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体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6969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热体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该发热体结构包括:微结构基材和发热膜;发热膜设置于微结构基材上;发热膜包括第一电极、电阻加热段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电阻加热段和第二电极由左至右依次设置且一体式连接;电阻加热段包括圆弧管道组件和直线管道组件;圆弧管道组件和直线管道组件一体式连接;直线管道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管道、第二直线管道和第三直线管道;第一直线管道与第一电极的间距等于第三直线管道与第二电极的间距;第一直线管道与第二直线管道的间距等于第二直线管道与第三直线管道的间距。从而解决发热体结构上发热膜受热不均匀导致的发热膜断膜或起翘的问题,进而提高发热体结构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发热体结构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发热体结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热体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体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使用原理一般是,采用发热体结构对雾化液进行加热,从而使雾化液受热雾化,再经过气流的流动将雾化液雾化后产生的气溶胶带至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外部。因此,发热体结构在气溶胶产生装置中至关重要。
[0003]目前,气溶胶产生装置中的发热体结构,出现了以微结构基材和发热膜组成的发热体结构,通过微结构基材将储存于储液腔中的雾化液传导至发热膜进行加热雾化。虽然该发热体结构解决了高温下容易烧糊的问题,但是现有的发热膜上各直线管道的间距较集中,导致发热不均匀。并且由于发热不均匀,容易导致发热体结构上的发热膜断膜或起翘,进而影响发热体结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体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方案中的发热体结构上发热膜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热体结构,包括:微结构基材和发热膜;所述发热膜设置于所述微结构基材上;所述发热膜包括第一电极、电阻加热段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阻加热段和所述第二电极由左至右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阻加热段和所述第二电极一体式连接;所述电阻加热段包括圆弧管道组件和直线管道组件;所述圆弧管道组件和所述直线管道组件一体式连接;所述直线管道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管道、第二直线管道和第三直线管道;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二电极的间距;所述第一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的间距。
[0006]进一步地,所述圆弧管道组件包括第一圆弧管道、第二圆弧管道、第三圆弧管道和第四圆弧管道;所述第一圆弧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圆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圆弧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圆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三圆弧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三圆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四圆弧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四圆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弧管道、所述第一直线管道、所述第二圆弧管道、所述第二直线管道、所述第三圆弧管道、所述第三直线管道和所述第四圆弧管道的管道宽度相等。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对称设置于所述微结构基材的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相等。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圆弧管道的最高点和所述第二圆弧管道的最低点之间的垂直
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或者所述第三圆弧管道的最高点和所述第二圆弧管道的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或者所述第三圆弧管道的最高点和所述第二圆弧管道的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微结构基材为多孔陶瓷;所述多孔陶瓷上微孔的孔径范围为10~100μm。
[0011]进一步地,所述微结构基材的上表面为雾化面;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阻加热段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雾化面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微结构基材的下表面为导液面;所述导液面用于传导雾化液至雾化面进行加热雾化。
[0013]进一步地,所述电阻加热段与所述雾化面的长度比值范围为0.25~0.6。
[0014]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中,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发热体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发热体结构连接的电源组件和储液腔;所述电源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电源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储液腔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结构的下方。
[00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体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该发热体结构包括:微结构基材和发热膜;所述发热膜设置于所述微结构基材上;所述发热膜包括第一电极、电阻加热段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阻加热段和所述第二电极由左至右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阻加热段和所述第二电极一体式连接;所述电阻加热段包括圆弧管道组件和直线管道组件;所述圆弧管道组件和所述直线管道组件一体式连接;所述直线管道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管道、第二直线管道和第三直线管道;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二电极的间距;所述第一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的间距。从而解决发热体结构上发热膜受热不均匀导致的发热膜断膜或起翘的问题,进而提高发热体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结构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结构的另一俯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结构的又另一俯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结构的正视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结构的俯视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又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结构的俯视图;
[00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00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如下:
[0026]100、电子雾化装置;101、发热体结构;1、微结构基材;11、雾化面;12、导液面;2、发热膜;21、第一电极;22、电阻加热段;221、圆弧管道组件;2211、第一圆弧管道;2212、第二圆弧管道;2213、第三圆弧管道;2214、第四圆弧管道;222、直线管道组件;2221、第一直线管道;2222、第二直线管道;2223、第三直线管道;23、第二电极;102、电源组件;103、储液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结构基材和发热膜;所述发热膜设置于所述微结构基材上;所述发热膜包括第一电极、电阻加热段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阻加热段和所述第二电极由左至右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阻加热段和所述第二电极一体式连接;所述电阻加热段包括圆弧管道组件和直线管道组件;所述圆弧管道组件和所述直线管道组件一体式连接;所述直线管道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管道、第二直线管道和第三直线管道;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二电极的间距;所述第一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的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管道组件包括第一圆弧管道、第二圆弧管道、第三圆弧管道和第四圆弧管道;所述第一圆弧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圆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圆弧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圆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三圆弧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三圆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四圆弧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直线管道连接,所述第四圆弧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管道、所述第一直线管道、所述第二圆弧管道、所述第二直线管道、所述第三圆弧管道、所述第三直线管道和所述第四圆弧管道的管道宽度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鹏展肖小朋王灵权魏春花林辉硕贾沛龙云聂革赵贯云赵波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吉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