆
(203d)
远离固定中腔部件
(202)
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锥体
(203e)
;所述活动锥体
(203e)
与固定锥体
(202c)
尖端均设有圆角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
(301)
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中杆
(202b)
与活动中杆
(203d)
之间的中部盲孔
(301a)
与连接孔
(301b)
,设置于所述连接孔
(301b)
内的第一弹簧
(301c)
,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
(301c)
上的限位连接杆
(301d)
;所述连接孔
(301b)
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孔
(301b)
呈环形阵列分布在盲孔周侧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
(302)
包括设置于所述盲孔内的容置组件
(302a)
,设置于所述容置组件
(302a)
上的外接组件
(302b)
,所述外接组件
(302b)
与容置筒
(101)
相连接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组件
(302a)
包括设置于所述盲孔内的柱体
(302a
‑
1)
,设置于所述柱体
(302a
‑
1)
内的容置腔室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治琨,钱勇武,宜清正,查晓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国信靖江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