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塞外壳及助听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2451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30 1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塞外壳及助听器,充电盒用于收容助听器,助听器包括耳塞外壳;耳塞外壳上设置有中间接触面、第一侧接触面及第二侧接触面,中间接触面自其上的最高拱起部向四周平滑向下延伸,第一侧接触面沿远离中间接触面的方向斜向下延伸至底壳的边缘,第二侧接触面沿远离中间接触面的方向斜向下延伸至底壳的边缘;如此,中间接触面尽可能适配且贴合耳道外的轮廓,第一侧接触面和第二侧接触面则能够与与耳甲腔的周缘相接触,从而与耳甲腔周缘的轮廓相适配,耳塞外壳能够与用户的耳甲腔尽可能贴合,从而避免对用户的耳部造成过大的压迫,极大地提高而佩戴舒适性。极大地提高而佩戴舒适性。极大地提高而佩戴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塞外壳及助听器


[0001]本技术涉及助听器领域,尤其涉及耳塞外壳及助听器。

技术介绍

[0002]助听器,又称辅助听力设备,用于改善听障用户听力,工作时,助听器接收声音并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放大后再转换为声波输出给用户。
[0003]相比于耳机而言,听障用户佩戴助听器的时间更长,进一步地,由于现有的助听器的外壳在外形轮廓的设计上,通常仅考虑能否对内在电子元器件进行收容,也即考虑外壳内部收容空间的体积大小以及内轮廓与电子元器件的适配,如此一来,外壳与用户耳朵之间的贴合程度非常差,而在长时佩戴后,助听器的外壳就会对用户的耳朵造成压迫,助听器的佩戴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耳塞外壳及助听器,能够提高佩戴舒适性。
[000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耳塞外壳,其包括上壳、连接所述上壳的底壳、设置于所述底壳上的出音嘴;
[0006]所述底壳的外表面包括中间接触面、第一侧接触面及第二侧接触面,所述中间接触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侧接触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二侧接触面的面积,所述出音嘴位于所述中间接触面、所述第一侧接触面和所述第二侧接触面三者的相交位置处;
[0007]其中,所述中间接触面于中心靠近所述出音嘴的位置上设置有最高拱起部,所述中间接触面自所述最高拱起部向四周平滑向下延伸,从而所述中间接触面与所述最高拱起部之间形成内凹位;
[0008]所述第一侧接触面和所述第二侧接触面分别与所述中间接触面平滑连接,且所述第一侧接触面沿远离所述中间接触面的方向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底壳的边缘,所述第二侧接触面沿远离所述中间接触面的方向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底壳的边缘。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嘴于纵长方向上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最高拱起部的最高点的中心轴线相交所成夹角的角度大小为40
°
~65
°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所述最高拱起部朝远离所述出音嘴的方向上,所述中间接触面上的切面与所述底壳的底面所成的夹角的角度逐渐增大。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接触面包括连接所述出音嘴的第一连接面、以及连接所述底壳底部边缘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
[001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面积,所述第一连接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曲率。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面的切面与所述底壳的底面所成的夹角大小为30
°
~90
°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嘴于所述底壳的凸起量大小为3.4mm~5.4mm。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最高拱起部的顶部到所述底壳的底面的距离为5.9mm~7.9mm。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接触面、所述第一侧接触面和所述第二侧接触面连接形成佩戴接触面,所述佩戴接触面上具有第一佩戴曲线及第二佩戴曲线,所述第一佩戴曲线的端点和所述第二佩戴曲线的端点分别与所述出音嘴的底部相接,过所述第一佩戴曲线的端点和所述第二佩戴曲线的端点设置有第三曲线,所述第三曲线分别与所述第一佩戴曲线及所述第二佩戴曲线相切,所述第三曲线与所述出音嘴于纵长方向上的中心轴线的相交位置设为坐标原点,设所述出音嘴于纵长方向上穿过所述坐标原点的中心轴线为Y轴,所述Y轴朝远离所述底壳的方向为+Y方向,过所述坐标原点做Z轴及X轴,所述Z轴、所述X轴及所述Y轴两两正交,所述X轴与所述出音嘴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Z轴与所述出音嘴的横截面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佩戴接触面上设置有左接触面及右接触面,所述左接触面和所述右接触面分别位于所述出音嘴的左右两侧。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接触面上具有第一接触弧线,所述第一接触弧线上具有第一接触端点、第二接触端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端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端点之间的第三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端点的Z轴坐标、所述第二接触端点的Z轴坐标及所述第三接触点的Z轴坐标均为0mm,所述第一接触端点的X轴坐标为

8.1mm~

7.1mm,所述第一接触端点的Y轴坐标为

4.8mm~

3.8mm,所述第二接触端点的X轴坐标为

5.1mm~

4.1mm,所述第二接触端点的Y轴坐标为

1.9mm~

0.9mm,所述第三接触点的X轴坐标为

6.6mm~

5.6mm,所述第三接触点的Y轴坐标为

3.1mm~

2.1mm;和/或
[0018]所述右接触面上具有第二接触弧线,所述第二接触弧线上具有第四接触端点、第五接触端点、以及位于所述第四接触端点和所述第五接触端点之间的第六接触点,所述第四接触端点的Z轴坐标、所述第五接触端点的Z轴坐标及所述第六接触点的Z轴坐标均为0mm,所述第四接触端点的X轴坐标为3.6mm~4.6mm,所述第四接触端点的Y轴坐标为

2.3mm~

1.3mm,所述第五接触端点的X轴坐标为6.6mm~7.6mm,所述第五接触端点的Y轴坐标为

5.7mm~

4.7mm,所述第六接触点的X轴坐标为5.1mm~6.1mm,所述第六接触点的Y轴坐标为

3.6mm~

2.6mm。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接触面于所述第一接触端点处的曲率大小为0.05~0.2;和/或
[0020]所述左接触面于所述第二接触端点处的曲率大小为0.04~0.19;和或
[0021]所述左接触面于所述第三接触点处的曲率大小为0.05~0.22;和/或
[0022]所述右接触面于所述第四接触端点处的曲率大小为0.06~0.21;和/或
[0023]所述右接触面于所述第五接触端点处的曲率大小为0.07~0.18;和/或
[0024]所述右接触面于所述第六接触点处的曲率大小为0.05~0.1。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耳屏接触面,所述耳屏接触面上具有第一耳屏接触点、第二耳屏接触点、第三耳屏接触点及第四耳屏接触点;
[0026]其中,所述第一耳屏接触点的X轴坐标为

4.3mm~

3.3mm,所述第一耳屏接触点的Y轴坐标为

6.7mm~

5.7mm,所述第一耳屏接触点的Z轴坐标为5.3mm~6.3mm;和/或
[0027]所述第二耳屏接触点的X轴坐标为

1.9mm~

0.9mm,所述第二耳屏接触点的Y轴坐
标为

4mm~

3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塞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连接所述上壳的底壳、设置于所述底壳上的出音嘴;所述底壳的外表面包括中间接触面、第一侧接触面及第二侧接触面,所述中间接触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侧接触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二侧接触面的面积,所述出音嘴位于所述中间接触面、所述第一侧接触面和所述第二侧接触面三者的相交位置处;其中,所述中间接触面于中心靠近所述出音嘴的位置上设置有最高拱起部,所述中间接触面自所述最高拱起部向四周平滑向下延伸,从而所述中间接触面与所述最高拱起部之间形成内凹位;所述第一侧接触面和所述第二侧接触面分别与所述中间接触面平滑连接,且所述第一侧接触面沿远离所述中间接触面的方向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底壳的边缘,所述第二侧接触面沿远离所述中间接触面的方向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底壳的边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嘴于纵长方向上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最高拱起部的最高点的中心轴线相交所成夹角的角度大小为40
°
~65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接触面包括连接所述出音嘴的第一连接面、以及连接所述底壳底部边缘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面积,所述第一连接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曲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嘴于所述底壳的凸起量大小为3.4mm~5.4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接触面、所述第一侧接触面和所述第二侧接触面连接形成佩戴接触面,所述佩戴接触面上具有第一佩戴曲线及第二佩戴曲线,所述第一佩戴曲线的端点和所述第二佩戴曲线的端点分别与所述出音嘴的底部相接,过所述第一佩戴曲线的端点和所述第二佩戴曲线的端点设置有第三曲线,所述第三曲线分别与所述第一佩戴曲线及所述第二佩戴曲线相切,所述第三曲线与所述出音嘴于纵长方向上的中心轴线的相交位置设为坐标原点,设所述出音嘴于纵长方向上穿过所述坐标原点的中心轴线为Y轴,所述Y轴朝远离所述底壳的方向为+Y方向,过所述坐标原点做Z轴及X轴,所述Z轴、所述X轴及所述Y轴两两正交,所述X轴与所述出音嘴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Z轴与所述出音嘴的横截面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佩戴接触面上设置有左接触面及右接触面,所述左接触面和所述右接触面分别位于所述出音嘴的左右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接触面上具有第一接触弧线,所述第一接触弧线上具有第一接触端点、第二接触端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端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端点之间的第三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端点的Z轴坐标、所述第二接触端点的Z轴坐标及所述第三接触点的Z轴坐标均为0mm,所述第一接触端点的X轴坐标为

8.1mm~

7.1mm,所述第一接触端点的Y轴坐标为

4.8mm~

3.8mm,所述第二接触端点的X轴坐标为

5.1mm~

4.1mm,所述第二接触端点的Y轴坐标为

1.9mm~

0.9mm,所述第三接触点的X轴坐标为

6.6mm~

5.6mm,所述第三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青山朱胜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联安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