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8574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预加热装置以及长光程气室组件;所述预加热装置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加热组件以及盘绕导管,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盘绕导管进行预加热处理,所述盘绕导管将预加热处理的待测气体输送到长光程气室组件内进行检测;本技术方案的检测装置,无需复杂、昂贵的前期预处理结构,待测气体通过绕设于预加热装置上的盘绕导管进行初步加热,之后直接进入气室内进行检测,充分预热样气从而保证在高温气室内温度场的稳定,确保了检测的精准性,同时相对于传统检测方式,降低了安装难度及维护成本。降低了安装难度及维护成本。降低了安装难度及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方法,主要是利用吸收分子在紫外到可见光段的特征吸收来研究大气层的痕量气体成分。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是利用空气中气体分子的窄带吸收特性来鉴别气体成分,并根据窄带吸收强度来推演气体的浓度,用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方法检测固定污染源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技术手段,该方案具有检测限制低、受干扰小、稳定性好的特点。
[0003]目前对多组分气体(SO2、NO、NO2、H2S、NH3)同时检测时,待测气体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检测,常规的检测方式一般是采用一个预处理装置进行单独处理,之后再将处理过的样气过渡到气室内进行检测,两次操作导致整体检测效率较慢,同时由于气室对预处理装置要求高,给前端处理增加了成本及复杂度,导致整个检测方案的运行维护成本也较高。
[0004]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方案的检测装置,无需复杂、昂贵的前期预处理结构,待测气体通过绕设于预加热装置上的盘绕导管进行初步加热,之后直接进入气室内进行检测,充分预热样气从而保证在高温气室内温度场的稳定,确保了检测的精准性,同时相对于传统检测方式,降低了安装难度及维护成本。
[0006]一种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预加热装置以及长光程气室组件;所述预加热装置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加热组件以及盘绕导管,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盘绕导管进行预加热处理,所述盘绕导管将预加热处理的待测气体输送到长光程气室组件内进行检测。
[0007]进一步,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支座、用于对盘绕导管进行加热的导热筒以及安装于导热筒内的加热棒,所述支座上安装有用于对加热棒进行加热控制的温控器。
[0008]进一步,所述盘绕导管呈螺旋状绕设于加热筒上,所述盘绕导管一端穿过壳体并向外延伸,盘绕导管另一端与长光程气室组件联通并用于输送待测气体。
[0009]进一步,所述长光程气室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气室、布置于气室上方的均热板、设置于均热板内的均热加热柱以及安装于壳体上并与气室联通的出气导管,所述出气导管用于将检测后的待测气体排出。
[0010]进一步,还包括高温隔热垫,所述高温隔热垫安装于壳体内壁用于对壳体隔热。
[0011]进一步,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配合气室使用的光源入口。
[0012]进一步,所述壳体整体呈“L”型结构。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的检测装置,无需复杂、昂贵的前期预处理结构,待测气体通过绕设于预加热装置上的盘绕导管进行初步加热,之后直接进入气室内
进行检测,充分预热样气从而保证在高温气室内温度场的稳定,确保了检测的精准性,同时相对于传统检测方式,降低了安装难度及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预加热装置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光源入口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图1为本技术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预加热装置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光源入口安装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包括壳体1、安装于壳体1内的预加热装置6以及长光程气室组件;所述预加热装置6包括安装于壳体1内的加热组件以及盘绕导管13,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盘绕导管13进行预加热处理,所述盘绕导管13将预加热处理的待测气体输送到长光程气室组件内进行检测;本技术方案的检测装置,无需复杂、昂贵的前期预处理结构,待测气体通过绕设于预加热装置上的盘绕导管进行初步加热,之后直接进入气室内进行检测,充分预热样气从而保证在高温气室内温度场的稳定,确保了检测的精准性,同时相对于传统检测方式,降低了安装难度及维护成本。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1内的支座7、用于对盘绕导管13进行加热的导热筒11以及安装于导热筒11内的加热棒12,所述支座7上安装有用于对加热棒12进行加热控制的温控器8。温控器8固定安装于支座7上,用于对加热组件进行温度控制,支座7上安装有保护温控器8的保护罩9,加热棒12轴向穿设于导热筒11内,加热筒上布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10,可以同时控制及监测内部温度。温控器8防止传感器故障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一旦温度过高,温控器就会切断供电从而保证整个装置安全。若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温控器会自动触发加热装置。保护罩确保核心部件在极端情况仍能良好工作,当然其整体控制系统以及温控器8、加热棒12以及传感器等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元件即可。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盘绕导管13呈螺旋状绕设于加热筒上,所述盘绕导管13一端穿过壳体1并向外延伸,盘绕导管另一端与长光程气室组件联通并用于输送待测气体。盘绕导管13一端与样气接口相连,其缠绕在导热筒11上,可以充分预热样气从而保证在高温气室内温度场的稳定。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长光程气室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1内的气室2、布置于气室2上方的均热板3、设置于均热板3内的均热加热柱5以及安装于壳体1上并与气室2联通的出气导管15,所述出气导管15用于将检测后的待测气体排出。在预加热结构内样气会被加热到预设温度,形成均匀温场,之后进入气室2,然后通过出气导管15进入后端处理。气室2是多反长光程气室,紫外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气室后,会被样气吸收,导致接收光强度减弱,最后通过透镜会聚进入光谱仪,根据不同气体吸收光谱特性及光强前后光谱对比,就可算出气体成分和浓度。根据多组分气体特性,均热板3以及均热加热柱5将温度控制在180~240℃之间,确保检测精度。
[0022]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高温隔热垫3,所述高温隔热垫3安装于壳体1内壁用于对壳体隔热。高温隔热垫其导热系数为0.015~0.02W/(m
·
K)。可以有效隔离内部热量与外界的传输,从而保证整个装置在高温下运行。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配合气室使用的光源入口14。紫外光源发出的光从光源入口14进入气室。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整体呈“L”型结构。L型结构的壳体使得整体结构小巧简便,便于后期安装维护。
[002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预加热装置以及长光程气室组件;所述预加热装置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加热组件以及盘绕导管,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盘绕导管进行预加热处理,所述盘绕导管将预加热处理的待测气体输送到长光程气室组件内进行检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支座、用于对盘绕导管进行加热的导热筒以及安装于导热筒内的加热棒,所述支座上安装有用于对加热棒进行加热控制的温控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组分气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绕导管呈螺旋状绕设于加热筒上,所述盘绕导管一端穿过壳体并向外延伸,盘绕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光乾李曹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川仪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