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6951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涉及配线端子技术领域,包括连接组件和接线端子,所述连接组件的内部与接线端子的表面活动插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前段,所述连接前段的内部与接线端子的表面活动插接,所述连接前段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中段,所述连接前段的内部与连接中段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壁与接线端子的表面活动插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连接件设置有用于容纳端子本体的插槽,插槽延横向贯通连接件设置,可使端子本体能从连接件横向一端插入至插槽中,让铜片之间对接,连接件内部的多组卡槽能够将让端子本体在插入后不会随意地脱落,而且在中段还存在有散热槽能够将在端子本体通电后对热量进行排放。行排放。行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配线端子
,具体涉及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配线端子用于实现不同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出于便于组装、绝缘或者固定等作用,配线端子一般设置在连接器壳体内。相应地,连接器壳体内一般设置有相应的阻挡结构以固定该配线端子。配线端子相应设置有稳固安装的结构以实现稳固设置在连接器壳体内。
[0003]例如公开号为CN218569306U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端子组件及连接组件簧片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容纳腔内,即可以实现簧片不同方向的安装,例如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设定的角度为90
°
垂直方向,簧片也可以插接在所述第一开口与容腔连通,簧片也可以插接在所述第二开口与容腔连通,插接端子即可以有两个方向选择与端子本体插接。
[0004]但是上述专利存在一定的缺点,在配线端子与连接件之间进行插接时,插接的不够稳定,在电性连接时容易产生断流,电性传输不到位存在虚耗的情况;并且在插入连接时锁止件较为单一,在插入连接后无法保证配线端子与连接件之间不会脱落,存在插入后不牢固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包括连接组件和接线端子,所述连接组件的内部与接线端子的表面活动插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前段,所述连接前段的内部与接线端子的表面活动插接,所述连接前段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中段,所述连接前段的内部与连接中段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壁与接线端子的表面活动插接,所述连接中段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尾段,所述连接尾段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铜片一,所述插槽的内壁顶部开设有梯形卡槽,所述插槽的内壁底部开始有底部卡槽,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端子本体,所述端子本体的表面与插槽的内部活动插接,所述端子本体的端部固定安装有铜片二,所述铜片二的表面与铜片一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端子本体的顶部开设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梯形卡块,所述梯形卡块的表面与梯形卡槽的内壁活动卡接,所述端子本体的底部开始有横槽,所述横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表面与底部卡槽的内侧活动卡接,所述端子本体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表面与顶部定位槽的内壁活动卡接。
[0008]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中段的两侧均开始有散热槽,
所述连接中段的顶部开设有顶部定位槽。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尾段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卡板,所述连接尾段的两侧均开始有限位槽,所述连接尾段的一端且位于铜片一的内部固定插接有插接电子。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端子本体的两侧均活动安装有弹簧杆,所述弹簧杆的端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弹簧杆的端部且位于限位块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连杆。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杆的端部活动连接有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的内侧表面活动连接有拉绳,所述限位块的两侧开设有拉伸槽。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拉伸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轨,所述导轨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副板,所述副板的一端与拉绳的端部固定连接。
[001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4]1、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连接件设置有用于容纳端子本体的插槽,插槽延横向贯通连接件设置,可使端子本体能从连接件横向一端插入至插槽中,让铜片之间对接,连接件内部的多组卡槽能够将让端子本体在插入后不会随意地脱落,而且在中段还存在有散热槽能够将在端子本体通电后对热量进行排放,同时在连接件尾段处的卡板能够让插接电子与电子件连接扣接时,进行稳定的电力传输,实现稳定安全的插接传导。
[0015]2、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通过多组梯形卡块、卡块、定位块和限位块通过收缩、旋转等方式在端子本体插入连接时,先通过收缩隐藏让端子本体能够顺利地插接,直至铜片二与铜片一接触,此时各组梯形卡块、卡块、定位块和限位块与连接前段、连接中段以及连接尾段进行严丝合缝的卡接,保证端子本体在插接完成后不会随意地掉落,在需要拔出时则需要按照顺序将各定位件逐一取出后才能够将端子本体拔出,进一步地加深了端子本体在插接后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3为本技术连接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接线端子的结构剖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21]图中:1、连接组件;11、连接前段;12、梯形卡槽;13、底部卡槽;14、插槽;15、顶部定位槽;16、散热槽;17、连接中段;18、连接尾段;19、限位槽;110、铜片一;111、卡板;112、插接电子;2、接线端子;21、端子本体;22、收容槽;23、弹簧一;24、梯形卡块;25、横槽;26、转轴;27、卡块;28、弹簧二;29、定位块;210、铜片二;211、限位块;212、弹簧杆;213、连杆;214、偏心轮;215、拉伸槽;216、导轨;217、副板;218、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包括连接组件1和接线端子2,连接组件1的内部与接线端子2的表面活动插接,连接组件1包括连接前段11,连接前段11的内部与接线端子2的表面活动插接,连接前段1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中段17,连接前段11的内部与连接中段17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槽14,插槽14的内壁与接线端子2的表面活动插接,连接中段1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尾段18,连接尾段18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铜片一110,插槽14的内壁顶部开设有梯形卡槽12,插槽14的内壁底部开始有底部卡槽13,接线端子2包括端子本体21,端子本体21的表面与插槽14的内部活动插接,端子本体21的端部固定安装有铜片二210,铜片二210的表面与铜片一110的表面固定连接,端子本体21的顶部开设有收容槽22,收容槽2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弹簧一23,弹簧一23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梯形卡块24,梯形卡块24的表面与梯形卡槽12的内壁活动卡接,端子本体21的底部开始有横槽25,横槽25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轴26,转轴26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块27,卡块27的表面与底部卡槽13的内侧活动卡接,端子本体21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弹簧二28,弹簧二28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线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包括连接组件(1)和接线端子(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1)的内部与接线端子(2)的表面活动插接;所述连接组件(1)包括连接前段(11),所述连接前段(11)的内部与接线端子(2)的表面活动插接,所述连接前段(1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中段(17),所述连接前段(11)的内部与连接中段(17)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槽(14),所述插槽(14)的内壁与接线端子(2)的表面活动插接,所述连接中段(1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尾段(18),所述连接尾段(18)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铜片一(110),所述插槽(14)的内壁顶部开设有梯形卡槽(12),所述插槽(14)的内壁底部开始有底部卡槽(13);所述接线端子(2)包括端子本体(21),所述端子本体(21)的表面与插槽(14)的内部活动插接,所述端子本体(21)的端部固定安装有铜片二(210),所述铜片二(210)的表面与铜片一(110)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端子本体(21)的顶部开设有收容槽(22),所述收容槽(2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弹簧一(23),所述弹簧一(23)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梯形卡块(24),所述梯形卡块(24)的表面与梯形卡槽(12)的内壁活动卡接,所述端子本体(21)的底部开始有横槽(25),所述横槽(25)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轴(26),所述转轴(26)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块(27),所述卡块(27)的表面与底部卡槽(13)的内侧活动卡接,所述端子本体(21)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伟雄冯耀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力干连接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