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7895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同一电路控制板上的电源电路、主控器、摇头电机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烧录接口和过流保护电路;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器的电源端、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机驱动电路的电源端连接,主控器的数据传输端分别与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数据传输端、按键电路的输出端、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的数据传输端、电机驱动电路的数据传输端连接,烧录接口、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出端均与主控器的输入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入端、三相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端连接;降低了布线的复杂度和成本,同时减小了风扇的体积。同时减小了风扇的体积。同时减小了风扇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风扇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吹电风扇是一种比吹空调更健康自然的降温方式,通过气流快速吹过身体表面,破坏皮肤表面的空气保温层,加快汗液蒸发,从而达到给身体降温的目的,气温在35度以下时,通过这种方式降温,远比吹空调更加舒适,随着电扇技术和外观设计的飞速进步,电扇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0003]常用的电风扇主要有吊顶式电风扇、壁挂式电风扇、台式电风扇、落地式电风扇四种,其中台式电风扇和落地式电风扇可以移动使用,由风扇自带按键和旋转开关控制风扇,但这些风扇的控制板都是独立、分散设置于风扇的各个位置,导致风扇的体积较大、布线较为繁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将风扇的按键控制、遥感控制、摇头控制设置于一块控制板上减小风扇的体积。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包括:
[0006]电源电路、主控器、摇头电机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烧录接口和过流保护电路;
[0007]电源电路、主控器、摇头电机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烧录接口和过流保护电路设置在同一电路控制板上;
[0008]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接口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器的电源端、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机驱动电路的电源端连接,主控器的数据传输端分别与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数据传输端、按键电路的输出端、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的数据传输端、电机驱动电路的数据传输端连接,烧录接口与主控器的输入端连接,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摇头电机的控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三相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端连接,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主控器的输入端连接。
[0009]进一步来说,电源电路包括:
[0010]熔断器、稳压管、电解电容、第一电容、第一跳线电阻;
[0011]熔断器的第一端与电源接口的电源端连接,熔断器的第二端分别与主控器的电源端、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机启动电路的电源端、稳压管的阴极、电解电容的正极、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稳压管的阳极分别与第一跳线电阻的第二端、电解电容的负极、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第一跳线电阻的第一端与电源接口的接地端连接。
[0012]进一步来说,主控器包括:
[0013]主控芯片、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
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
[0014]主控芯片的第一引脚与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均与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均与按键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十引脚与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十一引脚与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十二引脚与第二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二放大器的正输入端、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十四引脚与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十五引脚与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十六引脚与第一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三电阻与第一放大器的正输入端、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第三十四引脚均与烧录接口连接;
[0015]主控芯片的第十八引脚分别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主控芯片的第十九引脚分别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熔断器的第二端、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三十六引脚接地,主控芯片的第三十五引脚分别与主控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第五电容的第一端、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主控芯片的第三十一引脚分别与第五电容的第二端、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主控芯片的第二十九引脚、第二十八引脚、第二十七引脚、第二十六引脚、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四引脚均与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0016]进一步来说,摇头电机控制电路包括:
[0017]控制单元、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
[0018]控制单元的第二端子与主控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控制单元的第三端子与主控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控制单元的第四端子分别与第六电容的第一端、第七电容的第二端、熔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容的第二端、第七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控制单元的第五端子与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摇头电机的第一端口连接,控制单元的第六端子分别与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控制单元的第七端子、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控制单元的第八端子分别与第八电容的第二端、摇头电机的第二端口连接。
[0019]进一步来说,电机驱动电路包括:
[0020]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第三耦合电容、第四耦合电容、第五耦合电容、第六耦合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一耦合电阻、第二耦合电阻和第三耦合电阻;
[0021]第一开关管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第一耦合电容的第二端、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第十电容的第一端、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耦合电容的第一端与熔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第十电容的第二端、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主控芯片的第二十九引脚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三引脚分别与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熔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第六电阻的第二端、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主控芯片的第二十八引脚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五引脚分别与第一开关管的第
六引脚、第一开关管的第七引脚、第一开关管的第八引脚、第一耦合电阻的第一端、三相直流无刷电机的U相连接,第一耦合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四耦合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四耦合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0022]第二开关管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第二耦合电容的第二端、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十二电容的第一端、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耦合电容的第一端与熔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第七电阻的第二端、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主控芯片的第二十七引脚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三引脚分别与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熔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第八电阻的第二端、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主控芯片的第二十六引脚连接,第二开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主控器、摇头电机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烧录接口和过流保护电路;所述电源电路、所述主控器、所述摇头电机控制电路、所述按键电路、所述红外信号接收电路、所述电机驱动电路、所述烧录接口和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设置在同一电路控制板上;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接口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器的电源端、所述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电源端、所述电机驱动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主控器的数据传输端分别与所述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数据传输端、所述按键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的数据传输端、所述电机驱动电路的数据传输端连接,所述烧录接口与所述主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摇头电机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三相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器的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熔断器、稳压管、电解电容、第一电容、第一跳线电阻;所述熔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接口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熔断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器的电源端、所述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电源端、所述电机启动电路的电源端、所述稳压管的阴极、所述电解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稳压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跳线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电解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一跳线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器包括:主控芯片、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红外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均与所述摇头电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均与所述按键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十引脚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十一引脚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十二引脚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十四引脚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十五引脚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十六引脚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第三十四引脚均与所述烧录接口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十八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所述主控芯片的第十九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熔断器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三十六引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三十五引脚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三十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
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十九引脚、第二十八引脚、第二十七引脚、第二十六引脚、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四引脚均与所述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摇头电机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端子与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三端子与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第四端子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熔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五端子与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摇头电机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第六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七端子、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控制单元的第八端子分别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摇头电机的第二端口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风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第三耦合电容、第四耦合电容、第五耦合电容、第六耦合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一耦合电阻、第二耦合电阻和第三耦合电阻;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耦合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耦合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熔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十九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熔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四引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方升萧月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格智美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