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回字形插植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2723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的水稻插植规格—回字形插植法。其技术原理是,与以往的等行距(正方形或长方形)插植、宽窄行插植相比,回字形插植在行和列两个方向能既保证密度又能改善通风透光。为此设计和实施了验证试验,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插植规格为副区;步骤2:施氮量设3水平;步骤3:插植规格设3水平;步骤4:试验项目的测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田间设置不同插植规格和施氮量处理,深入探究水稻不同插植规格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探究水稻插植规格和施氮量的最佳组合,为制定超级稻的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稻的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稻的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稻回字形插植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
,尤其涉及水稻回字形插植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不断减小的耕地面积和日益增加的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产者收益具有战略性意义。氮、磷、钾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和比例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氮肥是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量较多的元素,它能促进水稻植株生长、增加有效穗数、提升籽粒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在每年水稻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氮肥的施用量也在逐年增加。一方面,我国氮肥施用量的持续增高造成氮肥的大量流失,大大增加了水稻生产的成本,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田中施用的氮肥大部分进入环境中,流失的氮素进入土壤以及大气中,成为主要污染源,使土壤进一步恶化,导致地下水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过量施氮不但影响水稻产量,降低氮肥的利用率,而且造成面源污染。因此有必要在保障水稻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基础上,完善氮肥管理模式,减少氮素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0003]在水稻栽培技术体系中施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肥料效应高低除了受土壤、施氮量及水稻自身营养特性影响外,还与插植规格及密度有很大关系。水稻密度合理与否对产量影响极大。合理规划插植密度,提高栽插质量,是高产栽培最基本的关键技术之一。合理的密度既能充分发挥水稻较强的分蘖与群体自身调节能力达到理想穗数,同时又能保证稻田充分利用光能,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近年来,随着超级稻新品种的推广,栽插密度正向稀植和超稀植发展,促进了水稻扩行、降苗改善生育中后期群体质量指标理论的发展。
[0004]但是目前,关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且成果显著,而有关插植规格对稻田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还相对较少,两者结合对水稻群体影响的研究则更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有关插植规格对稻田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还相对较少的问题,而提出的水稻回字形插植法。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水稻回字形插植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步骤1: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插植规格为副区
[0011]步骤2:施氮量设3水平,包括N0、N1、N2,早稻分别为0、120、180kg/hm2、晚稻分别为0、150、225kg/hm2,NPK配比为:N:P2O5:K2O=1:0.5:1;
[0012]步骤3:插植规格设3水平,包括C1、C2、C3,分别为长方形(16.7cm
×
26.7cm)、宽窄行[16.7cm
×
(20+33.3)cm/2]、回字形[(16.7+26.7)cm/2
×
(16.7+26.7)cm/2];
[0013]步骤4:试验项目的测定,主要包括土壤基本理化特征、群体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酶活性、氮肥利用率和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数。
[0014]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共计9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
[0015]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早晚稻均为杂交稻品种,供试早稻品种为陵两优942,生育期109d,晚稻品种为Y两优911,全生育期119.8d;试验肥料为尿素(含N46%)、过磷酸钙(含P2O
5 16%)、氯化钾(含K2O 60%)。
[0016]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氮肥和钾肥分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4:4:2,磷肥全部作基肥。
[0017]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采用手工插秧,全生育期严格监测病虫草害,其余田间管理与高产田一致。
[0018]优选地,所述土壤基本理化特征的测定具体步骤为:通过五点取样在试验前取未施肥的切面20cm的土壤5处,测定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pH、全磷、全氮、全钾、土壤有机质。
[0019]优选地,所述群体生长动态的测定具体步骤为:返青后各小区定点调查长势一致且具代表性的连续10蔸,每5天记录一次茎蘖数,直至抽穗期,计算成穗率,成穗率=有效穗数/最高分蘖数*100%。
[0020]优选地,所述干物质积累的测定具体步骤为:于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灌浆中期和成熟期取样,将需测定叶面积的样品按茎鞘、叶、穗分开,将样品置于烘箱中,将温度升至105℃杀青30分钟,杀青后将温度下降至80℃,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电子天平称取干重。
[0021]优选地,所述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具体步骤为:于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乳熟期,选取每蔸植株最上部全展叶10片,用SPAD502仪测定叶片上部1/3处,中下部1/3处位置的SPAD值,每处各测一次,每片叶共3个测定值。
[0022]优选地,所述光合特性的测定具体步骤为:于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灌浆中期4个时期采用便携式Li

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量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0023]3.有益效果
[002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5]本专利技术中,通过田间设置不同插植规格和施氮量处理,深入探究水稻不同插植规格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探究水稻插植规格和施氮量的最佳组合,为制定超级稻的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水稻回字形插植法的技术路线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小区示意图,其中N0为不施肥、N1为施氮量120kg/hm2(早稻)、150kg/hm2(晚稻)、N2为施氮量180kg/hm2(早稻)、225kghm2(晚稻)、C1为插植方式一(长方形)、C2为插植方式二(宽窄行)、C3为插植方式三(回字形;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插植规格为长方形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插植规格为宽窄行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插植规格为回字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2]实施例1:
[0033]参照图1

5,水稻回字形插植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4]步骤1: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插植规格为副区。共计9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
[0035]步骤2:施氮量设3水平(N0、N1、N2),早稻分别为0、120、180kg/hm2、晚稻分别为0、150、225kg/hm2,NPK配比为:N:P2O5:K2O=1:0.5:1。氮肥和钾肥分基肥、蘖肥、穗肥,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稻回字形插植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插植规格为副区步骤2:施氮量设3水平,包括N0、N1、N2,早稻分别为0、120、180kg/hm2、晚稻分别为0、150、225kg/hm2,NPK配比为:N:P2O5:K2O=1:0.5:1;步骤3:插植规格设3水平,包括C1、C2、C3,分别为长方形(16.7cm
×
26.7cm)、宽窄行[16.7cm
×
(20+33.3)cm/2]、回字形[(16.7+26.7)cm/2
×
(16.7+26.7)cm/2];步骤4:试验项目的测定,主要包括土壤基本理化特征、群体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酶活性、氮肥利用率和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回字形插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共计9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回字形插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早晚稻均为杂交稻品种,供试早稻品种为陵两优942,生育期109d,晚稻品种为Y两优911,全生育期119.8d;试验肥料为尿素(含N46%)、过磷酸钙(含P2O
5 16%)、氯化钾(含K2O 6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回字形插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氮肥和钾肥分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4:4:2,磷肥全部作基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回字形插植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华段玉婷祝海竣刘风关常铮罗龙欣梁玲玉王月丽文帅彭涛孙曼文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