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8581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和插件,基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储液腔、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容纳腔与第一储液腔,第二流道连通容纳腔与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竖向排布;插件位于容纳腔中且与基体可拆卸连接,插件包括膜结构、第一培养腔及开口,膜结构位于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第一培养腔通过开口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一培养腔通过膜结构上的滤孔与容纳腔连通。本实施例中培养基可以在不同的储液腔及不同的流道中流动,使得细胞培养单元可以在膜结构的上下两侧同时进行细胞动态培养,且可拆卸的插件有利于增加细胞接种方式的多样性,为构建复杂模型提供了便利。供了便利。供了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细胞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器官芯片技术是一种在芯片中进行体外细胞三维培养的技术,通过对微通道、微反应室和其他功能部件的构建,对芯片中的细胞/流体/气体/细胞外微环境等组分进行精准操控,从而生成具有生物功能性的人体微组织和微器官。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对人体内的不同结构进行模拟,部分器官芯片技术研究中采用了多孔膜来构建界面,但是大部分的多孔膜结构都是固定在器官芯片中,从而使得器官芯片在培养初期的细胞接种方式兼容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细胞培养单元可以通过膜结构上下两侧的流道,在膜结构的双侧均可以进行细胞动态培养。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和插件,基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储液腔、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第一储液腔与第二储液腔间隔设置,第一流道连通容纳腔与第一储液腔,第二流道连通容纳腔与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竖向排布;插件位于容纳腔中且与基体可拆卸连接,插件包括膜结构、第一培养腔以及与第一培养腔连通的开口,膜结构位于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第一培养腔通过开口与第一流道连通,且第一培养腔通过膜结构上的滤孔与容纳腔连通。
[0005]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储液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基体包括储液层、流道层和底板,第一储液腔、第一流道、第一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均设置于储液层;流道层与储液层的底部连接,第二流道、第二腔室以及第四腔室设置于流道层,第二流道位于第二腔室的底部;底板与流道层的底部连接。
[0006]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膜结构的底壁与容纳腔的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培养腔,第二培养腔位于膜结构背离第一培养腔的一侧,且第二培养腔与第二流道连通。
[0007]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储液腔,位于容纳腔两侧的第一储液腔均通过第一流道与第一培养腔连通。
[0008]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呈角度设置。
[0009]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上开设有与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进液口、与第二储液腔连通的第二进液口以及与容纳腔连通的插口,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以及插口均位于基体的顶部;基体还具有蒸发槽以及与蒸发槽连通的第三进液口,蒸发槽位于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之间,第三进液口位于基体的顶部。
[0010]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位于容纳腔的顶部,插
件的端部设置有限位部,插件插入容纳腔中后,限位部位于限位槽中,以使开口与第一流道对齐。
[0011]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膜结构和开口之间,密封件与插件的侧壁以及容纳腔的侧壁均抵接。
[0012]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插件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凹槽,密封件设置于凹槽中。
[0013]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板和多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多个所述细胞培养单元呈阵列排布于所述培养板上。
[0014]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基体上设置多个储液腔以及双流道,培养基可以在不同的储液腔以及不同的流道中流动,使得细胞培养单元可以在膜结构的上下两侧同时进行细胞动态培养,可以实现多种类器官共同动态培养的功能,为构建复杂模型提供了便利,同时还有利于增加细胞接种方式的多样性;插件与基体的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增加细胞接种方式的多样性,且可拆卸的插件使得不同类器官的完全共培养检测更方便。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储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插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插件以及密封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细胞培养单元;10、基体;11、容纳腔;111、第一腔室;112、第二腔室;113、插口;12、第一储液腔;121、第一进液口;13、第二储液腔;131、第三腔室;132、第四腔室;133、第二进液口;14、第一流道;15、第二流道;151、第二培养腔;161、储液层;162、流道层;163、底板;17、蒸发槽;171、第三进液口;18、限位槽;20、插件;21、膜结构;22、第一培养腔;23、开口;24、限位部;25、凹槽;30、密封件;
[0025]2、细胞培养装置;201、培养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来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对人体内的不同结构进行模拟,部分器官芯片技术研究中采用了多孔膜来构建界面,并将多孔膜固定于芯片中,器官芯片中的多孔膜结构大多是在膜的单侧进行细胞静态培养,器官芯片可以通过向储液腔中注入细胞悬液的方式或者向培养腔中加入凝胶的方式来进行细胞接种,但是,一种器官芯片只能选择使用一种细胞接种方式,从而使得器官芯片在培养初期的细胞接种方式兼容性低。
[0028]针对上述情况,请参见图1,本申请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2,包括培养板201和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呈阵列排布于培养板201上。
[0029]具体地,在同一行或者同一列中,相邻两个细胞培养单元1的间距相同,从而便于自动化移液的机器向细胞培养单元1中加入培养基,本申请实施例对相邻两个细胞培养单元1的间距不做限制,例如可以为9毫米、10毫米、12毫米等。
[0030]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可以呈M列*N行排布,其中,M表示每一行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N表示每一列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M≥1,N≥1,M和N为整数且M和N不同时为1。本申请实施例对细胞培养装置2中细胞培养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储液腔、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二储液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沿竖向排布;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基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插件包括膜结构、第一培养腔以及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的开口,所述膜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所述第一培养腔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一培养腔通过所述膜结构上的滤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储液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基体包括:储液层,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腔室以及所述第三腔室均设置于所述储液层;流道层,与所述储液层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二腔室以及所述第四腔室设置于所述流道层,所述第二流道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底板,与所述流道层的底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结构的底壁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培养腔,所述第二培养腔位于所述膜结构背离所述第一培养腔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培养腔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储液腔,位于所述容纳腔两侧的所述第一储液腔均通过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韶辉欧阳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