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5056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包括:可拆卸地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PCB集成部件,PCB集成部件包括PCB板、以及多个设于PCB板上的端子;若干电气件,若干电气件均设于第一容置空间内,每一电气件均与一端子直接连接;汇流排组件,汇流排组件设于第一容置空间内,汇流排组件包括汇流排、以及与汇流排固定连接的高压采集片,高压采集片与端子直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PCB板走线代替线束,通过电气件插脚与电流端子的连接替代了原先的线束连接,所有装配都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大大降低对人工的依赖,提高了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生产效率以及可靠性。分配单元的生产效率以及可靠性。分配单元的生产效率以及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用电池的
,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变得越来越高,电动汽车销量节节攀升,动力电池系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动力电池系统的生产效率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0003]电池能量分配单元(BDU)作为电池系统的一个关键零部件,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生产效率、可靠性对电池系统的生产效率和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市场上大部分的电池能量分配单元需要通过线束连接实现控制和采集功能,线束属于柔性部件,需要人工安装,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且线束存在磨损等风险,可能对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包括:
[0007]可拆卸地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
[0008]PCB集成部件,所述PCB集成部件包括PCB板、以及多个设于所述PCB板上的端子;
[0009]若干电气件,若干所述电气件均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每一所述电气件均与一所述端子直接连接;
[0010]汇流排组件,所述汇流排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汇流排组件包括汇流排、以及与所述汇流排固定连接的高压采集片,所述高压采集片与所述端子直接连接。
[0011]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端子包括螺栓连接电流端子和接插电流端子;
[0012]若干所述电气件分别于一所述螺栓连接电流端子或一所述接插电流端子直接连接;
[0013]所述高压采集片与所述接插电流端子直接连接。
[0014]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电气件包括主接触器、熔断器、电阻、以及小接触器;
[0015]所述主接触器、所述熔断器、所述电阻、以及所述小接触器分别于所述下壳体卡扣连接。
[0016]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下壳体包括:底板和环绕
所述底板布置的侧围,其中,所述PCB板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正对于所述螺栓连接电流端子和所述接插电流端子布置的连接孔。
[0017]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下壳体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地设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所述支撑板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PCB板之间,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螺栓连接电流端子和所述接插电流端子的第二容置空间。
[0018]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下壳体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固定地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隔板将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分隔为若干个用于容纳所述电气件的第三容置空间。
[0019]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汇流排组件包括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二汇流排上分别焊接有所述高压采集片;
[0020]所述下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输入极固定柱和输出极固定柱,分别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汇流排的输入极和所述第二汇流排的输出极。
[0021]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PCB集成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PCB板的一端的连接器。
[0022]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不设有线束。
[0023]上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中,所述上壳体上还设有高压防护盖,所述上壳体的两端各设有一所述高压防护盖,所述高压防护盖与所述上壳体可转动地连接。
[0024]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25](1)本技术利用PCB板走线代替线束,通过电气件插脚与电流端子的连接替代了原先的线束连接,所有装配都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大大降低对人工的依赖,提高了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生产效率以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PCB板的装配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下壳体和汇流排的装配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下壳体的下部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下壳体的上部的示意图。
[0032]图7和图8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0033]图9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PCB集成组件的示意图。
[0034]图10是本技术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的PCB集成组件和汇流排的示意图。
[0035]附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21、底板;22、侧围;23、支撑板;24、隔板;25、输入极固定柱;26、输出极固定柱;31、PCB板;32、螺栓连接电流端子;33、接插电流端子;34、连接器;41、汇流排;411、第一汇流排;412、第二汇流排;42、高压采集片;51、主接触器;52、熔断器;53、电阻;54、小接触器;6、高压防护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横向”、“竖向”等术语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8]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水平”、“垂直”均用于说明大致位置关系,而并非严格的“水平面”或“竖直面”。
[0039]请参见图1至图10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包括:可拆卸地连接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PCB集成部件、若干电气件、以及汇流排组件,其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PCB集成部件包括PCB板31、以及多个设于PCB板31上的端子;若干电气件均设于第一容置空间内,每一电气件均与一端子直接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地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PCB集成部件,所述PCB集成部件包括PCB板、以及多个设于所述PCB板上的端子;若干电气件,若干所述电气件均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每一所述电气件均与一所述端子直接连接;汇流排组件,所述汇流排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汇流排组件包括汇流排、以及与所述汇流排固定连接的高压采集片,所述高压采集片与所述端子直接连接;所述端子包括螺栓连接电流端子和接插电流端子;若干所述电气件分别于一所述螺栓连接电流端子或一所述接插电流端子直接连接;所述高压采集片与所述接插电流端子直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件包括主接触器、熔断器、电阻、以及小接触器;所述主接触器、所述熔断器、所述电阻、以及所述小接触器分别于所述下壳体卡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包括:底板和环绕所述底板布置的侧围,其中,所述PCB板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正对于所述螺栓连接电流端子和所述接插电流端子布置的连接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束连接的正极电池能量分配单元,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满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