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套管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1570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套管防护装置,包括内防护管、调节机构、防护囊及外防护管;调节机构包括若干个第一转动块及若干个第二转动块;防护囊包括相互连通的若干个竖囊体;外防护管套设于所述防护囊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防护囊被挤压时,防护囊内的A液被挤入支囊体内,支囊体使各个第一转动块与对应的第二转动块之间的夹角增大,从而使外防护管内的B液被压缩,以增加外防护管内部的压力,最后,当防护囊被挤破时,竖囊体内的B胶会流入环形腔内、并与环形腔内原先的A胶混合后固化,形成具有一定缓冲能力的胶体,胶体填充于内防护管与外防护管之间,作为对套管进行防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从而本装置可通过多重防护提高套管防护效果。而本装置可通过多重防护提高套管防护效果。而本装置可通过多重防护提高套管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套管防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套管防护
,尤其是涉及一种套管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深层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约为11.3
×
10
12
m3),是未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3500m以深页岩储层地质构造更复杂,温度(150℃以上)和地应力更高,水平应力差更大。深层页岩处于高温、高地应力、高破裂压力的特殊地质环境下,使其岩石力学性质与浅层相比有明显不同,尤其表现在岩石脆性降低、非线性断裂特征更显著等方面,客观上阻碍了人工复杂缝网的形成。
[0003]由于天然裂缝带在部分区域集中发育,并且其空间展布情况复杂,现阶段尚无有效手段对其进行准确识别和定位,压裂时容易导致套管变形和压窜频发,严重影响深层页岩气井的压裂施工进程与开发效果。
[0004]针对套管变形机理,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工程角度开展探索与研究,如压裂时井筒温度交变载荷、固井质量以及套管—水泥环—地层等方面。但是,近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套变主要发生在压裂过程中,且多级压裂过程中天然裂缝/断层的剪切滑移可能引起套管变形的主要诱因。深层页岩压裂过程中泵压大,压裂泵压加

卸载过程频繁,簇数多且间距小,使得套管所处的地质条件变得更加复杂恶劣,愈发加剧了套变过程。
[0005]经检索,现有技术中尚不存在针对套变对套管设置防护装置的相关文献,而套管变形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其预测难度较大,随着页岩气行业的持续发展,如何提高套管抗变形能力是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套管防护装置,用以提高套管抗变形能力。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套管防护装置,包括内防护管、调节机构、防护囊及外防护管;
[0008]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若干个第一转动块及若干个第二转动块,各个所述第一转动块均匀布置于所述内防护管的外侧壁上,各个所述第一转动块的一侧均与所述内防护管的外侧壁铰接,各个所述第一转动块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插孔,各个所述第二转动块均匀布置于所述内防护管的外侧壁上,各个所述第二转动块的一侧均与所述内防护管的外侧壁铰接,各个所述第二转动块的另一侧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转动块的另一侧铰接,各个所述第二转动块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插孔;
[0009]所述防护囊包括相互连通的若干个竖囊体,所述竖囊体内用于装满A胶,各个所述竖囊体均设置于相邻的两个转动块之间,所述竖囊体上固定有若干个与各个所述第一插孔及第二插孔对应的支囊体,各个所述支囊体均与对应的所述竖囊体连通,各个所述支囊体均用于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孔及第二插孔内;
[0010]所述外防护管套设于所述防护囊外,所述外防护管与所述转动块之间形成一密闭
的环形腔,所述环形腔内用于装满B胶;
[0011]其中,A胶的成分为:90%树脂+5%增塑剂+5%碳酸氢钠,B胶的成分为:50%固化剂+30%填料+10%稀释剂+10%醋酸。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囊还包括上囊体,所述上囊体与各个所述竖囊体的上端均连通。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囊体上开设有第一灌注口,所述第一灌注口上盖设有第一盖体。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囊还包括下囊体,所述下囊体与各个所述竖囊体的下端均连通。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防护装置还包括上端板、所述上端板与所述内防护管及所述外防护管的上端面均密封固定连接。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端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第二灌注口,所述第二灌注口上盖设有第二盖体。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防护装置还包括下端板、所述下端板与所述内防护管及所述外防护管的下端面均密封固定连接。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若干个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塞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转动块与内防护管外侧壁的铰接处。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若干个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塞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转动块与内防护管外侧壁的铰接处。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竖囊体上沿长度方向固定有主管,所述主管上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口,各个所述支囊体均与对应的连接口连通。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内防护管与外防护管之间设置调节机构及防护囊,防护囊可通过缓冲作用提高外防护管的抗变形能力,同时,当防护囊被挤压时,防护囊内的A液被挤入支囊体内,支囊体使各个第一转动块与对应的第二转动块之间的夹角增大,从而使外防护管内的B液被压缩,以增加外防护管内部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外防护管的抗变形能力,最后,当防护囊被挤破时,竖囊体内的B胶会流入环形腔内、并与环形腔内原先的A胶混合后固化,形成具有一定缓冲能力的胶体,胶体填充于内防护管与外防护管之间,作为对套管进行防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从而本装置可通过多重防护提高套管防护效果,此外,本专利技术通过设计了独特配方的A胶和B胶,使二者混合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形成的胶体膨胀,进一步提高了对外防护管的支撑效果,提高了外防护管的抗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套管防护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图1中的套管防护装置的剖切图(省略所有的第二转动块);
[0024]图3是图1的爆炸图(省略内防护管);
[0025]图4是图3中的防护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图3中的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图1的俯视图;
[0028]图7是图6中区域A

A的剖视图;
[0029]图8是图7中区域B

B的剖视图(在各个支囊体被挤入A胶后的情况);
[0030]图9是图7中区域B

B的剖视图(在各个支囊体被挤入A胶前的情况);
[0031]图中:1

内防护管、2

调节机构、21

第一转动块、211

第一插孔、22

第二转动块、221

第二插孔、23

第一密封条、24

第二密封条、25

第三密封条、3

防护囊、31

竖囊体、311

主管、32

支囊体、33

上囊体、331

第一灌注口、34

下囊体、4

外防护管、5

上端板、51

第二灌注口、6

下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套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防护管、调节机构、防护囊及外防护管;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若干个第一转动块及若干个第二转动块,各个所述第一转动块均匀布置于所述内防护管的外侧壁上,各个所述第一转动块的一侧均与所述内防护管的外侧壁铰接,各个所述第一转动块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插孔,各个所述第二转动块均匀布置于所述内防护管的外侧壁上,各个所述第二转动块的一侧均与所述内防护管的外侧壁铰接,各个所述第二转动块的另一侧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转动块的另一侧铰接,各个所述第二转动块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插孔;所述防护囊包括相互连通的若干个竖囊体,所述竖囊体内用于装满A胶,各个所述竖囊体均设置于相邻的两个转动块之间,所述竖囊体上固定有若干个与各个所述第一插孔及第二插孔对应的支囊体,各个所述支囊体均与对应的所述竖囊体连通,各个所述支囊体均用于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孔及第二插孔内;所述外防护管套设于所述防护囊外,所述外防护管与所述转动块之间形成一密闭的环形腔,所述环形腔内用于装满B胶;其中,A胶的成分为:90%树脂+5%增塑剂+5%碳酸氢钠,B胶的成分为:50%固化剂+30%填料+10%稀释剂+10%醋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囊还包括上囊体,所述上囊体与各个所述竖囊体的上端均连通。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鑫王兴义万洋辉江昀魏凯严梁柱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