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8231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舱,包括预制舱本体,还包括:温控单元,设于所述预制舱本体内部,用于对预制舱内部进行温度控制;所述温控单元包括:空调组件,设于所述预制舱本体的一侧,用于对预制舱本体内的变电站进行降温;第一出风组件,设于预制舱本体内部且靠近舱门的一侧。通过驱动组件往复带动设置在第一出风组件下部的第一出风口与设置在第二出风组件下部的第二出风口同步沿着预制舱本体内移动,将冷风吹到排列在预制舱本体底部的变电设备,从而将出风口采用活动设置,保证冷风能够被均匀的分布到预制舱本体,散热降温效果好,有效的防止由于变电设备局部过热造成火灾。防止由于变电设备局部过热造成火灾。防止由于变电设备局部过热造成火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舱


[0001]本技术涉及预制舱节能防火
,具体为一种预制舱。

技术介绍

[0002]预制舱由预制舱体、设备屏柜、舱体辅助设施等组成,在工厂内完成制作、组装、配线、调试等工作,以箱房形式整体运输至工程现场安装,预制舱体,采用钢结构箱房,舱内根据需要配置消防、安防、暖通、照明、通信、智能辅助控制系统、集中配线架等辅助设施,其环境应满足变电站设备运行条件及变电站运行调试人员现场作业要求;
[0003]然而,由于预制舱产品广泛部署在室外露天场景,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为了能够对舱体内的变电设备进行及时的散热,现有的方案是采取在舱体内部安装空调,通过空调将舱内进行降温,但是,由于预制舱一般较长,而现有的预制舱内的空调出风口的位置是固定的,造成位于空调出风口处的温度满足变电站的温度要求,而远离空调出风口的位置温度仍然较高,无法对远离出风口处的变电站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散热,预制舱内部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易引发变电站设备局部过热造成火灾。
[0004]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舱,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与预制舱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易引发局部过热造成火灾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预制舱,包括预制舱本体,还包括:
[0008]温控单元,设于所述预制舱本体内部,用于对预制舱内部进行温度控制;
[0009]所述温控单元包括:
[0010]空调组件,设于所述预制舱本体的一侧,用于对预制舱本体内的变电站进行降温;
[0011]第一出风组件,设于预制舱本体内部且靠近舱门的一侧;
[0012]第二出风组件,设于预制舱本体内部且靠近空调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出风组件和所述第二出风组件与所述空调组件的出风口连接并在预制舱本体内同步往复移动对设置预制舱内的变电站安装区进行吹风降温;以及
[0013]驱动组件,用于带动第一出风组件与第二出风组件同步移动。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组件包括:
[0015]第一承载板,连接在所述预制舱本体内壁;
[0016]第一齿板,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载板内部开设的第一导槽内;
[0017]送风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板上部,用于将空调组件输入冷风进行转移;以及
[0018]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送风机构的输出端,用于将送风机构转移的冷风吹到预制舱本体内位于舱门处的区域进行降温。
[0019]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机构包括:
[0020]第一支撑部,设于所述空调组件上部;
[0021]第一软管,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且一端与空调组件接通,另一端与刚性管接通,所述刚性管相对第一软管的一端经第一转接管与第一出风口接通;
[0022]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一转接管的下端连接,用于将空调组件输送的冷风依次经第一软管、刚性管并在第一出风口吹出;
[0023]所述第一转接管由第一齿板上方贯穿至下方,用于在驱动组件带动第一齿板往复移动时,第一齿板能够通过第一转接管带动第一出风口往复运动。
[002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刚性管连接处的外侧套设有限位圈;
[0025]所述第一软管外侧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处于拉伸状态;
[0026]所述限位圈下端设有安装在第一承载板上的导板,用于对限位圈移动进行导向;
[0027]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一端顶在限位圈的一侧,另一端顶在第一支撑部的一侧,用于在刚性管带动移动过程中对软管进行拉直并复位。
[00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内转动连接有凹辊,用于对第一软管的移动进行导向;
[0029]所述第一支撑部侧部连接有第一挡板,用于贯穿第一软管并将每次第一复位弹簧复位的第一软管经凹辊导入到空调组件处。
[003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风组件包括:
[0031]第二承载板,连接在所述预制舱本体内壁,其内部设有第二导槽;
[0032]第二齿板,滑动插接在所述第二导槽内部;
[0033]第二转接管,插接在所述第二齿板内部;
[0034]第二软管,设于所述第二转接管的输入端;
[0035]所述第二转接管的输出端接通有第二出风口;
[0036]所述第二软管的输入口与空调组件的输出端接通,用于将空调组件输入的冷风经第二转接管转移到第二出风口处吹出;
[0037]所述第二软管外侧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用于对第二软管移动过程进行拉直复位。
[003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0039]伺服电机,安装在第二出风组件侧部;
[0040]驱动轴,连接在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端;
[0041]所述驱动轴外侧依次设有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分别用于带动第二出风组件、第一出风组件同步移动。
[0042]进一步的,所述空调组件包括:
[0043]空调外机,连接在所述预制舱本体外侧;
[0044]预存箱,连接在所述预制舱本体内侧,用于对空调组件的管道进行容纳;
[0045]分流箱,安装在所述预存箱内部并经输风管与空调外机接通,用于将输风管输入的冷风进行分流,供应第一出风组件与第二出风组件的冷风输出。
[004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47]本技术通过第一出风组件与第二出风组件对预制舱本体内的变电设备进行
吹风,启动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往复带动设置在第一出风组件下部的第一出风口与设置在第二出风组件下部的第二出风口同步沿着预制舱本体内移动,将冷风吹到排列在预制舱本体底部的变电设备,从而将出风口采用活动设置,保证冷风能够被均匀的分布到预制舱本体,散热降温效果好,有效的防止由于变电设备局部过热造成火灾。
附图说明
[0048]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9]图2为本技术预制舱本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50]图3为本技术在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51]图4为本技术第一出风组件与第二出风组件的运动状态图;
[0052]图5为本技术预存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53]附图标记:1、预制舱本体;2、温控单元;11、舱壳;12、变电站安装区;13、舱门;21、空调组件;211、空调外机;212、输风管;213、预存箱;214、分流箱;22、第一出风组件;221、第一承载板;2211、第一导槽;222、第一齿板;223、送风机构;2231、第一支撑部;22311、凹辊;22312、第一挡板;2232、第一软管;2233、第一复位弹簧;2234、限位圈;22341、导板;2235、刚性管;2236、第一转接管;224、第一出风口;23、第二出风组件;231、第二承载板;2311、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舱,包括预制舱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单元(2),设于所述预制舱本体(1)内部,用于对预制舱内部进行温度控制;所述温控单元(2)包括:空调组件(21),设于所述预制舱本体(1)的一侧,用于对预制舱本体(1)内的变电站进行降温;第一出风组件(22),设于预制舱本体(1)内部且靠近舱门(13)的一侧;第二出风组件(23),设于预制舱本体(1)内部且靠近空调组件(21)的一侧,所述第一出风组件(22)和所述第二出风组件(23)与所述空调组件(21)的出风口连接并在预制舱本体(1)内同步往复移动对设置预制舱内的变电站安装区(12)进行吹风降温;以及驱动组件(24),用于带动第一出风组件(22)与第二出风组件(23)同步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组件(22)包括:第一承载板(221),连接在所述预制舱本体(1)内壁;第一齿板(222),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载板(221)内部开设的第一导槽(2211)内;送风机构(223),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板(221)上部,用于将空调组件(21)输入冷风进行转移;以及第一出风口(224),设于所述送风机构(223)的输出端,用于将送风机构(223)转移的冷风吹到预制舱本体(1)内位于舱门(13)处的区域进行降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223)包括:第一支撑部(2231),设于所述空调组件(21)上部;第一软管(2232),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2231)且一端与空调组件(21)接通,另一端与刚性管(2235)接通,所述刚性管(2235)相对第一软管(2232)的一端经第一转接管(2236)与第一出风口(224)接通;所述第一出风口(224)与第一转接管(2236)的下端连接,用于将空调组件(21)输送的冷风依次经第一软管(2232)、刚性管(2235)并在第一出风口(224)吹出;所述第一转接管(2236)由第一齿板(222)上方贯穿至下方,用于在驱动组件(24)带动第一齿板(222)往复移动时,第一齿板(222)能够通过第一转接管(2236)带动第一出风口(224)往复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管(2232)与所述刚性管(2235)连接处的外侧套设有限位圈(2234);所述第一软管(2232)外侧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2233),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233)在工作过程中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鑫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