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4487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9 1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BU来料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
BBU
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
BBU
来料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BBU
,是
Battery Backup Unit
,后备电池单元

[0003]PSU
,是
Power Supply Unit
的简称,供电单元

[0004]BBU
模块是存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存储系统的
PSU
发生
AC
掉电或
PSU
异常时,
BBU
模块负载短时进行供电,确保存储系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数据存储,从而避免用户数据丢失
。BBU
模块封装在电池包内,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是否可以完成备电

在存储系统服务器的整机研发阶段,研发工程师可以在系统中对
BBU
模块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但存储系统服务器的量产阶段,由仓库及生产人员对存储系统服务器设备的质量负责,
BBU
模块的来料检验也是保障
BBU
模块质量的重要一环,需要对
BBU
模块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0005]针对存储系统服务器的
BBU
模块的来料检验需要首先将
BBU
模块与
PC
的接口通信连接器连接,打开
PC
端的电池管理软件,配合万用表

多种电压的开关电源

多种接口及多根飞线进行
BBU
模块的电池电压检测

充放电性能测试,并且需要检验人员人工读取数据是否达标,测试过程繁琐,并且受检验人员主观因素

检验手段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测试结果不准确

[0006]因此,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
BBU
来料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上述存储系统的
BBU
模块需要进行来料检验,现有的
BBU
模块检验的测试过程繁琐,并且受检验人员主观因素

检验手段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测试结果不准确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
BBU
来料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8]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
BBU
来料检测装置,包括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内设有主电路板,主电路板上设置有主控
MCU
和电源模块;
[0009]主控
MCU
连接有
LCD
显示屏

串口

存储模块

按键以及
BBU
接口模块;
[0010]电源模块连接有外部供电接口,并为主控
MCU、LCD
显示屏以及
BBU
接口模块供电;
[0011]装置壳体设有显示屏开孔

按键开孔

串口开孔

供电开孔以及电池开孔;
[0012]LCD
显示屏通过显示屏开孔从装置壳体穿出,按键通过按键开孔从装置壳体穿出,串口通过串口开孔从装置壳体穿出,外部供电接口通过供电开孔穿出,
BBU
接口模块通过电池开孔从装置壳体穿出后与待测的
BBU
模块连接

[0013]进一步地,装置壳体包括正面

背面

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
[0014]显示屏开孔以及按键开孔设置在装置壳体正面;
[0015]装置壳体背面设有镂空部,电池开孔设置在镂空部;
[0016]供电开孔设置在装置壳体靠近第一侧面边缘处,串口开孔设置在装置壳体正面靠近第二侧面边缘处

[0017]进一步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压转换模块和第二电压转换模块;
[0018]第一电压转换模块与
BBU
接口模块连接,第二电压转换模块与主控
MCU

LCD
显示屏连接

第一电压转换模块为待测的
BBU
模块提供
12V
电压进行
BBU
模块的激活以及为
BBU
模块进行充电检测,第二电压转换模块为主电路板上的主控
MCU

LCD
显示屏供电,提供
3.3V
电压

[0019]进一步地,主控
MCU
设有按键管脚

第一
SPI
管脚

第二
SPI
管脚
、UART
管脚

电池模式管脚

电池
I2C
通信管脚

充电使能管脚

充电启动管脚以及在位通信管脚;
[0020]按键管脚与按键连接,第一
SPI
管脚与
LCD
显示屏连接,第二
SPI
管脚与存储模块连接,
UART
管脚与串口连接;
[0021]电池模式管脚

电池
I2C
通信管脚

充电使能管脚

充电启动管脚以及在位通信管脚均通过
BBU
接口模块与待测的
BBU
模块连接;
[0022]在位通信管脚包括电池在位通信管脚和主电路板在位通信管脚;
[0023]BBU
接口模块包括正极接口

负极接口以及电池通信接口;
[0024]待测的
BBU
模块包括充放电控制
MCU、
电池

充电单元以及放电单元;
[0025]充放电控制
MCU
与充电单元

放电单元及
BBU
接口模块的电池通信接口连接;
[0026]放电单元与
BBU
接口模块的正极接口连接,充电单元与
BBU
接口模块的正极接口及负极接口均连接

[0027]进一步地,充电单元包括第一充电
MOS


第二充电
MOS


第三充电
MOS


第四充电
MOS


电感以及电容;
[0028]放电单元包括第一放电...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
BBU
来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内设有主电路板,主电路板上设置有主控微控制器和电源模块;主控微控制器连接有液晶显示屏

串口

存储模块

按键以及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电源模块连接有外部供电接口,并为主控微控制器

液晶显示屏以及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供电;装置壳体设有显示屏开孔

按键开孔

串口开孔

供电开孔以及电池开孔;液晶显示屏通过显示屏开孔从装置壳体穿出,按键通过按键开孔从装置壳体穿出,串口通过串口开孔从装置壳体穿出,外部供电接口通过供电开孔穿出,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通过电池开孔从装置壳体穿出后与待测的备用电池单元模块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BBU
来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壳体包括正面

背面

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显示屏开孔以及按键开孔设置在装置壳体正面;装置壳体背面设有镂空部,电池开孔设置在镂空部;供电开孔设置在装置壳体正面靠近第一侧面边缘处,串口开孔设置在装置壳体正面靠近第二侧面边缘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BBU
来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压转换模块和第二电压转换模块;第一电压转换模块与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连接,第二电压转换模块与主控微控制器及液晶显示屏连接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BBU
来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控微控制器设有按键管脚

第一串行外设接口管脚

第二串行外设接口管脚

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管脚

电池模式管脚

电池内部集成电路通信管脚

充电使能管脚

充电启动管脚以及在位通信管脚;按键管脚与按键连接,第一串行外设接口管脚与液晶显示屏连接,第二串行外设接口管脚与存储模块连接,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管脚与串口连接;电池模式管脚

电池内部集成电路通信管脚

充电使能管脚

充电启动管脚以及在位通信管脚均通过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与待测的备用电池单元模块连接;在位通信管脚包括电池在位通信管脚和主电路板在位通信管脚;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包括正极接口

负极接口以及电池通信接口;待测的备用电池单元模块包括充放电控制微控制器

电池

充电单元以及放电单元;充放电控制微控制器与充电单元

放电单元及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的电池通信接口连接;放电单元与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的正极接口连接,充电单元与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的正极接口及负极接口均连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
BBU
来料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充电单元包括第一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

第二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

第三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

第四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

电感以及电容;放电单元包括第一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

第二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以及第三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第一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栅极

第二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栅极

第三充
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栅极及第四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栅极分别与充放电控制微控制器的一个管脚连接;第一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漏极与正极接口连接,第一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源极与第二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漏极以及电感连接,第二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源极与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的负极接口连接并接地;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三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源极以及第四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漏极连接,第三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漏极与电容

电池正极连接,第四充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源极与电容另一端

电池负极连接,并接地;第一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栅极

第二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栅极以及第三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栅极连接后与充放电控制微控制器的一个管脚连接;第一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漏极

第二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漏极以及第三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漏极与电池正极连接,第一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源极

第二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源极以及第三放电金属场效应半导体管的源极均与备用电池单元接口模块的正极接口连接
。6.
一种基于上述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
BBU
来料检测装置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
主控微控制器通过串口接收用户预先设置的备用电池单元模块的检测项;
S2.
主控微控制器通过串口接收用户通过上位机下发的测试预设数据,并将测试预设数据保存到存储模块;
S 3.
主控微控制器检测用户通过按键发送的启动测试指令后,按照预先设定测试项,使用测试预设数据对备用电池单元模块启动测试,同时将测试内容及测试结果在液晶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
BBU
来料检测装置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S1
具体步骤如下:
S11.
用户预先通过串口向主控微控制器下发依次对备用电池单元模块按照放电测试

充电测试以及预设信息测试的顺序启动测试项;
S12.
用户预先通过串口向主控微控制器下发各测试项启动的条件以及检测逻辑;
S13.
主控微控制器将用户设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庆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