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件及电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1309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件的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连接件及电气设备,旨在解决现有连接件安装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件及电气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件的
,具体提供一种连接件及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自动化和电气化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电气设备中均设置有电路板,电路板能够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计算

分析和控制

[0003]在一些对于防火性能要求较高的设备内,电路板需要进行封闭式安装,以免发生火灾时损坏电路板

电路板一般设置在金属壳体内,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安装后形成封闭的空间

为了避免电路板短路,一般需要在电路板与第一壳体之间以及电路板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垫块,以使电路板与第一壳体之间以及电路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间隙

电路板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螺钉,螺钉穿过垫块所在的位置,将电路板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

[0004]电路板采用上述连接的方式,不足之处在于,安装效率较低,不利于批量安装

[0005]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连接件及电气设备,以解决现有连接件安装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连接件安装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7]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帽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帽,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区,靠近所述连接帽,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板卡接;第二连接区,位于所述连接杆背离所述连接帽的一端,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二板卡接;第三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之间

[0008]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包括:第一支撑部,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帽连接;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侧,配置为能够向内变形收缩且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一板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板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弹性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板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帽连接的一端指向所述连接杆背离所述连接帽的一端

[0009]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部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两侧或者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四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之间具有间隙;和
/
或,所述第一弹性部靠近所述连接帽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最外侧轮廓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弹性部最外侧轮廓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的间距

[0010]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同一部件

[0011]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帽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凸出的弧形件或者球壳件

[0012]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区包括:第二支撑部,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区连接;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侧,配置为能够向内变形收缩且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二板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板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弹性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二板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帽连接的一端指向所述连接杆背离所述连接帽的一端

[0013]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部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两侧或者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四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具有间隙;和
/
或,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连接区为同一部件;和
/
或,所述第二弹性部靠近所述第三连接区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最外侧轮廓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弹性部最外侧轮廓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间距

[0014]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在所述第一连接区的卡接位与所述第三板在所述第三连接区的卡接位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
5mm
;和
/
或,所述第二板在所述第二连接区的卡接位与所述第三板在所述第三连接区的卡接位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
5mm。
[0015]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区的外周设置有卡接空间,所述第三板卡接于所述卡接空间内

[0016]在上述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区包括第一卡接部

第二卡接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区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区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外径,所述卡接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外侧

[0017]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开设有第一孔;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开设有第二孔;电路板,包括作为基板的第三板,所述第三板开设有第三孔;上述的连接件,插接于所述第一孔

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三孔,使所述第一板卡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区

所述第二板卡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区且所述第三板卡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区

[0018]在上述电气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至少设置两个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板

第二板和第三板,连接件包括连接帽和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连接帽,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区

第二连接区和第三连接区,第一连接区靠近连接帽,配置为能够与第一板卡接;第二连接区位于连接杆背离连接帽的一端,配置为能够与第二板卡接;第三连接区位于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之间,配置为能够与第三板连接

连接件在安装的过程中,首先将连接件从第一板的第一侧穿过第一孔,使第一板卡接在第一连接区内,从而将连接件固定在第一板上;之后从第一板的第二侧安装第三板,使连接杆被动地穿过第三板的第三孔,从而使第三板连接在第三连接区内;最后,从第三板的第二侧安装第二板,使连接杆被动地穿过第二板的第二孔,从而使第二板卡接在第二连接区内,将第二板固定在连接件上,完成连接件

第一板

第二板和第三板的连接

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件固定第一板

第二板和第三板的过程中,仅需将连接件从第一板
的第一侧插入,再将第三板从第一板的第二侧对齐套在连接件上,最后将第二板从第三板的第二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板
(1)、
第二板
(2)
和第三板
(5)
,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帽
(3)
和连接杆
(4)
,所述连接杆
(4)
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帽
(3)
,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
(4)
包括:第一连接区
(41)
,靠近所述连接帽
(3)
,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板
(1)
卡接;第二连接区
(42)
,位于所述连接杆
(4)
背离所述连接帽
(3)
的一端,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二板
(2)
卡接;第三连接区
(43)
,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
(41)
和所述第二连接区
(42)
之间,配置为能够与第三板
(5)
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区
(41)
包括:第一支撑部
(411)
,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区
(43)
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帽
(3)
连接;第一弹性部
(412)
,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
(411)
的外侧,配置为能够向内变形收缩且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一板
(1)
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板
(1)
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弹性部
(412)
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413)
,所述第一限位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板
(1)
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板
(1)
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连接杆
(4)
与所述连接帽
(3)
连接的一端指向所述连接杆
(4)
背离所述连接帽
(3)
的一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
(412)
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
(412)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
(411)
的两侧或者所述第一支撑部
(411)
的四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
(412)
之间具有间隙;和
/
或,所述第一弹性部
(412)
靠近所述连接帽
(3)
的一端凸出设置有第一定位部
(414)
,所述第一定位部
(414)
最外侧轮廓与所述第一支撑部
(411)
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弹性部
(412)
最外侧轮廓与所述第一支撑部
(411)
之间的间距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帽
(3)
与所述第一限位部
(413)
为同一部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帽
(3)
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凸出的弧形件或者球壳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区
(42)
包括:第二支撑部
(421)
,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区
(43)
连接;第二弹性部
(422)
,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春科王凤张志忻毛洪民张浩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