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外窗遮阳结构及建筑,应用于建筑,建筑包括建筑外墙,建筑外墙设有贯通的洞口,外窗遮阳结构包括:设置于洞口内的外窗,以及设置于洞口处的遮阳装置,遮阳装置封盖至少部分外窗,遮阳装置位于外窗的外侧,遮阳装置具有背向外窗的第一外侧面沿从外窗指向遮阳装置的方向上低于或齐平于所述建筑外墙的外立面。外窗内退于建筑外墙设置,能够利用建筑外墙相对于外窗的凸出部分实现对外窗的遮阳。遮阳装置也能够实现对外窗的遮阳。遮阳装置同时也位于建筑外墙内,当遮阳装置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无须将身体探出至建筑外墙外进行高空作业,而是在建筑的洞口内就能够对遮阳装置进行维修,能够提高维修工作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性和安全性。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窗遮阳结构及其建筑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外窗遮阳结构及其建筑。
技术介绍
[0002]中国专利文献号CN217232461U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建筑外遮阳装置,该建筑外遮阳装置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上安装有横向遮阳帘对建筑外窗进行遮阳。由于固定架及横向遮阳帘等组件是固定在外窗上方的建筑外墙上的,且凸出建筑外墙沿外挑出一定距离,导致横向遮阳帘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时,需要维修人员将整个身体探出至建筑外墙才能进行维修,这将会严重地影响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维修安全性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外窗遮阳结构及其建筑,第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外窗遮阳结构,该外窗遮阳结构设置能够在保证遮阳效果的同时,还便于维修人员的维修,提升维修人员的工作安全性,所述外窗遮阳结构应用于建筑,所述建筑包括建筑外墙,所述建筑外墙具有外立面,所述建筑外墙设有贯通的洞口,所述外窗遮阳结构设置于所述洞口,所述外窗遮阳结构包括:
[0004]外窗,所述外窗设置于所述洞口内;以及
[0005]遮阳装置,所述遮阳装置设置于所述洞口处,以封盖至少部分所述外窗,所述遮阳装置位于所述外窗的靠近所述外立面的外侧,所述遮阳装置具有背向所述外窗的第一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沿第一方向低于或齐平于所述建筑外墙的所述外立面;
[0006]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被配置为从所述外窗指向所述遮阳装置的方向。
[000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窗具有与朝向所述遮阳装置设置的第二外侧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外窗的所述第二外侧面低于所述外立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20mm。
[000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窗包括开启扇和固定扇,所述开启扇和所述固定扇均设置于所述洞口内,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固定扇位于所述开启扇的下方;
[0009]所述遮阳装置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固定扇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外窗遮阳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
[00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竖直方向上,所述遮阳装置位于所述开启扇的下方。
[00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卡挂部件以及紧固部件,所述卡挂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卡挂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两侧,所述卡挂部件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一通孔;
[0012]所述紧固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以使所述遮阳装置
与所述固定扇连接。
[00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包括条形通孔和与所述条形通孔连通的圆形容纳孔,所述条形通孔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
[0014]在所述外窗的与所述竖直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条形通孔的宽度小于所述圆形容纳孔的直径;
[0015]所述圆形容纳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径向尺寸,以使所述卡挂部件能够穿设于所述圆形容纳孔,当所述卡挂部件能够穿设于所述圆形容纳孔,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圆形容纳孔外时,所述卡挂部件能够自所述圆形容纳孔活动至所述条形通孔,以使所述紧固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孔。
[00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窗遮阳结构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位于所述卡挂部件和所述遮阳装置之间,所述隔热件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紧固部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二通孔连接,以使所述隔热件连接于所述遮阳装置与所述固定扇之间。
[001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窗遮阳结构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置于所述遮阳装置和所述外窗之间。
[001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遮阳装置包括结构框和多个遮阳片,所述结构框连接于所述外窗的靠近所述外立面的外侧,所述多个遮阳片连接于所述结构框,所述多个遮阳片封盖至少部分所述外窗。
[0019]第二个方面,本申请技术还提供一种建筑,所述建筑包括如第一方面中所述外窗遮阳结构。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窗遮阳结构,通过将外窗设置在洞口内,从而使得外窗内退于建筑外墙设置,这样能够利用建筑外墙相对于外窗的凸出部分实现对外窗的遮阳;同时还将遮阳装置设置在外窗的外侧并使遮阳装置封盖至少部分外窗,以利用该遮阳装置实现对外窗的遮阳,以提升遮阳效果。另外,本申请还限定遮阳装置的第一外侧面低于或齐平于建筑外墙的外立面,使得遮阳装置也位于建筑外墙的洞口内,当遮阳装置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无须将整个身体探出至建筑外墙外,而是在建筑的洞口内就能够对遮阳装置进行维修,从而能够提高维修工作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的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外窗遮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外窗遮阳结构沿A
‑
A方向的剖视图;
[0025]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6]图4是遮阳装置的侧视图;
[0027]图5是遮阳装置的主视图;
[0028]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0029]图标:100、外窗遮阳结构;1、建筑外墙;11、洞口;12、外立面;2、外窗;21、开启扇;22、固定扇;221、第二连接孔;23、第二外侧面;3、遮阳装置;31、第一连接孔;31a、条形通孔;31b、圆形容纳孔;32、结构框;33、遮阳片;34、排水孔;35、第一外侧面;4、连接件;41、卡挂部件;41a、第一端部;41b、第二端部;41c、第一通孔;42、紧固部件;5、隔热件;5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窗遮阳结构,所述外窗遮阳结构应用于建筑,所述建筑包括建筑外墙,所述建筑外墙具有外立面,所述建筑外墙设有贯通的洞口,所述外窗遮阳结构设置于所述洞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窗遮阳结构包括:外窗,所述外窗设置于所述洞口内;以及遮阳装置,所述遮阳装置设置于所述洞口处,以封盖至少部分所述外窗,所述遮阳装置位于所述外窗的靠近所述外立面的外侧,所述遮阳装置具有背向所述外窗的第一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沿第一方向低于或齐平于所述建筑外墙的所述外立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被配置为从所述外窗指向所述遮阳装置的方向;所述外窗包括开启扇和固定扇,所述开启扇和所述固定扇均设置于所述洞口内,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固定扇位于所述开启扇的下方;所述遮阳装置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固定扇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外窗遮阳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在所述竖直方向上,所述遮阳装置位于所述开启扇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窗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窗具有与朝向所述遮阳装置设置的第二外侧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外窗的所述第二外侧面低于所述外立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2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窗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卡挂部件以及紧固部件,所述卡挂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卡挂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两侧,所述卡挂部件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一通孔;所述紧固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少波,张琳,姜红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