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6250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座椅骨架包括机架、悬设于机架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机架的座具、具有多边形平面机构的靠背连杆机构,多边形平面机构包括前摆臂、背部杆架和T形连杆,座具铰接于前摆臂的上下两端之间;背部杆架的前端铰接于前摆臂的上端;T形连杆包括两根铰接的直杆,两根直杆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其中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前摆臂下端的第一伸出端,另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背部杆架后端的第二伸出端,两根直杆中的一者具有活动连接于机架的顶端;座具在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平面内沿给定轨迹相对机架活动。对机架活动。对机架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0001]本技术涉及椅子
,尤其涉及一种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已推出许多可调节用户坐姿的座椅,这类座椅的座椅骨架可切换为常规坐姿、休闲姿和躺姿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下的座椅骨架形态各不相同,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使用状态。座椅骨架包括用于承载人体臀部的座具、用于支撑人体背部的靠背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座具和靠背机构的机架。
[0003]以座椅骨架从休闲姿向躺姿切换为例,座椅骨架的形状变化包括:座具相对于机架向前移动以适应人体重心位置的变化、靠背机构跟随座具前移并且相对于座具后仰转动以增大座具和靠背机构之间的夹角。座具的前移运动旨在确保座椅骨架稳定性,靠背机构的前移和转动方便人体躯干躺在靠背机构上。
[0004]当前座椅骨架存在的问题是:靠背机构前移运动的位移量不足,座椅骨架由休闲姿向躺姿切换过程中,会给用户带来靠背机构的前移运动滞后于座具的前移运动的感受,用户腰部在躺姿状态下虚悬,缺乏靠背机构的有效支撑;更棘手的是,座椅靠近墙壁放置时,若切换座椅骨架状态为躺姿状态,则靠背机构会和墙壁干涉,用户不得不临时搬移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座椅骨架及可切换坐卧姿态的座椅,从休闲姿向躺姿状态切换时允许靠背产生更显著的前移运动。
[0006]本技术提供的座椅骨架包括机架、悬设于机架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机架的座具、具有多边形平面机构的靠背连杆机构,多边形平面机构包括:
[0007]前摆臂,座具铰接于前摆臂的上下两端之间;
[0008]背部杆架,背部杆架的前端铰接于前摆臂的上端;
[0009]T形连杆,T形连杆包括两根铰接的直杆,两根直杆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
[0010]其中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前摆臂下端的第一伸出端,另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背部杆架后端的第二伸出端,两根直杆中的一者具有活动连接于机架的顶端;
[0011]座具在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平面内沿给定轨迹相对机架活动。
[0012]座椅骨架从坐姿切换为休闲姿,再从休闲姿切换为躺姿的过程中,多边形平面机构依次经历了从收缩状态切换为不完全伸展状态、从不完全伸展状态切换为完全伸展状态的形态变化,多边形平面机构通过以上伸展变形实现了背部杆架与座具之间的夹角增大的目的;在此期间,前摆臂以座具和自身的铰接点为支点转动,不仅实现了前摆臂自身相对于机架的角度变化,而且也大幅度地带动背部杆架前移,而T形连杆随着前摆臂的角度变化带动背部杆架显著后仰转动,实现了背部杆架从直立状态转动至躺倒状态。
[0013]本技术的座椅骨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多边形平面机构相对于机架的前移运动量明显大于座具的前移运动量,不会给用户带来靠背的前移运动滞后于座具的前移运动的感受,而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前移运动使得背部杆架相对于机架显著前移运动,在向躺姿状态切换过程中使得背部杆架能够及时地占据用户腰部下方的空间,由此背部杆架更加充分地支撑用户腰部;
[0015]2)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前移运动为靠背从直立状态转动至躺倒状态换取了更大的转动空间,因而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前移运动量的增大改善了因座椅靠近墙壁放置所导致的靠背和墙壁干涉的问题,背部杆架跟随多边形平面机构前移,因此背部杆架能够及时避让并远离墙壁,从而允许座椅在坐姿或者休闲姿状态下更靠近墙壁放置,有利于减少座椅在室内的占用面积;
[0016]3)T形连杆的设置使得多边形平面机构简化,构成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各杆件的形状结构更简单,加工成型方便,提高了多边形平面机构的传力性能和活动形变的平顺性,多边形平面机构在活动形变过程中的受力部位均集中分布在各杆件之间的铰接配合处,降低了杆件发生侧弯或扭转形变的可能,因此座椅骨架在长时间使用下仍可以确保背部杆架能够被精准带动,避免多边形平面机构出现活动卡阻或者松散的情况。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两根直杆分别为:
[0018]第一微动杆架,第一微动杆架的前端形成第一伸出端,第一微动杆架的后端形成顶端;
[0019]第一后摆臂,第一后摆臂的上端形成第二伸出端,第一后摆臂的下端铰接于第一微动杆架的前后两端之间。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靠背连杆机构还包括V形连杆,V形连杆包括:
[0021]下摆臂,下摆臂铰接于机架;
[0022]第一过渡直杆,第一过渡直杆的下端铰接于下摆臂,第一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于座具;
[0023]第一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于第一过渡直杆的上下两端之间。
[0024]如此设置,V形连杆通过连接第一微动杆架为前摆臂的转动以及第一后摆臂的转动输入动力,实现了多边形平面机构跟随座具运动而同步伸展变形。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微动杆架与第一过渡直杆铰接于第一过渡铰接点,第一过渡铰接点、第一后摆臂的下端铰接点、第一后摆臂的上端铰接点、第一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连线形成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四边形。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后摆臂与第一微动杆架铰接于第一中部铰接点,其中:
[0027]第一中部铰接点到第一微动杆架的前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1,第一中部铰接点到第一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2,S1>S2;及/或,
[0028]第一过渡铰接点到第一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1,第一过渡铰接点到第一过渡直杆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2,Q1<Q2;及/或,
[0029]第一后摆臂的上端铰接点与第一后摆臂的下端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1,第一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与第一过渡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2,第一过渡铰接点与第一中部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3,R1>R2,且R1>R3。
[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两根直杆分别为:
[0031]第二后摆臂,第二后摆臂的上端形成第二伸出端,第二后摆臂的下端形成顶端;
[0032]第二微动杆架,第二微动杆架的前端形成第一伸出端,第二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于第二后摆臂的上下两端之间。
[003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靠背连杆机构还包括V形连杆,V形连杆包括:
[0034]下摆臂,下摆臂铰接于机架;
[0035]第二过渡直杆,第二过渡直杆的下端铰接于下摆臂,第二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于座具;
[0036]第二后摆臂的下端铰接于第二过渡直杆的上下两端之间。
[0037]如此设置,V形连杆通过连接第二后摆臂为前摆臂的转动以及第二微动杆架的转动输入动力,实现了多边形平面机构跟随座具运动而同步伸展变形。
[003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后摆臂与第二过渡直杆铰接于第二过渡铰接点,第二过渡铰接点、第二过渡直杆的上端铰接点、第二后摆臂的上端铰接点、第二微动杆架的后端铰接点连线形成平行于多边形平面机构的四边形。
[003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后摆臂与第二微动杆架铰接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悬设于所述机架(10)上方且活动连接于所述机架(10)的座具(20)、具有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靠背连杆机构,所述多边形平面机构(30)包括:前摆臂(31),所述座具(20)铰接于所述前摆臂(31)的上下两端之间;背部杆架(33),所述背部杆架(33)的前端铰接于所述前摆臂(31)的上端;T形连杆(32),所述T形连杆(32)包括两根铰接的直杆,两根所述直杆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其中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所述前摆臂(31)下端的第一伸出端(325),另一根直杆的末端形成铰接于所述背部杆架(33)后端的第二伸出端(326),两根直杆中的一者具有活动连接于所述机架(10)的顶端(327);所述座具(20)在平行于所述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平面内沿给定轨迹相对所述机架(10)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直杆分别为:第一微动杆架(321),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端形成所述第一伸出端(325),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后端形成所述顶端(327);第一后摆臂(323),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二伸出端(326),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后两端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连杆机构还包括V形连杆(40),所述V形连杆(40)包括:下摆臂(41),所述下摆臂(41)铰接于所述机架(10);第一过渡直杆(421),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下端铰接于所述下摆臂(41),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于所述座具(20);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下两端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与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铰接于第一过渡铰接点,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点、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铰接点、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连线形成平行于所述多边形平面机构(30)的四边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摆臂(323)与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铰接于第一中部铰接点,其中:所述第一中部铰接点到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前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1,所述第一中部铰接点到所述第一微动杆架(321)的后端铰接点的距离为S2,S1>S2;及/或,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到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1,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到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下端铰接点的距离为Q2,Q1<Q2;及/或,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第一后摆臂(323)的下端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1,所述第一过渡直杆(421)的上端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2,所述第一过渡铰接点与所述第一中部铰接点的连线长度为R3,R1>R2,且R1>R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直杆分别为:第二后摆臂(324),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二伸出端(326),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下端形成所述顶端(327);
第二微动杆架(322),所述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前端形成所述第一伸出端(325),所述第二微动杆架(322)的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后摆臂(324)的上下两端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连杆机构还包括V形连杆(40),所述V形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夕启徐秋戴俊军李孟杰
申请(专利权)人:海宁和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