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1216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其结构包括:组合栓、播种平台、远程控制体、除草板、移动轮,组合栓嵌入于播种平台的表层两侧,远程控制体设置于播种平台的表层边缘并进行电连接,除草板锁定于播种平台下端并与远程控制体处于同一垂直线上,移动轮设置于播种平台的两侧并与远程控制体进行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由播种平台进一步改进后,通过一号、二号种植端能分别将大豆、玉米种子进行一同导入,然后根据不同位置的输送管将其引入种植结构中,以至于种植结构将通过限位体与排种盘将大豆、玉米种子进行分开精准种植,以至于达成玉米、大豆的一同种植效果,提高大范围种植的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播种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

技术介绍

[0002]播种机是一种自动化农业机械,其可根据在田地内位移以及携带玉米或大豆种子进行自动化均匀播种,以至于有着播种机的加持下可替代人工种植的效果,从而提高玉米、大豆的播种效率;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播种机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当前播种机单次只能够对一种类型的种子的进行播种(玉米或大豆),从而无法一次性将玉米、大豆两种一同进行播种,使之会降低大范围播种的效率;然后通过机械播种,受种子体积大小不一致影响下,极易产生内部卡死情况的产生,进而因内部卡死则会产生中途播种失败的情况,以至于会降低播种机的自动化播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其结构包括:组合栓、播种平台、远程控制体、除草板、移动轮,所述组合栓嵌入于播种平台的表层两侧,所述远程控制体设置于播种平台的表层边缘并进行电连接,所述除草板锁定于播种平台下端并与远程控制体处于同一垂直线上,所述移动轮设置于播种平台的两侧并与远程控制体进行电连接。
[000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播种平台设有拼接块、载物台、一号种子端、二号种子端、输送管、种植结构,所述拼接块嵌入于载物台的下端区域,所述载物台表层固定有一号、二号种子端、并相互垂直,所述输送管与一号、二号种子端、边缘中心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种植结构设置于载物台的下端区域与拼接块进行间距配合,所述种植结构上端贯穿于载物台表层与输送管相连接,所述种植结构与移动轮进行间距配合并且处于同一横向直线区域;所述拼接块表层为精抛光形态,所述载物台为碳钢材质所制成,所述一号种子端与二号种子端以相互对称方位进行安装,所述输送管为不锈钢金属材质所制成并且内壁为抛平形态,所述种植结构位于载物台的下端两侧其共设有两组。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种植结构设有联通管、衔接体、调节连杆、活动轴、限位体、排种盘,所述联通管嵌入于衔接体的表层边缘,所述调节连杆贯穿于衔接体的表层区域并与联通管进行间距配合,所述活动轴与调节连杆进行活动连接,所述限位体与活动轴处于同一圆心并通过活动轴与调节连杆进行活动连接,所述排种盘嵌入于限位体内层并与之处于同一圆心点,所述排种盘通过衔接体与联通管相连接,所述排种盘通过联通管与输送管相通;所述联通管以垂直方位进行布置,所述衔接体为梯形形状,所述调节连杆下端两侧与两组活动轴进行衔接,所述限位体为圆形形状并且以倾斜方位所布置,所述排种盘
位于限位体内层区域。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种盘设有电动吸盘、重合层、筛分盘、通孔一、通孔二,所述电动吸盘边缘与重合层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筛分盘通过重合层与电动吸盘相衔接,所述通孔一与通孔二均将筛分盘表层进行贯穿并与电动吸盘内部相通,所述电动吸盘与限位体处于同一圆心点并与联通管相衔接;所述电动吸盘与筛分盘直径为一致,所述筛分盘的通孔一直径大于通孔二的直径并且均为圆形形状。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动吸盘设有通电块、主体、定位环、吸气管,所述通电块嵌入于主体的表层两侧并与之进行电连接,所述主体表层圆心与定位环相衔接,所述吸气管通过定位环贯穿于主体的圆心区域并与之进行电连接,所述主体通过吸气管与筛分盘的通孔一、通孔二相通;所述通电块在主体表层上共设有两块,所述主体与吸气管相互垂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轮设有锁定盘、轮体、接触层、压实块,所述锁定盘嵌入于轮体的圆心区域,所述轮体边缘与接触层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压实块通过接触层安装于轮体的边缘区域,所述压实块与播种平台进行间距配合;所述锁定盘为金属制品,所述轮体边缘的接触层上装有多组压实块,其为圆柱体实心形态。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实块设有卡盘、实心柱、抛平层,所述卡盘安装于实心柱的下端,所述实心柱顶部与抛平层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实心柱通过卡盘固定于轮体的接触层区域;所述卡盘与实心柱相互垂直。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由播种平台进一步改进后,通过一号、二号种植端能分别将大豆、玉米种子进行一同导入,然后根据不同位置的输送管将其引入种植结构中,以至于种植结构将通过限位体与排种盘将大豆、玉米种子进行分开精准种植,以至于达成玉米、大豆的一同种植效果,提高大范围种植的效率。
[0011]2.本专利技术由排种盘进一步改进后,通过电动吸盘的吸气管与联通管衔接后,其可通过吸取方式来提高对种子的引导效果,进而保证了种子的排出稳定性,避免内部残留情况的产生,然后利用筛分盘的通孔一、通孔二配合下,其可依据大小直径不一致效果来防止种子因体积过大产生的卡死,进一步的提高种子排出的效果以及达成气吸式种植的效果。
[0012]3.本专利技术由移动轮进一步改进后,通过锁定盘来提高轮体与拼接块的衔接牢固性,进而依据轮体边缘的压实块能在种植结构将种子投入种植槽后,利用自身与种植结构处于同一横向直线区域上以及实心柱、抛平层将种子压实于土壤内部,提高自动化种植的完整性,避免了晾籽现象的产生。
附图说明
[0013]图1属于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属于一种播种平台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属于一种种植结构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属于一种排种盘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属于一种电动吸盘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属于一种移动轮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7属于一种压实块改进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组合栓

1、播种平台

2、远程控制体

3、除草板

4、移动轮

5、拼接块

21、载物台

22、一号种子端

23、二号种子端

24、输送管

25、种植结构

26、联通管

261、衔接体

262、调节连杆

263、活动轴

264、限位体

265、排种盘

266、电动吸盘

a1、重合层

a2、筛分盘

a3、通孔一

a4、通孔二

a5、通电块

a11、主体

a12、定位环

a13、吸气管

a14、锁定盘

51、轮体

52、接触层

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其结构包括:组合栓(1)、播种平台(2)、远程控制体(3)、除草板(4)、移动轮(5),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栓(1)嵌入于播种平台(2)的表层两侧,所述远程控制体(3)设置于播种平台(2)的表层边缘并进行电连接,所述除草板(4)锁定于播种平台(2)下端并与远程控制体(3)处于同一垂直线上,所述移动轮(5)设置于播种平台(2)的两侧并与远程控制体(3)进行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平台(2)设有拼接块(21)、载物台(22)、一号种子端(23)、二号种子端(24)、输送管(25)、种植结构(26),所述拼接块(21)嵌入于载物台(22)的下端区域,所述载物台(22)表层固定有一号、二号种子端(23、24)并相互垂直,所述输送管(25)与一号、二号种子端(23、24)边缘中心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种植结构(26)设置于载物台(22)的下端区域与拼接块(21)进行间距配合,所述种植结构(26)上端贯穿于载物台(22)表层与输送管(25)相连接,所述种植结构(26)与移动轮(5)进行间距配合并且处于同一横向直线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吸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结构(26)设有联通管(261)、衔接体(262)、调节连杆(263)、活动轴(264)、限位体(265)、排种盘(266),所述联通管(261)嵌入于衔接体(262)的表层边缘,所述调节连杆(263)贯穿于衔接体(262)的表层区域并与联通管(261)进行间距配合,所述活动轴(264)与调节连杆(263)进行活动连接,所述限位体(265)与活动轴(264)处于同一圆心并通过活动轴(264)与调节连杆(263)进行活动连接,所述排种盘(266)嵌入于限位体(265)内层并与之处于同一圆心点,所述排种盘(266)通过衔接体(262)与联通管(261)相连接,所述排种盘(266)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长花李美霞刘雪梅王艳平单丽姣单桂萍赵晓玉肖春红陈学东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枞森农业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