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4100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包括:目镜、外壳、物镜、承水箱、加水口、散热水管、第一出水装置、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水泵、第三控制装置、第二出水装置、底座、电源、探测器、图形处理器和显示模块;所述第一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水泵的启停;所述第二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出水装置的开启;所述第三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出水装置的开启;所述第二出水装置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位置;所述成像设备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机身内部温度升高,但是内部零件较多,通过风冷散热效率较低,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所述散热水管置于所述外壳中,所述散热水管呈螺旋式排布;因此,散热效率更高,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被广泛运用在侦查、监视等领域,现有的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主要包括激光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和红外热像仪,激光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采用光电探测和成像技术与器材,对于在夜晚环境中人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目标,具有转换成可视影像的技术,同时也包括非可见光信息传感、显示和处理的技术。当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长时间工作或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室内外工作时,为避免成像设备的内部结构过热,需要进行散热工作。然而,一般的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是通过散热孔来实现散热的,这样会使雨水、灰尘或其他杂质通过散热孔进入成像设备内部,可能会对内部结构造成损害,减少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包括:目镜、外壳、物镜、承水箱、加水口、散热水管、第一出水装置、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水泵、第三控制装置、第二出水装置、底座、电源、探测器、图形处理器和显示模块;所述第一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水泵的启停;所述第二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出水装置的开启;所述第三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出水装置的开启;所述第二出水装置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位置;所述成像设备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机身内部温度升高,但是内部零件较多,通过风冷散热效率较低,本专利技术将所述散热水管置于所述外壳中,所述散热水管呈螺旋式排布;因此,散热效率更高,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0004]优选地,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包括:承水箱、散热水管、第一出水装置、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水泵、第三控制装置、第二出水装置和外壳;所述承水箱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承水箱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外壳表面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用于放置所述散热水管;所述散热水管呈闭环状态。
[0005]优选地,所述的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还包括:目镜、物镜、底座、电源、探测器、图形处理器和显示模块。
[0006]优选地,所述承水箱顶部还设有加水口。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弹簧、第一开关、第一移动塞、第一水银管和第一导热片;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承水箱和所述散热水管;所述第一控制装置位于所述承水箱的下方靠左侧;所述第一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装置的最底部;所述第一水银管位于所述第一导热片的上方;所述第一移动塞与所述第一水银管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控制装置的内壁;所述第一固定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
一开关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装置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装置与所述水泵电性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弹簧、第二开关、第二移动塞、第二水银管和第二导热片;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承水箱和所述散热水管;所述第二控制装置位于所述承水箱的下方靠右侧;所述第二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的最底部;所述第二水银管位于所述第二导热片的上方;所述第二移动塞与所述第二水银管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弹簧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的内壁;所述第二固定弹簧的另两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内壁固定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铁、第一固定杆、第一活塞、第一卡接板、第一弹簧和第一出水板;所述第一出水板上设有均匀布置的漏水孔;所述第一出水装置位于所述承水箱下方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出水装置联通所述承水箱和所述散热水管;所述第一电磁铁位于所述第一出水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一对;一对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一电磁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承水箱内部底面。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水装置包括:第二电磁铁、第二固定杆、第二活塞、第二卡接板、第二弹簧和第二出水板;所述第二出水板上设有均匀布置的漏水孔;所述第二出水装置位于所述承水箱下方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出水装置联通所述承水箱和所述散热水管;所述第二电磁铁位于所述第二出水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杆设有两对;两对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第二电磁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承水箱内部底面;所述第二出水装置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三控制装置包括:第三固定弹簧、感应板和浮球;所述第三控制装置位于所述外壳底部的所述散热水管内部;所述第三固定弹簧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水管和所述浮球;所述感应板位于所述散热水管内壁的下侧;所述浮球在散热水管底部充满水时,所述感应板与所述浮球断开连接;所述付浮球的表面材质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三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出水装置电性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离所述第二移动塞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开关离所述第一移动塞的距离。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设置第一控制装置的设置,可以通过温度的升高控制水泵的开启,使得散热水管中的水流动,使得散热效率增加。
[0015]2、通过设置第二控制装置与第二出水装置。可以使得在散热水管内的水温过高时,散热效率下降,将散热水管中的水放出。
[0016]3、通过设置第三控制装置与第一出水装置,可以在散热水管中的水放出后第三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出水装置的出水,并在水泵的作用下将第二导热片降温,因此来控制第二出水装置的关闭。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外观透视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顶视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水箱剖视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水管展开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侧视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侧面剖视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控制装置剖视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控制装置剖视图;
[0025]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出水装置剖视图;
[0026]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三控制装置剖视图;
[0027]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出水装置剖视图;
[0028]图中:1、目镜;2、外壳;3、物镜;4、承水箱;401、加水口;5、散热水管;6、第一出水装置;601、第一电磁铁;602、第一固定杆;603、第一活塞;604、第一卡接板;605、第一弹簧;606、第一出水板;7、第一控制装置;701、第一固定弹簧;702、第一开关;703、第一移动塞;704、第一水银管;705、第一导热片;8、第二控制装置;801、第二固定弹簧;802、第二开关;803、第二移动塞;804、第二水银管;805、第二导热片;9、水泵;10、第三控制装置;1001、感应板;1002、浮球;1003、第三固定弹簧;11、第二出水装置;1101、第二电磁铁;1102、第二固定杆;1103、第二活塞;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水箱;散热水管;第一出水装置;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水泵;第三控制装置;第二出水装置;外壳;所述承水箱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承水箱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外壳表面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用于放置所述散热水管;所述散热水管呈闭环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目镜、物镜、底座、电源、探测器、图形处理器和显示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水箱顶部还设有加水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弹簧、第一开关、第一移动塞、第一水银管和第一导热片;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承水箱和所述散热水管;所述第一控制装置位于所述承水箱的下方靠左侧;所述第一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装置的最底部;所述第一水银管位于所述第一导热片的上方;所述第一移动塞与所述第一水银管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控制装置的内壁;所述第一固定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装置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装置与所述水泵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夜视与瞄准镜一体化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弹簧、第二开关、第二移动塞、第二水银管和第二导热片;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承水箱和所述散热水管;所述第二控制装置位于所述承水箱的下方靠右侧;所述第二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的最底部;所述第二水银管位于所述第二导热片的上方;所述第二移动塞与所述第二水银管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弹簧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的内壁;所述第二固定弹簧的另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科苏新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普雷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