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急诊科用头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3145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急诊科用头部固定装置,包括底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急诊科用头部固定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急诊科用头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急诊科的检查治疗中,常需要对人体进行检查,由于患者可能会伴随意识不清醒情况,不仅需要对患者身体进行固定,还需要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以方便医生进行检查操作,
[0003]现有急诊科对患者的头部多采用软垫配合绑带进行固定,而如此方式固定后,将无法进行调节,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头部进行及时调整,只能重新进行拆卸及捆绑,对患者头部的观察和护理都十分不便,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急诊科用头部固定装置,解决了现有现有急诊科对患者头部固定困难,以及固定后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对患者头部进行角度的调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急诊科用头部固定装置,包括底板

倾斜调节机构以及固定支撑机构;所述倾斜调节机构位于所述底板前端位置,所述固定支撑机构位于所述底板上端,且所述固定支撑机构通过设有的移动调节组件与一侧的所述倾斜调节机构相连,通过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支撑固定,且通过所述倾斜调节机构调节一侧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进行角度的调节;
[0006]所述倾斜调节机构包括转动架

第一转动轴

第一锥齿轮

第二锥齿轮以及第二转动轴,所述底板前端两侧分别设有控制外壳,所述转动架位于两侧的所述控制外壳之间,且所述控制外壳内侧壁面分别设有第一转动孔以及第二转动孔,所述转动架呈
U
形,且所述转动架一侧壁面设有第三转动孔,所述第一转动轴穿过所述第三转动孔,且所述第一转动轴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转动孔进入一侧的所述控制外壳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外壳内部设有的左右倾斜控制组件相连,所述转动架另一侧壁面内侧设有一转动套筒,所述第一转动轴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套筒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转动轴位于所述转动架另一侧外壁,且所述第二转动轴插入所述第二转动孔并伸入另一侧所述控制外壳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外壳内部设有的上下倾斜控制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转动轴与所述转动架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并位于所述转动架内部,所述第二锥齿轮位于所述转动架上端,且所述第二锥齿轮背部与所述转动架之间转动相连,所述第二锥齿轮背部与所述移动调节组件相连,进而分别控制所述固定支撑机构进行左右以及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的调整;
[0007]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托板

第二托板

固定槽

固定架

固定垫板以及滑块,所述固定槽一端与所述第二锥齿轮背部端固定相连,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固定槽中间位置上端,所述第一托板和所述第二托板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架两侧,且所述第一托板和所述第二托板端通过所述移动调节组件与所述固定槽相连,所述固定架上端两侧内表面分别设有弧形滑槽,所述滑块分别位于两侧的所述弧形滑槽内部,且所述固定垫板分别与所述滑块
相连,所述滑块在所述弧形滑槽内部滑动,进而调整所述固定垫板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第二托板对患者头部进行支撑,并通过两侧的所述固定垫板对患者头部两侧进行夹紧固定

[0008]优选的,所述左右倾斜控制组件包括第一蜗轮

第一蜗杆以及第一旋钮,所述第一蜗轮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外侧端,所述第一蜗杆位于所述第一蜗轮下端,且所述所述第一蜗杆在所述控制外壳内部前后端壁面转动相连,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旋钮位于一侧所述控制外壳外侧,且所述第一旋钮与所述第一蜗杆一端相连,通过转动所述第一旋钮进而驱动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跟随所述第一蜗轮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带动所述转动架外侧的所述固定槽进行左右方向的转动调节并通过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进行自锁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旋钮表面设有第一指针,位于所述第一旋钮周围的所述控制外壳表面设有第一标识刻度,通过所述第一指针与所述第一标识刻度相互配合,进而对所述固定支撑组件的左右倾斜角度进行控制

[0010]优选的,所述上下倾斜控制组件包括第二蜗轮

第二蜗杆以及第二旋钮,所述第二蜗轮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外侧端,所述第二蜗杆位于所述第二蜗轮下端,且所述所述第二蜗杆在所述控制外壳内部前后端壁面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第二蜗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二旋钮位于另一侧所述控制外壳外侧,且所述第二旋钮与所述第二蜗杆一端相连,通过转动所述第二旋钮进而驱动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第二蜗轮转动,所述第二转动轴跟随所述第二蜗轮转动,并带动所述转动架进行转动,进而对所述固定支撑组件进行上下方向的转动调节,并通过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第二蜗轮进行自锁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旋钮表面设有第二指针,位于所述第二旋钮周围的所述控制外壳表面设有第二标识刻度,通过所述第二指针与所述第二标识刻度相互配合,进而对所述固定支撑组件的上下倾斜角度进行控制

[0012]优选的,所述移动调节组件包括螺纹杆以及控制旋钮,所述螺纹杆位于所述固定槽内部,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第二托板下端分别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内部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螺纹杆相连,所述控制旋钮位于所述固定槽外侧,且所述控制旋钮与所述螺纹杆相连,通过所述控制旋钮控制所述螺纹杆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在所述固定槽上平滑移动,对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第二托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

[0013]优选的,所述螺纹杆两侧外壁设有的螺纹呈相反方向螺旋

[0014]优选的,所述固定垫板与所述滑块之间通过铰接相连,且所述滑块上表面与所述固定垫板之间设有一第一弹簧

[0015]优选的,所述滑块背面设有一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尾端伸出所述固定架外壁,且通过所述固定螺栓旋转,并配合设有的垫片与所述固定架相互贴合,对所述滑块在所述弧形滑槽内部的位置进行调节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
本专利技术中,设置了倾斜调节机构,包括通过左右倾斜控制组件中的第一旋钮驱动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转动,第一转动轴跟随第一蜗轮转动,并通过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带动转动架外侧的固定支撑机构进行左右方向的转动调节,配合第一指针与第一标识刻度,实现固定架左右倾斜度的精准调节;通过上下倾斜控制组件中的第二旋钮驱动第二
蜗杆与第二蜗轮转动,第二转动轴跟随第二蜗轮转动,并带动转动架进行转动,进而对固定支撑组件进行上下方向的转动调节,并通过第二蜗杆与第二蜗轮进行自锁,配合第二指针与第二标识刻度,实现对固定架上下抬起倾斜度的精准调节

[0018]2、
本专利技术中,设置了固定支撑机构,通过调节固定支撑机构中的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急诊科用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

倾斜调节机构以及固定支撑机构;所述倾斜调节机构位于所述底板前端位置,所述固定支撑机构位于所述底板上端,且所述固定支撑机构通过设有的移动调节组件与一侧的所述倾斜调节机构相连,通过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支撑固定,且通过所述倾斜调节机构调节一侧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进行角度的调节;所述倾斜调节机构包括转动架

第一转动轴

第一锥齿轮

第二锥齿轮以及第二转动轴,所述底板前端两侧分别设有控制外壳,所述转动架位于两侧的所述控制外壳之间,且所述控制外壳内侧壁面分别设有第一转动孔以及第二转动孔,所述转动架呈
U
形,且所述转动架一侧壁面设有第三转动孔,所述第一转动轴穿过所述第三转动孔,且所述第一转动轴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转动孔进入一侧的所述控制外壳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外壳内部设有的左右倾斜控制组件相连,所述转动架另一侧壁面内侧设有一转动套筒,所述第一转动轴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套筒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转动轴位于所述转动架另一侧外壁,且所述第二转动轴插入所述第二转动孔并伸入另一侧所述控制外壳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外壳内部设有的上下倾斜控制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转动轴与所述转动架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并位于所述转动架内部,所述第二锥齿轮位于所述转动架上端,且所述第二锥齿轮背部与所述转动架之间转动相连,所述第二锥齿轮背部与所述移动调节组件相连,进而分别控制所述固定支撑机构进行左右以及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的调整;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托板

第二托板

固定槽

固定架

固定垫板以及滑块,所述固定槽一端与所述第二锥齿轮背部端固定相连,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固定槽中间位置上端,所述第一托板和所述第二托板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架两侧,且所述第一托板和所述第二托板端通过所述移动调节组件与所述固定槽相连,所述固定架上端两侧内表面分别设有弧形滑槽,所述滑块分别位于两侧的所述弧形滑槽内部,且所述固定垫板分别与所述滑块相连,所述滑块在所述弧形滑槽内部滑动,进而调整所述固定垫板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第二托板对患者头部进行支撑,并通过两侧的所述固定垫板对患者头部两侧进行夹紧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科用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倾斜控制组件包括第一蜗轮

第一蜗杆以及第一旋钮,所述第一蜗轮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外侧端,所述第一蜗杆位于所述第一蜗轮下端,且所述所述第一蜗杆在所述控制外壳内部前后端壁面转动相连,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旋钮位于一侧所述控制外壳外侧,且所述第一旋钮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