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的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4795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0:51
一种开关的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触头支持的触头支持滑动空间,用于安装静触头的两个静触头空间,用于安装灭弧室的两个灭弧室空间,两个静触头空间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滑动空间两侧,两个灭弧室空间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滑动空间两侧,触头支持滑动空间内设有与触头支持直线滑动配合的导向结构,通过在外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封装触头机构的内壳体,内壳体将静触头、动触头、灭弧室封装为触头模块后,再整体安装到外壳体中,可以整体用于不同的开关产品,降低开关产品的设计周期和生产成本,而且便于装配和更换。而且便于装配和更换。而且便于装配和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关的壳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的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关,其触头机构直接安装在开关壳体内,装配和更换起来较为复杂,而且新能源汽车的种类较多,为了满足不同的要求,需要提供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多种的开关,每种开关都需单独设置安装触头机构的触头支持、动触头、静触头等安装结构,设计的周期较长,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开关的壳体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开关的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触头支持的触头支持滑动空间,用于安装静触头的两个静触头空间,用于安装灭弧室的两个灭弧室空间,两个静触头空间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滑动空间两侧,两个灭弧室空间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滑动空间两侧,触头支持滑动空间内设有与触头支持直线滑动配合的导向结构。
[0006]优选的,两个静触头空间分别设置在两个灭弧室空间与触头支持滑动空间之间,每个灭弧室空间与触头支持滑动空间之间设有一个静触头空间。
[0007]优选的,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设有永磁体和导磁板。
[0008]优选的,所述内壳体上设有第一内壳孔,触头支持能够从第一内壳孔伸出以增加其移动行程。
[0009]优选的,在外壳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联动孔,用于与触头支持连接的联动件穿过以带动触头支持直线移动。
[0010]优选的,在内壳体的外侧设有用于安装永磁体的第一外侧槽。
[0011]优选的,第一外侧槽同时用于安装导磁板。
[0012]优选的,所述内壳体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内壳体第一侧壁和内壳体第二侧壁,以及相对间隔设置的内壳体第三侧壁和内壳体第四侧壁,内壳体第三侧壁和内壳体第四侧壁均连接在内壳体第一侧壁和内壳体第二侧壁之间,内壳体第一侧壁、内壳体第二侧壁、内壳体第三侧壁和内壳体第四侧壁围成一个左右两侧开口的空间,触头支持的滑动方向平行于内壳体第一侧壁和内壳体第二侧壁,垂直于内壳体第三侧壁和内壳体第四侧壁,所述内壳体第三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内壳孔。
[0013]优选的,所述内壳体第四侧壁上设有第二内壳孔,外壳体内设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能够从第二内壳孔伸入与触头支持配合。
[0014]优选的,所述外壳体成长方体结构,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上侧壁和第一下侧
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左侧壁和第一右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前侧壁和第一后侧壁;所述第一上侧壁和第一下侧壁垂直于触头支持的滑动方向。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前侧壁和/或第一后侧壁设置有第一联动孔,所述第一联动孔成长条形,第一联动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触头支持的移动方向。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上侧壁设有两个电源接线部。
[0017]优选的,在所述外壳体的第一上侧壁对应触头支持移动方向的位置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两个电源接线部之间。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对应触头支持的移动轨迹设置,触头支持能够移动到第一凸起内部。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和第一右侧壁上设有排气口。
[0020]优选的,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相对安装形成内壳体。
[0021]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相对固定安装形成所述外壳体。
[0022]本技术的开关的壳体结构,在开关的外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封装触头机构的内壳体,内壳体将静触头、动触头、灭弧室封装为触头模块后,再整体安装到外壳体中,可以整体用于不同的开关产品,降低开关产品的设计周期和生产成本,而且便于装配和更换。
[0023]此外,内壳体的外侧还设有第一外侧槽,能够用于安装永磁体和导磁板。
[0024]此外,所述内壳体设有第一内壳孔,触头支持能够从第一内壳孔伸出以增加其移动行程。
[0025]此外,所述外壳体设有第一凸起位于两个电源接线部之间,所述第一凸起不仅增加两个电源接线部之间爬电距离,同时第一凸起的内部还可形成触头支持的活动空间,利于减少开关的高度且保证动静触头的开距。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电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触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实施例一的开关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实施例一的开关装置的分解图,示出位于外壳体内的内壳体;
[0030]图5是实施例一的开关装置的分解图,示出永磁体18和导磁板17;
[0031]图6是实施例一的内壳体和触头机构的分解图;
[0032]图7是实施例一的内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8是实施例一的开关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9是实施例二的开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元件标号如下:
[0036]触头单元1、外壳体10、第一联动孔101、排气口102、电源接线部103、第一凸起104、第二凸起105、第一腔体108、第二腔体109、静触头11、第一接触部111、第一接线部113、动触头12、触头120、第二接触部121、触头支持124、滑槽1244、灭弧室14、导磁板17、第一导磁板171、第二导磁板173、连接板172、永磁体18、第一永磁体18A、第二永磁体18B、电磁单元2、第
二壳体外壳体20、电磁线圈21、静铁心23、动铁心22、复位弹簧24、联动件25、第二联动孔201、第一基座10A、第二基座10B、第一隔板30A、第二隔板30B、触头支持滑动空间301、静触头空间302、灭弧室空间303、第一内壳孔304、第二内壳孔305、第三内壳孔306、导向结构307、第一侧壁311、内壳体第四侧壁312。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开关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开关装置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38]参考图1

2,一种开关装置包括触头机构和电磁机构;所述电磁机构包括电磁线圈21、静铁心23、动铁心22和复位弹簧24,所述电磁线圈21用于产生电磁力驱动动铁心22向静铁心23方向移动吸合,复位弹簧24作用于动铁心22,当电磁线圈21导电工作时产生电磁力驱动动铁心22向静铁心23方向移动吸合,且动铁心22使复位弹簧24储能,当电磁线圈21停止工作时,复位弹簧24推动动铁心22向远离静铁心23方向移动斥开。所述触头机构包括一个动触头12和两个静触头11,静触头11设有第一接触部111,所述动触头12包括安装在触头支持124上的触头120,触头120的两端均设有第二接触部121,两个第二接触部121用于与两个静触头11配合。电磁机构的动铁心22能够带动触头支持124直线移动,使触头120的两个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的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体(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外壳体(10)内的内壳体(30),所述内壳体(30)内设有用于安装触头支持(124)的触头支持滑动空间(301),用于安装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空间(302),用于安装灭弧室(14)的两个灭弧室空间(303),两个静触头空间(302)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滑动空间(301)两侧,两个灭弧室空间(303)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滑动空间(301)两侧,触头支持滑动空间(301)内设有与触头支持(124)直线滑动配合的导向结构(3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静触头空间(302)分别设置在两个灭弧室空间(303)与触头支持滑动空间(301)之间,每个灭弧室空间(303)与触头支持滑动空间(301)之间设有一个静触头空间(30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内壳体(30)与外壳体(10)之间设有永磁体(18)和导磁板(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30)上设有第一内壳孔(304),触头支持(124)能够从第一内壳孔(304)伸出以增加其移动行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壳体(1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联动孔(101),用于与触头支持(124)连接的联动件(25)穿过以带动触头支持(124)直线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内壳体(30)的外侧设有用于安装永磁体(18)的第一外侧槽(31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外侧槽(318)同时用于安装导磁板(17)。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3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内壳体第一侧壁(311)和内壳体第二侧壁,以及相对间隔设置的内壳体第三侧壁和内壳体第四侧壁(312),内壳体第三侧壁和内壳体第四侧壁(312)均连接在内壳体第一侧壁(311)和内壳体第二侧壁之间,内壳体第一侧壁(311)、内壳体第二侧壁、内壳体第三侧壁和内壳体第四侧壁(312)围成一个左右两侧开口的空间,触头支持(124)的滑动方向平行于内壳体第一侧壁(3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科军郭绍军周长青付浩杨艳群王远张世鹏郭雨扬钱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