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6216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涉及灯珠控制电路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一个控制电路、一个驱动电路、一个D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灯珠控制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子灯珠的发光及亮暗变化依赖于驱动电路的控制。当前的灯珠控制电路,驱动方式为一对一的模式,即一路灯珠对应一路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的数量和灯珠电路的数量相同。
[0003]但是一路灯珠电路对应一路驱动电路的灯珠控制电路导致需要更大的PCB板来安置更多的元器件,进而增加经济成本也使得产品显得不够小巧。并且常见的灯珠控制电路只能实现对灯珠是否点亮的控制,而无法控制灯珠的亮暗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包括一个控制电路、一个驱动电路、电源电路及一个发光电路,控制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晶振电路S1及复位电路S2,晶振电路S1及复位电路S2分别接入主控芯片U1中,发光电路包括多路子发光电路,每一路子发光电路均包括灯珠,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以使得控制电路输出的PWM信号调节驱动电路输出电流的大小,驱动电路的同一输出端与多路子发光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以使得驱动电路通过电流驱动多路子发光电路中的灯珠发光,并且控制电路与多路子发光电路的其他输入端连接,以使得控制电路输出的多路PWM信号调节多路子发光电路中灯珠的亮暗,电源电路用于向控制电路及驱动电路分别供电。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一个DC/>‑
DC电路,DC

DC电路包括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及第三降压电路,其中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入端接入外界电源,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接入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接入第三降压电路的输入端,第三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接入控制电路中主控芯片U1及复位电路S2,以使得第三降压电路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信号作为主控芯片U1及复位电路S2的输入电源,并且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端接入驱动电路,以使得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信号作为驱动电路的输入电源。
[0007]进一步的,第一降压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3,降压芯片U3型号为XL1509

ADJ;第二降压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4,U4型号为XL1509

5.0;第三降压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2,降压芯片U2型号为AMS117

3.3V。
[0008]进一步的,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12V直流电,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5V直流电,第三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3.3V直流电。
[0009]进一步的,主控芯片U1及复位电路S2分别接入3.3V直流电,晶振电路S1及复位电路S2分别与主控芯片U1电性连接。
[0010]进一步的,主控芯片U1为STM32F103C8T6。
[0011]进一步的,驱动电路包括恒流芯片U5、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6、NMOS管Q1、NMOS管Q2、电感L1、二极管D1及二极管D3,恒流芯片U5型号为MBI6672,二极管D3的型号为MBR20100,电容C8及电容C9并联后一个公共端接入12V直流电,电容C8及电容C9并联后另一个公共端接地,电容C8及电容C9均为滤波电容,经过电容C8及电容C9滤波后的12V直流电分别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1和引脚14,并且电阻R3和电阻R4并联后一端接入经电容C8及电容C9滤波后的12V直流电,电阻R3和电阻R4并联后另一端分别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12和NMOS管Q1的漏极,NMOS管Q1的栅极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11,NMOS管Q1的源极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10,并且NMOS管Q1的源极分别接入二极管D3的阴极和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3的阳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NMOS管Q2的漏极连接后共同接入发光电路的输入端,NMOS管Q2的源极接地,NMOS管Q2的栅极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7,并且NMOS管Q2的漏极与NMOS管Q2的源极之间串联电阻R6,电阻R2的另一端串联电阻R1后分别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5和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恒流芯片U5的引脚6接地,恒流芯片U5的引脚4接入主控芯片U1的引脚18,电容C11的一端分别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10、NMOS管Q1的源极、二极管D3阴极与电感L1的共同连接端,电容C11的另一端分别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9及二极管D1的阴极,以使得电容C11通过恒流芯片U5的引脚10、引脚11向NMOS管Q1施加输出电压,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8及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以使得恒流芯片U5的引脚8及电容C12均可向电容C11充电。
[0012]进一步的,发光电路包括六路子发光电路,并且发光电路包括六个PMOS管、六个NPN三极管、六个LED灯及二十四个电阻,六个PMOS管分别为PMOS管Q3、PMOS管Q4、PMOS管Q5、PMOS管Q10、PMOS管Q11及PMOS管Q12,六个NPN三极管分别为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5、三极管Q16及三极管Q17,六个LED灯分别为LED1、LED2、LED3、LED4、LED5及LED6,二十四个电阻分为六组、每一组包括四个电阻,四个电阻、一个PMOS管、一个NPN三极管及一个LED灯组成发光电路的其中一路,六路子发光电路为并联结构,并且六路子发光电路结构完全相同,其中一路子发光电路包括PPMOS管Q3、NPN三极管Q7、电阻R24、电阻R26、电阻R29、电阻R36及LED1,电阻R36的一端与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接后共同接地,电阻R36的另一端与电阻R29的一端连接后共同接入三极管Q7的基极,电阻R29的一端接入主控芯片U1传来的PWM信号,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电阻R24的一端连接后共同接入PMOS管Q3的栅极,电阻R24的另一端接入PMOS管Q3的漏极,并且PMOS管Q3的漏极接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PMOS管Q3的源极接入LED1正极,LED1负极接地,每一路子发光电路中PMOS管的源极均接LED灯正极、LED灯负极均接地,每一路子发光电路中PMOS管的漏极均接入驱动电路的同一输出端,每一路子发光电路中NPN三极管的基极串联一个电阻后与主控芯片U1连接,以接受来自主控芯片U1的PWM信号。
[0013]进一步的,六个LED灯为共阴极连接。
[0014]进一步的,发光电路中的灯珠均为彩色灯珠。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的电路,有效减少了元器件的使用和电路板的面积,进而降低经济成本并且使得产品更加小巧。DC

DC电路为整个电路提供需求的电压,适用多种不同电压规格的灯珠和芯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控制电路、一个驱动电路、电源电路及一个发光电路,控制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晶振电路S1及复位电路S2,晶振电路S1及复位电路S2分别接入主控芯片U1中,发光电路包括多路子发光电路,每一路子发光电路均包括灯珠,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以使得控制电路输出的PWM信号调节驱动电路输出电流的大小,驱动电路的同一输出端与多路子发光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以使得驱动电路通过电流驱动多路子发光电路中的灯珠发光,并且控制电路与多路子发光电路的其他输入端连接,以使得控制电路输出的多路PWM信号调节多路子发光电路中灯珠的亮暗,电源电路用于向控制电路及驱动电路分别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电路为DC

DC电路,DC

DC电路包括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及第三降压电路,其中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入端接入外界电源,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接入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接入第三降压电路的输入端,第三降压电路的输出端接入控制电路中主控芯片U1及复位电路S2,以使得第三降压电路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信号作为主控芯片U1及复位电路S2的输入电源,并且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端接入驱动电路,以使得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信号作为驱动电路的输入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降压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3,降压芯片U3型号为XL1509

ADJ;第二降压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4,U4型号为XL1509

5.0;第三降压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2,降压芯片U2型号为AMS117

3.3V。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12V直流电,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5V直流电,第三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3.3V直流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主控芯片U1及复位电路S2分别接入3.3V直流电,晶振电路S1及复位电路S2分别与主控芯片U1电性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主控芯片U1为STM32F103C8T6。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单路驱动实现灯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驱动电路包括恒流芯片U5、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6、NMOS管Q1、NMOS管Q2、电感L1、二极管D1及二极管D3,恒流芯片U5型号为MBI6672,二极管D3的型号为MBR20100,电容C8及电容C9并联后一个公共端接入12V直流电,电容C8及电容C9并联后另一个公共端接地,电容C8及电容C9均为滤波电容,经过电容C8及电容C9滤波后的12V直流电分别接入恒流芯片U5的引脚1和引脚14,并且电阻R3和电阻R4并联后一端接入经电容C8及电容C9滤波后的12V直流电,电阻R3和电阻R4并联后另一端分别接入恒流芯片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陈朱正辉赵定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升和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