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937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9
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涉及薄膜温室大棚技术领域,解决现有大棚骨架安装拆卸不方便的问题。包括为薄膜提供支撑的棚顶支架,棚顶支架呈圆弧状结构设计,所述棚顶支架的下方设置支撑座,支撑座呈条状结构设计,所述棚顶支架在支撑座的上方均匀分布,支撑座的长度方向和棚顶主体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棚顶支架的中部固定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外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安装轴。该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通过支撑座为棚顶支架提供支撑,棚顶支架可通过安装块在支撑座内进行滑动,配合活动板的转动使棚顶支架能进行折叠收纳,后续安装和使用更加方便,且通过对棚顶支架的折叠还可实现对棚顶支架的打开,方便对棚内进行快速的换气。方便对棚内进行快速的换气。方便对棚内进行快速的换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温室大棚
,具体为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薄膜温室大棚是常见的大棚结构,其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大棚棚顶的骨架支撑结构为薄膜提供支撑,后续将薄膜铺设在棚顶上即可进行使用,也是农业种植中用的大棚结构,但现有的薄膜温室大棚棚顶在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有的大棚棚顶一般是骨架式结构,棚顶通过骨架的相互拼接组合而成,且棚顶在拼接后造型固定,后续不能够进行调整,棚顶在拼接安装时也较为耗时,且在需要将棚顶局部打开时,需要对棚顶的支架进行拆卸,后续需要封闭时再将其重新进行安装,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现有的大棚棚顶一般是骨架式结构,棚顶通过骨架的相互拼接组合而成,且棚顶在拼接后造型固定,后续不能够进行调整,棚顶在拼接安装时也较为耗时,且在需要将棚顶局部打开时,需要对棚顶的支架进行拆卸,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包括为薄膜提供支撑的棚顶支架,且棚顶支架呈圆弧状结构设计,所述棚顶支架的下方设置支撑座,且支撑座呈条状结构设计,所述棚顶支架在支撑座的上方均匀分布,且支撑座的长度方向和棚顶支架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棚顶支架的中部固定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外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的外侧固定有活动板,活动板通过第一安装轴和固定块之间构成转动连接,且两组棚顶支架之间设置有两组活动板,两组活动板之间通过转动连接机构相互连接,使相邻的棚顶支架能相互靠近进行折叠,所述棚顶支架的下端固定有安装块,所述支撑座的上方开设有连接槽,安装块位于连接槽的内部和连接槽之间构成前后滑动结构,使棚顶支架能进行折叠移动,所述安装块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机构,将安装块和连接槽的连接进行固定。
[0005]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块的主视截面呈倒“T”形结构设计,且安装块的上端凸出支撑座的上表面。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槽的前后两端呈开口状结构设计,使安装块能从连接槽的端部开口移除和支撑座的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连接机构包括第二安装轴和连接板;第二安装轴设置在活动板的内端和活动板之间构成转动连接;连接板设置在第二安装轴的外侧,将相邻活动板上的第二安装轴进行连接,使活动板能进行旋转调节。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块的下端安装有滚珠,滚珠和连接槽的底部相贴合,减小安装块移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000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摩擦限位块、控制块、驱动轴和传动机构;摩擦限位
块设置在安装块的内部和安装块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控制块固定在摩擦限位块的上方控制摩擦限位块的移动;驱动轴贯穿控制块和控制块之间构成螺纹连接,且驱动轴和安装块之间构成转动连接;传动机构和驱动轴相连接控制驱动轴的旋转,通过控制摩擦限位块伸出和连接槽进行连接可对安装块的移动进行限位。
[0010]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锥齿轮和控制杆;锥齿轮,固定在驱动轴的上方;控制杆,和驱动轴相互垂直设置,且控制杆通过锥齿轮和驱动轴之间相互啮合,并且控制杆的外端贯穿安装块的内侧表面和安装块之间构成转动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该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通过支撑座为棚顶支架提供支撑,且棚顶支架可通过安装块在支撑座内进行滑动,配合活动板的转动使棚顶支架能进行折叠收纳,后续安装和使用更加方便,且通过对棚顶支架的折叠还可实现对棚顶支架的打开,方便对棚内进行快速的换气,且无需拆卸支架,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0013](2)该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通过摩擦限位块可对安装块的移动进行限制,安装块被限制后棚顶支架可保持位置的稳定,使棚顶支架在展开或是折叠时均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活动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安装块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安装块主剖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棚顶支架;2、支撑座;3、安装块;4、连接槽;5、活动板;6、第一安装轴;7、固定块;8、第二安装轴;9、连接板;10、滚珠;11、摩擦限位块;12、控制块;13、驱动轴;14、锥齿轮;15、控制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包括为薄膜提供支撑的棚顶支架1,且棚顶支架1呈圆弧状结构设计。棚顶支架1的下方设置支撑座2,且支撑座2呈条状结构设计。棚顶支架1在支撑座2的上方均匀分布,且支撑座2的长度方向和棚顶支架1的分布方向相同。棚顶支架1的中部固定有固定块7,且固定块7的外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安装轴6,第一安装轴6的外侧固定有活动板5。活动板5通过第一安装轴6和固定块7之间构成转动连接,且两组棚顶支架1之间设置有两组活动板5,两组活动板5之间通过转动连接机构相互连接,使相邻的棚顶支架1能相互靠近进行折叠。棚顶支架1的下端固定有安装块3,支撑座2的上方开设有连接槽4,安装块3位于连接槽4的内部和连接槽4之间构成
前后滑动结构,使棚顶支架1能进行折叠移动。安装块3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机构,将安装块3和连接槽4的连接进行固定,安装块3的主视截面呈倒“T”形结构设计,且安装块3的上端凸出支撑座2的上表面。连接槽4的前后两端呈开口状结构设计,使安装块3能从连接槽4的端部开口移除和支撑座2的连接。转动连接机构包括第二安装轴8和连接板9,第二安装轴8设置在活动板5的内端和活动板5之间构成转动连接,连接板9设置在第二安装轴8的外侧,将相邻活动板5上的第二安装轴8进行连接,使活动板5能进行旋转调节。
[0022]使用时,可将棚顶支架1通过安装块3安装到支撑座2内的连接槽4上进行使用。支撑座2可以和大棚的下部支撑结构进行连接,后续将薄膜覆盖在棚顶支架1的上方即可。相邻棚顶支架1之间通过两组活动板5相连接,在相邻棚顶支架1进行靠近或远离时,可带动活动板5进行旋转,使棚顶支架1发生移动。安装块3在连接槽4内进行滑动,从而可实现对棚顶支架1的折叠和展开,方便后续的安装和存放。
[0023]安装块3的下端安装有滚珠10,滚珠10和连接槽4的底部相贴合,减小安装块3移动时受到的摩擦力。限位机构包括摩擦限位块11、控制块12、驱动轴13和传动机构,摩擦限位块11设置在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包括为薄膜提供支撑的棚顶支架(1),且棚顶支架(1)呈圆弧状结构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棚顶支架(1)的下方设置支撑座(2),且所述支撑座(2)呈条状结构设计,所述棚顶支架(1)在支撑座(2)的上方均匀分布,且支撑座(2)的长度方向和棚顶支架(1)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棚顶支架(1)的中部固定有固定块(7),且所述固定块(7)的外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安装轴(6),所述第一安装轴(6)的外侧固定有活动板(5),所述活动板(5)通过第一安装轴(6)和固定块(7)之间构成转动连接,且两组所述棚顶支架(1)之间设置有两组活动板(5),两组所述活动板(5)之间通过转动连接机构相互连接,使相邻的棚顶支架(1)能相互靠近进行折叠,所述棚顶支架(1)的下端固定有安装块(3),所述支撑座(2)的上方开设有连接槽(4),所述安装块(3)位于连接槽(4)的内部和连接槽(4)之间构成前后滑动结构,使所述棚顶支架(1)能进行折叠移动,所述安装块(3)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机构,将所述安装块(3)和连接槽(4)的连接进行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块(3)的主视截面呈倒“T”形结构设计,且所述安装块(3)的上端凸出支撑座(2)的上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4)的前后两端呈开口状结构设计,使所述安装块(3)能从连接槽(4)的端部开口移除和支撑座(2)的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温室大棚棚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洪恩何青海丁杨张玉浩裴月忠于滕云徐磊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