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房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4396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所述无机房电梯装置包括:轿厢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本体及轿厢反绳轮,所述轿厢反绳轮与所述轿厢本体连接;对重组件,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对重及对重反绳轮,所述对重反绳轮与所述对重连接;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轿厢导轨的一端和所述对重导轨的一端连接;曳引组件,所述曳引组件包括曳引机、曳引轮、吊挂轮及上拉轮;以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与井道的内壁连接。与常规设置在井道底部的反绳轮相比,有利于大大减少曳引绳的总体长度,避免底坑进水后修复时间长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减少曳引绳的晃动和磨损,保证轿厢的运行可靠性。保证轿厢的运行可靠性。保证轿厢的运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机房电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无房电梯技术,对于无机房电梯而言,其通过将曳引机、绳头等顶部器件布置在轿厢投影以外,从而不影响轿厢的上行,也就不会导致井道顶层高度的增大,而且由于取消了土建机房,为建筑的内部结构布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由此近年来,无机房电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然而,也正是由于上述所说的曳引机需要布置在轿厢投影以外,无法像有机房电梯一样可以任意布置,因此受限于轿厢反绳轮和对重反绳轮的位置关系,无机房电梯一般只能采用对重侧置的形式。
[0003]传统技术中,对重侧置式无机房电梯,由于对重在井道侧面布置,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井道宽度过大,对于某些建筑要求更小的井道宽度时无法应对。对于增设一对定滑轮的对重后置式无机房电梯,由于钢丝绳的绕绳更为复杂,且钢丝绳的长度大幅增加,不仅成本高,运行舒适感也会有所降低;而且由于在井道底部设置有反绳轮,容易受到底坑积水的侵蚀而损坏,因此该形式的电梯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能够有效减少绕绳长度,提升电梯的使用品质。
[0005]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所述无机房电梯装置包括:轿厢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本体、轿厢反绳轮及轿厢导轨,所述轿厢反绳轮与所述轿厢本体连接,所述轿厢导轨设置于井道中,所述轿厢本体与所述轿厢导轨形成导向配合;对重组件,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对重导轨、对重及对重反绳轮,所述对重反绳轮与所述对重连接,所述对重导轨设置于井道中,所述对重与所述对重导轨形成导向配合;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轿厢导轨的一端和所述对重导轨的一端连接;曳引组件,所述曳引组件包括曳引机、曳引轮、吊挂轮及上拉轮,所述曳引机与所述安装组件连接,所述曳引轮与所述曳引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沿所述井道的高度方向,所述吊挂轮与所述上拉轮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组件上的相对两侧;以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导轨连接,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分别经过所述轿厢反绳轮、所述吊挂轮、所述上拉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反绳轮,并与所述对重导轨连接
[0006]上述无机房电梯装置,在安装过程中,将安装组件安装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的一端,并且将曳引组件安装在安装组件上,在工作过程中,曳引机带动曳引轮转动,从而实现轿厢的升降和对重的升降。由于上拉轮设置在安装组件上,使得曳引组件、对重组件及轿厢组件通过轿厢导轨、对重导轨及安装组件承重,无需土建井道承重,有利于减少井道内部空间的使用,适用于更多井道尺寸的安装。并且,本装置与常规设置在井道底部的反绳轮相比,有利于大大减少曳引绳的总体长度,避免底坑进水后修复时间长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减
少曳引绳的晃动和磨损,保证轿厢的运行可靠性。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吊挂梁及曳引梁,所述吊挂梁与所述轿厢导轨一端连接,所述曳引梁与所述对重导轨连接,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周向外壁间隔设置,所述吊挂轮与所述吊挂梁连接,所述曳引机及所述上拉轮与所述曳引梁连接。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吊挂轮设置于所述吊挂梁的顶部,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曳引梁的顶部,所述上拉轮设置于所述曳引梁的底部。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垂直设置,所述吊挂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轿厢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曳引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上拉轮的轴向与所述曳引梁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重反绳轮的轴向与所述曳引梁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吊挂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吊挂轮在所述吊挂梁上平行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吊挂轮均与所述曳引绳滑动连接。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拉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上拉轮在所述曳引梁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上拉轮均与所述曳引绳滑动连接。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竖梁,所述竖梁与所述曳引梁垂直设置,所述上拉轮通过所述竖梁与所述曳引梁连接,所述上拉轮与所述吊挂轮在所述井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重导轨为至少两个,所述曳引梁与至少两个所述对重导轨均连接,两个所述对重导轨分别与所述对重的相对两侧导向配合,沿所述井道的高度方向,曳引机设置于所述对重的上方。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反绳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间隔设置于所述轿厢本体的底部,至少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均与所述曳引绳滑动连接。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的绕绳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在井道中的俯视平面图;
[0020]图3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对重反绳轮的安装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00、无机房电梯装置;110、安装组件;111、吊挂梁;112、曳引梁;120、轿厢组件;121、轿厢本体;122、轿厢反绳轮;123、轿厢导轨;130、对重组件;131、对重;132、对重反绳
轮;133、对重导轨;140、曳引组件;141、曳引机;142、曳引轮;143、吊挂轮;144、上拉轮;150、曳引绳;200、井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房电梯装置包括:轿厢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本体、轿厢反绳轮及轿厢导轨,所述轿厢反绳轮与所述轿厢本体连接,所述轿厢导轨设置于井道中,所述轿厢本体与所述轿厢导轨形成导向配合;对重组件,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对重导轨、对重及对重反绳轮,所述对重反绳轮与所述对重连接,所述对重导轨设置于井道中,所述对重与所述对重导轨形成导向配合;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轿厢导轨的一端和所述对重导轨的一端连接;曳引组件,所述曳引组件包括曳引机、曳引轮、吊挂轮及上拉轮,所述曳引机与所述安装组件连接,所述曳引轮与所述曳引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沿所述井道的高度方向,所述吊挂轮与所述上拉轮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组件上的相对两侧;以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导轨连接,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分别经过所述轿厢反绳轮、所述吊挂轮、所述上拉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反绳轮,并与所述对重导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的吊挂梁及曳引梁,所述吊挂梁与所述轿厢导轨一端连接,所述曳引梁与所述对重导轨连接,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周向外壁间隔设置,所述吊挂轮与所述吊挂梁连接,所述曳引机及所述上拉轮与所述曳引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轮设置于所述吊挂梁的顶部,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曳引梁的顶部,所述上拉轮设置于所述曳引梁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振锋缪利梅黄敏冬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