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1963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包括排涝舱、综合舱和排涝泵站,排涝舱和综合舱并排设置,且顶面平齐,排涝舱底部低于综合舱,排涝舱和综合舱均为矩形舱体结构,二者之间设有隔墙,排涝舱上部设有雨水边沟,其顶部与市政道路路面平齐,底部通过洞口与排涝舱连通,排涝泵站位于综合管廊纵向最低点,其两侧设置有固定格栅与排涝舱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兼顾综合管廊、防洪、排涝工程,提高雨水集约利用率,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轻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压力,保障城市安全。保障城市安全。保障城市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


[0001]本技术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涉及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

技术介绍

[0002]地下综合管廊被用来容纳城市的地下管道,可以将城市的各种地下管道综合在一起,收入到地下综合管廊中,便于维护和检修。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大力推动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
[0003]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许多位于山区的滨河城镇,一般沿河发展,用地面积极度紧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实现诸多城市市政规划功能存在困难。在山区城镇的滨河区域修建传统单一结构型式的综合管廊,虽然能够达到一定地集约用地需求,但是也面临着综合管廊周围地形地质复杂,协同城市各专项规划设计困难,难以兼顾防洪、排涝功能等诸多问题。
[0004]针对山区滨河城镇对防洪排涝及地下综合管廊功能要求高、在空间极其有限的区域管廊总体布置难度大的问题,急需一种能够兼顾综合管廊、防洪、排涝工程等功能的新型综合管廊排涝舱及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解决了山区滨河城镇对防洪排涝及地下综合管廊功能要求高、在空间极其有限的区域管廊总体布置难度大的问题。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包括排涝舱、综合舱和排涝泵站,排涝舱和综合舱并排设置,且顶面平齐,排涝舱底部低于综合舱,排涝舱和综合舱均为矩形舱体结构,二者之间设有隔墙,排涝舱上部设有雨水边沟,雨水边沟顶部与市政道路路面平齐,底部通过洞口与排涝舱连通,排涝泵站位于综合管廊纵向最低点,排涝泵站两侧设置有固定格栅与排涝舱相接。
[0007]本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排涝泵站分为地上、地下两层,地下层底部中心设有排涝闸门及排涝涵管,排涝涵管排往河道,排涝涵管两侧均设有雨水提升泵及出水管,出水管排往河道,雨水提升泵及出水管通过设置在地上层的传力接头连通,传力接头两侧分别设置有蝶阀和止回阀,地上层设置有启闭阀,启闭阀与地下层的排涝闸门连接。
[0008]排涝泵站地上层设有防盗门。
[0009]固定格栅两侧分别设检修人孔。
[0010]出水管管口设有拍门。
[0011]排涝泵站地上层设置有混凝土支墩,传力接头位于混凝土支墩上部。
[0012]启闭阀为手电两用启闭阀。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综合管廊设置有雨水排涝舱和综合舱,排涝舱设置在靠近河道的一侧,用于收集排放市政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雨水,因此综合管廊排涝舱具备防涝减灾的功能;综合管廊综合舱设置在远离河道一侧,用于收容给水、再生水、污水、电力和通信等管线,有利于提高滨河地区空间利用效率。
[0015]2、使用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综合管廊综合舱、雨水边沟、排涝泵站,有利于兼顾综合管廊、防洪、排涝工程,提高雨水集约利用率,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轻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压力,保障城市安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的沿A

A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的沿B

B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舱内水位高于江面水位时沿C

C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舱内水位低于江面水位时沿D

D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中,1.排涝舱,2.综合舱,3.排涝泵站,4.固定格栅,5.排涝闸门,6.排涝涵管,7.雨水提升泵,8.出水管,9.传力接头,10.蝶阀,11.止回阀,12.启闭阀,13.检修人孔,14.拍门,15.混凝土支墩。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3]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如图1所示,包括排涝舱1、综合舱2和排涝泵站3,排涝舱1和综合舱2并排设置,且顶面平齐,排涝舱1底部低于综合舱2,排涝舱1和综合舱2均为矩形舱体结构,二者之间设有隔墙,排涝舱1上部设有雨水边沟,其顶部与市政道路路面平齐,底部通过洞口与排涝舱1连通,排涝泵站3位于综合管廊纵向最低点,其两侧设置有固定格栅4与排涝舱1相接,固定格栅4两侧分别设检修人孔13。
[0024]如图2所示,排涝泵站3分为地上、地下两层,所述地下层底部中心设有排涝闸门5及排涝涵管6,如图3所示,排涝涵管6排往河道,排涝涵管6两侧均设有雨水提升泵7及出水管8,出水管8排往河道,出水管8管口设有拍门14,雨水提升泵7及出水管8通过设置在地上层的传力接头9连通,传力接头9两侧分别设置有蝶阀10和止回阀11,地上层设置有启闭阀12,启闭阀12为手电两用启闭阀,启闭阀12与地下层的排涝闸门5连接,排涝泵站3地上层设有防盗门,排涝泵站3地上层设置有混凝土支墩15,传力接头9位于混凝土支墩15上部。
[0025]本技术可实现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使用功能:
[0026]1、雨季时,当江面水位低于舱内水位时,启用排涝闸门5,雨水将通过排涝涵管6排往河道。
[0027]2、雨季时,当江面水位高于舱内水位时,启动雨水提升泵7,通过雨水提升泵出水管8将雨水排至河道。
[0028]3、平时,排涝舱1内收集有路面雨水边沟及山坡上的雨水,可用于城市浇洒道路或绿化灌溉。
[0029]4、综合舱2设置在远离河道一侧,用于收容给水、再生水、污水、电力和通信等管线。
[0030]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31]实施例1:
[0032]为了解决山区滨河城镇用地面积紧张问题,提高滨河地区空间利用效率,同时兼顾综合管廊、市政道路、防洪工程,解决对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功能性要求较高的问题,本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排涝结构,包括排涝舱1、综合舱2、雨水边沟、排涝泵站3、雨水提升泵7、排涝闸门5、启闭阀12、蝶阀10、止回阀11、传力接头9、拍门14、固定格栅4、检修人孔13、排涝涵管6、雨水提升泵出水管8。综合管廊平面布置图、立面布置了图及横断面布置图分别如图1、2、3所示。
[0033]当江面水位处于常水位、舱内水位高于江面水位时:
[0034]如图4所示,市政道路及服务区域内的雨水通过雨水边沟进入综合管廊排涝舱1,并沿综合管廊坡向汇入排涝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涝舱(1)、综合舱(2)和排涝泵站(3),所述排涝舱(1)和综合舱(2)并排设置,且顶面平齐,所述排涝舱(1)底部低于综合舱(2),所述排涝舱(1)和综合舱(2)均为矩形舱体结构,二者之间设有隔墙,所述排涝舱(1)上部设有雨水边沟,所述雨水边沟顶部与市政道路路面平齐,底部通过洞口与排涝舱(1)连通,所述排涝泵站(3)位于综合管廊纵向最低点,所述排涝泵站(3)两侧设置有固定格栅(4)与排涝舱(1)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排涝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涝泵站(3)分为地上、地下两层,所述地下层底部中心设有排涝闸门(5)及排涝涵管(6),所述排涝涵管(6)排往河道,所述排涝涵管(6)两侧均设有雨水提升泵(7)及出水管(8),所述出水管(8)排往河道,所述雨水提升泵(7)及出水管(8)通过设置在地上层的传力接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徐军马勃陈伟李晓将商岸帆周晓李珅南魏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