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2543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秸秆还田腐熟休耕,非还田条带进行小麦或棉花种植,以及下一季作物还田条带和种植条带的轮换更替,使得春季耕层土壤含盐量控制在4g/kg以下,同时,使土壤保持了较高的水分,并促进了有机质的转化,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容重,从而保证了盐碱地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增产,达到了盐碱地质量和产能的协同提升,为滨海盐碱区粮食作物的高效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地改良
,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环渤海地区光热条件充足、地势平坦、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是,由于该地区毗邻渤海,土壤长期受到海水入侵和季风气候特点的驱动,盐碱化极为严重,加之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极大进步,各类生产资源的极大丰富,土壤培肥在盐碱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农田秸秆是土壤培肥最直接和成本最低的培肥来源,秸秆还田在广大盐碱区得到了广泛利用。通过多年的秸秆还田,耕层土壤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土壤盐分也得了较好的调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0003]然而,当前盐碱区秸秆还田的形式相对粗放且单一,主要在小麦播种期采用秸秆机械粉碎和旋耕的方式,将秸秆均匀分布在耕层土壤中,秸秆还田效果较差,容易造成土壤过度疏松、小麦播种质量差等问题,进而影响了田间小麦的群体和质量,制约了作物产能的进一步提升。另外,由于受土壤盐碱的影响,还田的秸秆量相对不足,且当年还田后秸秆的腐熟过程较慢,尤其是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棉花秸秆腐熟过程更慢,造成当前盐碱区秸秆还田效率和质量仍然较低,秸秆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的贡献仍然步骤,盐碱区通过秸秆利用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方面仍存在瓶颈。因此,急需探索一种新的秸秆还田技术,以提高秸秆对土壤有机质提升的贡献率,进而有效提高作物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盐碱区秸秆还田效果差,无法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影响作物产能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盐碱地秸秆交替深埋

回翻的培肥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秋季玉米秸秆粉碎深层翻压、旋耕镇压小麦播种、来年小麦水肥管理、来年夏玉米适期播种、来年秋季玉米秸秆粉碎深层翻压、旧腐熟秸秆深旋混匀和冬小麦培肥镇压播种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利用耕层和耕层底部两个空间,结合季节性的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耕地质量提升效率,避免了当前秸秆还田的弊端,实现了盐碱地耕层扩容提质。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a,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将粉碎秸秆归成若干条状第一秸秆带,相邻两条第一秸秆带之间为第一种植带,向所述第一秸秆带上喷洒秸秆腐熟剂,旋耕,机械压实;
[0008]步骤b,在所述第一种植带进行作物播种,作物出苗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0009]步骤c,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将粉碎秸秆归带至所述第一种植带的区域,形成第二秸秆带,相邻两条第二秸秆带之间为第二种植带,向所述第二秸秆带
上喷洒秸秆腐熟剂,旋耕,机械压实;
[0010]步骤d,在所述第二种植带进行下一季作物播种,作物出苗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0011]步骤e,按照步骤a至步骤d的操作,循环进行土壤培肥。
[0012]环渤海盐碱区农业的主要种植制度为冬小麦

夏玉米一年两作、棉花一年一作、春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两年三作等模式,对秸秆还田的主要时期为秋季小麦播种期,此时雨季刚过,表层土壤充分淋盐,土壤墒情好,此时通过秸秆还田结合耕作,能够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保持秋季较好的土壤水盐条件。目前,在小麦播种期主要的秸秆来源为玉米、甜高粱、棉花等,但上述还田的秸秆在量上相对不足,也造成了土壤耕层有机质合成和转化效率低下,影响了更耕地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00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将有限秸秆在局部进行条带式年际轮换还田的方法,提高了还田条带的秸秆量和有机质的转化效率,从而有利于迅速提升秸秆条带区域土壤的有机质,同时,粉碎秸秆可在秸秆条带区底部形成秸秆隔离层,阻隔土壤盐分,减少来年春季土壤的返盐,从而为下一季作为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通过秸秆还田腐熟休耕,非还田条带进行小麦或棉花种植,以及下一季作物还田条带和种植条带的轮换更替,使得春季耕层土壤含盐量控制在4g/kg以下,同时,使土壤保持了较高的水分,并促进了有机质的转化,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容重,从而保证了盐碱地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增产,达到了盐碱地质量和产能的协同提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0014]本专利技术步骤b或步骤d中相邻的两个种植季,可以种植不同的作物,比如上一季种植冬小麦,而本季种植夏玉米。也可以种植相同的作物,比如棉花。
[0015]进一步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6]步骤a,在玉米收获期,待玉米进行收割后,将玉米秸秆粉碎,将粉碎秸秆归成若干条状第一秸秆带,相邻两条第一秸秆带之间为第一种植带,向所述第一秸秆带上喷洒秸秆腐熟剂,同时,在第一种植带撒施磷酸二胺,旋耕,机械压实;
[0017]步骤b,在所述第一种植带上种植冬小麦,小麦出苗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直至小麦收获期;待小麦收获后,在小麦茬口贴茬播种夏玉米,玉米出苗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0018]步骤c,玉米收获期,待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将粉碎秸秆归带至所述第一种植带的区域,形成第二秸秆带,相邻两条第二秸秆带之间为第二种植带,向所述第二秸秆带上喷洒秸秆腐熟剂,旋耕,机械压实;
[0019]步骤d,按照步骤b至步骤c的操作,循环进行土壤培肥。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步骤b具体为:小麦播种期,底施一次磷酸二胺;小麦出苗后,在次年2月中下旬,进行沟施尿素;在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以及扬花期至灌浆期分别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其他小麦生长期喷施叶面肥;小麦收获期,将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夏玉米,作为出苗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0021]进一步地,结合上述,步骤b中,小麦的播种量为10kg/亩

15kg/亩,播种小麦的行距为10cm

15cm,每个所述第一种植带种植5行

6行小麦。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采用沟播机进行小麦播种。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播种的小麦品种为截麦19。
[0024]进一步地,结合上述,步骤b中,底施磷酸二胺的量为15kg/亩

20kg/亩。
[0025]进一步地,结合上述,步骤b中,沟施尿素的量为7kg/亩

8kg/亩。
[0026]进一步地,结合上述,步骤b中,所述夏玉米的种植株距为15cm

25cm,种植密度为5000株/亩

5500株/亩。
[0027]进一步地,结合上述,步骤b中,玉米出苗后,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灌浆期分别于雨前追施4kg/亩

6kg/亩、8kg/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将粉碎秸秆归成若干条状第一秸秆带,相邻两条第一秸秆带之间为第一种植带,向所述第一秸秆带上喷洒秸秆腐熟剂,旋耕,机械压实;步骤b,在所述第一种植带进行作物播种,作物出苗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步骤c,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将粉碎秸秆归带至所述第一种植带的区域,形成第二秸秆带,相邻两条第二秸秆带之间为第二种植带,向所述第二秸秆带上喷洒秸秆腐熟剂,旋耕,机械压实;步骤d,在所述第二种植带进行下一季作物播种,作物出苗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步骤e,按照步骤a至步骤d的操作,循环进行土壤培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第一秸秆带的条带宽度为60cm

80cm;和/或步骤a中,所述第一种植带的条带宽度为60cm

80c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秸秆带的条带宽度与第一秸秆带相同,所述第二种植带的条带宽度与第一种植带的宽度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秸秆腐熟剂的喷洒量为2kg/亩

3kg/亩;和/或步骤a中,若作物为玉米,则喷洒秸秆腐熟剂后,还包括向所述第一种植带撒施磷酸二胺的步骤。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磷酸二铵的施加量为15kg/亩

25kg/亩。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具体为:小麦播种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凯封晓辉孙宏勇巨兆强刘小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