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及液流电池的电解液传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3403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及液流电池的电解液传输结构,所述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包括液流框本体,所述液流框本体开设有进液口、出液口、过液孔Ⅰ和过液孔Ⅱ,所述液流框本体其中一面设置有第一负极进液流道和第一负极出液流道,所述液流框本体另一面设置有负极进液流道Ⅰ、负极进液流道Ⅱ、负极出液流道Ⅰ和负极出液流道Ⅱ,分别构成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从而在增加液流框尺寸的基础上,大大延长流道长度,进而有效降低支路电流。进而有效降低支路电流。进而有效降低支路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及液流电池的电解液传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液流电池
,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及液流电池的电解液传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伴随能源需求的日益加剧,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逐步提高,众所周知,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具有不连续、不稳定等特点,将其直接并入电网会导致电网端受到很大冲击。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十分迫切,针对上述问题储能技术应运而生。在众多储能技术中,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储能技术发展较快;全钒液流电池有安全性高、可深度充放电、全生命周期长等特点,逐渐成为大规模储能技术中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路线。
[0003]液流电池的单电堆一般由数十节电池组成,整个电池由数个电堆通过串并联的形式组合而成。在整个系统设计中,由于电堆间的支路管道从主管道中分配电解液,导致支路管道和主管道中存在漏电现象,进而产生支路电流。需要说明的是,支路电流不仅降低了电堆能量效率,产生的热量还会对电解液罐及管路造成破坏。因此,减小系统支路电流在系统整体设计十分重要。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双面流道型液流框本体,所述双面流道型液流框本体开设有负极电解液进口、负极电解液出口、电极区域、过液孔Ⅰ和过液孔Ⅱ;所述双面流道型液流框本体其中一面,设置有第一负极进液流道、第一负极出液流道;所述双面流道型液流框另一面,设置有第二负极进液流道和第二负极出液流道;所述第一负极进液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负极电解液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负极进液流道的出液端,通过所述过液孔Ⅰ与所述第二负极进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负极进液流道,通过所述电极区域与所述第二负极出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负极出液流道,通过所述过液孔Ⅱ与所述第一负极出液流道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一负极出液流道的出液端,与所述负极电解液出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流道型液流框本体还开设有正极电解液进口和正极电解液出口,所述双面流道型液流框本体其中一面,还设置有正极进液流道和正极出液流道;所述正极进液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正极电解液进口连通;所述正极出液流道的出液端,与所述正极电解液出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进液流道和所述正极出液流道对角设置,所述正极进液流道和所述正极出液流道均为蛇形流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进液流道与所述第一负极出液流道对角设置,所述第一负极进液流道、所述第一负极出液流道均为蛇形流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流道型液流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进液流道包括相互连通的负极进液流道Ⅰ和负极进液流道Ⅱ,所述第二负极出液流道包括相互连通的负极出液流道Ⅰ和负极出液流道Ⅱ;所述负极进液流道Ⅰ、所述负极进液流道Ⅱ、所述负极出液流道Ⅰ和所述负极出液流道Ⅱ中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可伟王成利张腾飞夏志伟仝蒙恩宋丹斌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