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216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涉及组合礁技术领域。该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侧座,所述底座上端面中点处位于两个侧座之间固定设置有底梁。该组合柱状牡蛎礁采用框柱结构,采用的材料耐水流冲刷,且由吊环进行吊装,不仅便于预制、吊装、监控、监测及养殖需求,且在对牡蛎和海藻养殖的时候具有增殖修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从而起到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岸线侵蚀,促进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并且该组合柱状牡蛎礁的设计能够同时满足牡蛎礁和海藻的增殖,根据生物习性合理布置两者的空间布局,同时防止海流扰动产生的位移,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组合礁
,具体为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

技术介绍

[0002]牡蛎作为滤食性动物,能大量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物,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从而增加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底栖硅藻、水草和浮游植物),在温带海域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牡蛎礁通常位于潮汐扰动较低的区域,是由大量牡蛎聚集生长而形成的生物礁,能够抗击海水侵蚀,稳定滩面,为潮间带生物营造适宜生境。
[0003]目前针对近岸浅水区海洋生境退化,生态环境较差,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生态问题,很多地区都陆续开展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构建牡蛎礁和海藻场以达到生态系统修复、改善环境的目的。大多对牡蛎移植方式主要以网袋式牡蛎礁及叠堆构筑牡蛎礁场的方法,设置于近海海域构建形态各异的牡蛎礁场,利用海域自然牡蛎苗或人工牡蛎苗着床于粗糙的礁体表面,并附着生长,达到牡蛎礁场修复重建的目的。但是该类礁体的礁体表面利用率低、礁体使用功能单一,使得牡蛎移植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解决了礁体的礁体表面利用率低、礁体使用功能单一,使得牡蛎移植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侧座,所述底座上端面中点处位于两个侧座之间固定设置有底梁,所述底座两侧均开设有多个连通槽,所述底座下端面开设有多个底孔,所述底座内部开设有中空腔,两个所述侧座一侧靠中点处均固定设置有外框,两个所述外框上端面均固定设置有连接块且连接块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
[0008]两个所述外框内侧均固定设置有格栅网,两个所述连接板上端面前后端处均开设有通孔,两个所述侧座另一侧前后端处均固定设置有吊环,所述底梁上端面固定设置有多个立柱,多个所述立柱上端面固定设置有顶架,所述顶架内侧固定设置有纤维格栅,所述底梁上端面开设有多个活动槽。
[0009]优选的,所述纤维格栅和格栅网均采用玄武岩材料制成。
[0010]优选的,四个所述通孔分别位于四个吊环上端且分别与四个吊环呈上下对应垂直。
[0011]优选的,所述底座下端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支撑座,两个所述支撑座下端均为内切倾斜状。
[0012]优选的,多个所述活动槽均贯穿底梁,所述底座上端面开设有多个连通槽且与多个活动槽连通,多个所述连通槽与中空腔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纤维格栅上端设置有海藻,所述中空腔内设置有多个牡蛎。
[0014]优选的,所述顶架、两个支撑座、底座、两个侧座、多个立柱和底梁均采用耐腐蚀混凝土预制构成。
[0015]优选的,四个所述吊环上端面一侧均开设有吊孔。
[0016]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海藻植物种植在顶架上端的纤维格栅上,并将牡蛎放置于底座内的中空腔内,利用悬浮体和吊装钢丝将该牡蛎礁沉入指定区域,吊装钢丝穿过通孔并贯穿吊孔与吊环连接,完成连接吊装使用,牡蛎礁沉入后,通过调节外连吊装钢丝的长度完成牡蛎礁所处深度位置,最终完成牡蛎礁的漂浮安装使用。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该组合柱状牡蛎礁采用框柱结构,采用的材料耐水流冲刷,且由吊环进行吊装,不仅便于预制、吊装、监控、监测及养殖需求,且在对牡蛎和海藻养殖的时候具有增殖修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从而起到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岸线侵蚀,促进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并且该组合柱状牡蛎礁的设计能够同时满足牡蛎礁和海藻的增殖,根据生物习性合理布置两者的空间布局,同时防止海流扰动产生的位移,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轴侧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正剖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吊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格栅网的侧视示意图。
[0025]其中,1、纤维格栅;2、顶架;3、通孔;4、连接板;5、外框;6、格栅网;7、底座;8、支撑座;9、连通槽;10、活动槽;11、侧座;12、吊环;13、立柱;14、底孔;15、牡蛎;16、中空腔;17、吊孔;18、底梁;19、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
[0028]如图1

5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包括底座7,底座7上端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侧座11,两个侧座11内侧上端呈倾斜状且高于底梁18,有利于增大两侧的抗冲击力,底座7上端面中点处位于两个侧座11之间固定设置有底梁18,底座7两侧均开设有多个连通槽9,底座7下端面开设有多个底孔14,底端的底孔14和侧面的连通槽9可保证内部中空腔16的水流流动,保证牡蛎生长环境的适宜性;底座7内部开设有中空腔16,两个侧座11一侧靠中点处均固定设置有外框5,两个外框5上端面均固定设置有连接块
19且连接块19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
[0029]两个外框5内侧均固定设置有格栅网6,两侧的格栅网6可降低海域中杂质的侵扰,同时扩大牡蛎生长过程中的活动区域,满足牡蛎活动所需,两个连接板4上端面前后端处均开设有通孔3,两个侧座11另一侧前后端处均固定设置有吊环12,底梁18上端面固定设置有多个立柱13,多个立柱13上端面固定设置有顶架2,顶架2内侧固定设置有纤维格栅1,底梁18上端面开设有多个活动槽10。
[0030]当需要将牡蛎礁沉入指定水域时,先将漂浮体与牡蛎礁连接,利用漂浮体下端的吊装钢丝进行两者的连接,四个通孔3分别位于四个吊环12上端且分别与四个吊环12呈上下对应垂直,吊装钢丝先穿过通孔3在将钢丝贯穿吊环12的吊孔17使其与吊环12固定连接,完成连接有,将预培养的海藻植物移植到顶架2上端的纤维格栅1上,并将预先准备的牡蛎15通过上端的活动槽10放入底座7的中空腔16内,此时整个牡蛎礁完成装配,将其沉入指定海域位置后,调节吊装钢丝的长度即可完成牡蛎礁所处深度;
[0031]牡蛎礁长时间处于海域中时,上端种植的海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海水冲击或海域生物的袭击发生破损,由于多个活动槽10均贯穿底梁18,底座7上端面开设有多个连通槽9且与多个活动槽10连通,多个连通槽9与中空腔16连通,破损碎料会下落至底梁18上或穿过活动槽10进入中空腔16内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包括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7)上端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侧座(11),所述底座(7)上端面中点处位于两个侧座(11)之间固定设置有底梁(18),所述底座(7)两侧均开设有多个连通槽(9),所述底座(7)下端面开设有多个底孔(14),所述底座(7)内部开设有中空腔(16),两个所述侧座(11)一侧靠中点处均固定设置有外框(5),两个所述外框(5)上端面均固定设置有连接块(19)且连接块(19)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两个所述外框(5)内侧均固定设置有格栅网(6),两个所述连接板(4)上端面前后端处均开设有通孔(3),两个所述侧座(11)另一侧前后端处均固定设置有吊环(12),所述底梁(18)上端面固定设置有多个立柱(13),多个所述立柱(13)上端面固定设置有顶架(2),所述顶架(2)内侧固定设置有纤维格栅(1),所述底梁(18)上端面开设有多个活动槽(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柱状混凝土牡蛎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格栅(1)和格栅网(6)均采用玄武岩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欢欢刘海滨李文杰单宝凯王树刚潘广道张新袁晓红杨梓梅杨营王黎明刘艳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达盛世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