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床原点校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床原点校准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机床上常见的原点校准方法是在每次开机时驱动加工设备在各个进给方向上均向原点方向移动,而机床加工设备的原点周围则对应各个进给方向部署有用于感应加工设备是否到位的传感器,如光电传感器
、
行程开关,一旦某个进给方向上的传感器被触发则停止该方向的进给动作直至所有传感器均被触发,这样才能确定加工设备已经处于原点位置并以此为基准进行后续的加工
。
这种校准方法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每次重新开机后都需要重新校准;二则是需要在机床上部署较多传感器及对应的电气线路,这些额外零件的会导致机床的成本及故障率都大大提高
。
[0003]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克服了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机床原点校准方法
。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6]一种机床原点校准方法,所述机床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固定座1,所述第一固定座1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驱动连接有沿
X
轴正
/
反向移动的第二活动座3,所述第二活动座3通过第二驱动组件4驱动连接有沿
Y
轴正
/
反向移动的第三活动座5,所述第三活动座5通过第三驱动组件6驱动连接有沿
Z
轴正
/r/>反向移动的第四活动座7,所述第四活动座7上安装有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1与第二活动座3之间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二活动座3移动幅度的第一限位结构8,所述第二活动座3与第三活动座5之间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三活动座5移动幅度的第二限位结构9,所述第三活动座5与第四活动座7之间还设有用于限制第四活动座7移动幅度的第三限位结构
10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包括有带编码器电池的第一驱动电机
21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4包括有带编码器电池的第二驱动电机
41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6包括有带编码器电池的第三驱动电机
61
;所述校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将第一驱动电机
21、
第二驱动电机
41、
第三驱动电机
61
的工作模式均设定在扭矩控制模式;
[0008]步骤二:控制第一驱动电机
21
驱动第二活动座3匀速向
X
轴反方向移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
41
驱动第三活动座5匀速向
Y
轴反方向移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
61
驱动第四活动座7匀速向
Z
轴反方向移动;
[0009]步骤三:第二活动座3匀速移动过程中当第一驱动电机
21
发生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记为原点
X
轴位置数据,第三活动座5匀速移动过程中当第二驱动电机
41
发生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记为原点
Y
轴位置数据,第四活动座7匀速移动过程中当第三驱动电机
61
发生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记为原点
Z
轴位置数据;
[0010]步骤四:将步骤三中记录的原点
X
轴位置数据
、
原点
Y
轴位置数据
、
原点
Z
轴位置数据所共同形成的坐标点标定为机床原点
。
[0011]优选的,所述步骤二还包括:当第一驱动电机
21
发生堵转时记录一个原点
X
轴位置数据,然后控制第一驱动电机
21
驱动第二活动座3以匀速向
X
轴正方向移动,再控制第一驱动电机
21
再次驱动第二活动座3以匀速向
X
轴反方向移动直至第一驱动电机
21
堵转再记录一个原点
X
轴位置数据,重复上述动作获取至少两个原点
X
轴位置数据,当第二驱动电机
41
发生堵转时记录一个原点
Y
轴位置数据,然后控制第二驱动电机
41
驱动第三活动座5以匀速向
X
轴正方向移动,再控制第二驱动电机
41
再次驱动第三活动座5以匀速向
X
轴反方向移动直至第二驱动电机
41
堵转再记录一个原点
Y
轴位置数据,重复上述动作获取至少两个原点
Y
轴位置数据,当第三驱动电机
61
发生堵转时记录一个原点
Z
轴位置数据,然后控制第三驱动电机
61
驱动第四活动座7以匀速向
Z
轴正方向移动,再控制第三驱动电机
61
再次驱动第四活动座7以匀速向
Z
轴反方向移动直至第三驱动电机
61
堵转再记录一个原点
Z
轴位置数据,重复上述动作获取至少两个原点
Z
轴位置数据;
[0012]所述步骤四还包括:对步骤三记录的所有原点
X
轴位置数据求算数平均值获得最终的用于标定原点的原点
X
轴位置数据,对步骤三记录的所有原点
Y
轴位置数据求算数平均值获得最终用于标定原点的原点
Y
轴位置数据,对步骤三记录的所有原点
Z
轴位置数据求算数平均值获得最终用于标定原点的原点
Z
轴位置数据
。
[0013]优选的,所述步骤三还包括:所述第一驱动电机
21
驱动第二活动座3向
X
轴正方向移动直至第一驱动电机
21
堵转而后再驱动第二活动座3向
X
轴反方向移动,第二活动座3向
X
轴正方向移动至第一驱动电机
21
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位置数据并记为
X
轴极限位置数据,记录至少两个
X
轴极限位置数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
41
驱动第三活动座5向
Y
轴正方向移动直至第二驱动电机
41
堵转而后再驱动第三活动座5向
Y
轴反方向移动,第三活动座5向
Y
轴正方向移动至第二驱动电机
41
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位置数据并记为
Y
轴极限位置数据,记录至少两个
Y
轴极限位置数据,所述第三驱动电机
61
驱动第四活动座7向
Z
轴正方向移动直至第三驱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机床原点校准方法,所述机床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固定座
(1)
,所述第一固定座
(1)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
(2)
驱动连接有沿
X
轴正
/
反向移动的第二活动座
(3)
,所述第二活动座
(3)
通过第二驱动组件
(4)
驱动连接有沿
Y
轴正
/
反向移动的第三活动座
(5)
,所述第三活动座
(5)
通过第三驱动组件
(6)
驱动连接有沿
Z
轴正
/
反向移动的第四活动座
(7)
,所述第四活动座
(7)
上安装有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
(1)
与第二活动座
(3)
之间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二活动座
(3)
移动幅度的第一限位结构
(8)
,所述第二活动座
(3)
与第三活动座
(5)
之间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三活动座
(5)
移动幅度的第二限位结构
(9)
,所述第三活动座
(5)
与第四活动座
(7)
之间还设有用于限制第四活动座
(7)
移动幅度的第三限位结构
(10)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
(2)
包括有带编码器电池的第一驱动电机
(21)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
(4)
包括有带编码器电池的第二驱动电机
(41)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
(6)
包括有带编码器电池的第三驱动电机
(61)
;所述校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第一驱动电机
(21)、
第二驱动电机
(41)、
第三驱动电机
(61)
的工作模式均设定在扭矩控制模式;步骤二:控制第一驱动电机
(21)
驱动第二活动座
(3)
匀速向
X
轴反方向移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
(41)
驱动第三活动座
(5)
匀速向
Y
轴反方向移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
(61)
驱动第四活动座
(7)
匀速向
Z
轴反方向移动;步骤三:第二活动座
(3)
匀速移动过程中当第一驱动电机
(21)
发生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记为原点
X
轴位置数据,第三活动座
(5)
匀速移动过程中当第二驱动电机
(41)
发生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记为原点
Y
轴位置数据,第四活动座
(7)
匀速移动过程中当第三驱动电机
(61)
发生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的位置数据并记为原点
Z
轴位置数据;步骤四:将步骤三中记录的原点
X
轴位置数据
、
原点
Y
轴位置数据
、
原点
Z
轴位置数据所共同形成的坐标点标定为机床原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床原点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还包括:当第一驱动电机
(21)
发生堵转时记录一个原点
X
轴位置数据,然后控制第一驱动电机
(21)
驱动第二活动座
(3)
以匀速向
X
轴正方向移动,再控制第一驱动电机
(21)
再次驱动第二活动座
(3)
以匀速向
X
轴反方向移动直至第一驱动电机
(21)
堵转再记录一个原点
X
轴位置数据,重复上述动作获取至少两个原点
X
轴位置数据,当第二驱动电机
(41)
发生堵转时记录一个原点
Y
轴位置数据,然后控制第二驱动电机
(41)
驱动第三活动座
(5)
以匀速向
X
轴正方向移动,再控制第二驱动电机
(41)
再次驱动第三活动座
(5)
以匀速向
X
轴反方向移动直至第二驱动电机
(41)
堵转再记录一个原点
Y
轴位置数据,重复上述动作获取至少两个原点
Y
轴位置数据,当第三驱动电机
(61)
发生堵转时记录一个原点
Z
轴位置数据,然后控制第三驱动电机
(61)
驱动第四活动座
(7)
以匀速向
Z
轴正方向移动,再控制第三驱动电机
(61)
再次驱动第四活动座
(7)
以匀速向
Z
轴反方向移动直至第三驱动电机
(61)
堵转再记录一个原点
Z
轴位置数据,重复上述动作获取至少两个原点
Z
轴位置数据;所述步骤四还包括:对步骤三记录的所有原点
X
轴位置数据求算数平均值获得最终的用于标定原点的原点
X
轴位置数据,对步骤三记录的所有原点
Y
轴位置数据求算数平均值获得最终用于标定原点的原点
Y
轴位置数据,对步骤三记录的所有原点
Z
轴位置数据求算数平
均值获得最终用于标定原点的原点
Z
轴位置数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床原点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还包括:所述第一驱动电机
(21)
驱动第二活动座
(3)
向
X
轴正方向移动直至第一驱动电机
(21)
堵转而后再驱动第二活动座
(3)
向
X
轴反方向移动,第二活动座
(3)
向
X
轴正方向移动至第一驱动电机
(21)
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位置数据并记为
X
轴极限位置数据,记录至少两个
X
轴极限位置数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
(41)
驱动第三活动座
(5)
向
Y
轴正方向移动直至第二驱动电机
(41)
堵转而后再驱动第三活动座
(5)
向
Y
轴反方向移动,第三活动座
(5)
向
Y
轴正方向移动至第二驱动电机
(41)
堵转时记录其编码器中对应位置数据并记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祖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小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