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7239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第一进气管、催化单元、第一引流管、第二引流管、补气管和排气管,第一引流管设在壳体外并与第一进气孔连通,第二引流管伸入第一引流管内并封堵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第二引流管与第一引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补气管设在第一引流管上,补气管与第一间隙连通。该排气消声器通过设计第一引流管第一进气孔连通,并在第一引流管内设计第二引流管,使得废气通过催化单元的过程中会进行比较充分的燃烧,并使得排气管排出的气体的净化度大大提高。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的结构设计,提升了对废气的补气效果,摒弃了常规补气结构中对于阀体的使用,精简了消声器的整体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气消声器


[0001]本技术涉及消声器
,具体涉及一种排气消声器。

技术介绍

[0002]发电机组的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气流内含有CO、HC和NOx等有害气体,因此,需要利用触媒来对废气气流进行净化。废气气流在高温状态下,在经过触媒的过程中会再次燃烧并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从而能够实现对废气的净化。
[0003]但是,废气在经过触媒前,其浓度较高而含氧量较低,因此,废气在通过触媒时的氧化反应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废气无法进行充分的燃烧。现有排气消声器一般是通过设计补气结构来实现对废气的补气,从而保证废气的含氧量。而目前的补气结构为了防止反喷,一般是在补气管上增加单向阀,或者在补气源头增加正压补气阀,但在发电机全开或满载时,容易出现补气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以提升对废气的补气效果,并精简消声器的整体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其设有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第一进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第一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催化单元,其设在所述第一进气管内;第一引流管,其设在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第二引流管,其伸入所述第一引流管内并封堵所述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所述第二引流管与所述第一引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补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一引流管上,所述补气管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以及排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排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和所述排气孔连通。
[0006]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流管包括连接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所述第一管体封堵所述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所述第二管体伸入所述第一引流管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引流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设有锥形管体,所述锥形管体的大径端与所述第一管体连通,所述锥形管体的小径端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
[0008]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孔连通并伸入所述排气管内,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外壁与所述排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气孔的边缘向所述第二腔室内延伸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壳体端盖的连接处呈弧面过渡,所述第二进气管与所述翻边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气管包括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催化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第四管体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端部设有堵头,所述第四管体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管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气孔。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四管体和所述排气管均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
[0013]优选地,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连接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0014]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子腔室之间;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排气管均穿设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第二隔板上贯穿有多个第二气孔。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气消声器,其通过设计第一引流管第一进气孔连通,并在第一引流管内设计第二引流管,由于第二引流管与第一引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外界的空气会被吸入到补气管中并流入到第一间隙内,新鲜空气会随同废气一起通过催化单元,这样,就为废气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有氧条件,从而使得废气通过催化单元的过程中会进行比较充分的燃烧,使得排气管排出的气体的净化度大大提高。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的结构设计,提升了对废气的补气效果,摒弃了常规补气结构中对于阀体的使用,精简了消声器的整体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排气消声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0020]图3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壳体内腔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0022]图5为排气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0

壳体,11

第一腔室,12

第二腔室,121

第一子腔室,122

第二子腔室,13

端盖,131

第二进气孔,132

翻边;
[0025]20

第一进气管,21

第三管体,22

第四管体,221

第一气孔,23

堵头;
[0026]30

催化单元;
[0027]40

第一引流管;
[0028]50

第二引流管,51

第一管体,52

第二管体,53

锥形管体;
[0029]61

第一间隙,62

第二间隙;
[0030]70

补气管;
[0031]80

排气管;
[0032]90

第二进气管;
[0033]100

第一隔板;
[0034]110

连接管;
[0035]120

第二隔板,1201

第二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7]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38]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设有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第一进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第一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催化单元,其设在所述第一进气管内;第一引流管,其设在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第二引流管,其伸入所述第一引流管内并封堵所述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所述第二引流管与所述第一引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补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一引流管上,所述补气管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以及排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排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和所述排气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管包括连接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所述第一管体封堵所述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所述第二管体伸入所述第一引流管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引流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设有锥形管体,所述锥形管体的大径端与所述第一管体连通,所述锥形管体的小径端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君罗伟何青松龙雨佳于正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