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型耳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963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调节型耳灸器,包括基体,基体内部设置有空腔,空腔内部设置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双向螺杆,双向螺杆上相对设置有左滑块和右滑块,左滑块和右滑块上分别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端部分别穿过开设于基体顶部上的滑槽,且在其上设置有移动座,移动座上分别拆卸式设置有用于固定雷火灸条的灸具。点燃的雷火灸条固定在灸具内部,灸具安装在移动座上,患者的头部垫在基体上,利用雷火灸条对患者的耳部进行施灸,可代替人工施灸,降低工作强度,避免人工手持雷火灸条容易伤着患者的皮肤,提高施灸的安全性;同时,本耳灸器可根据患者的头型大小,以调整灸具和患者耳部之间的间距,有效保证耳灸的治疗效果。有效保证耳灸的治疗效果。有效保证耳灸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节型耳灸器


[0001]本技术属耳灸器
,尤其涉及一种调节型耳灸器。

技术介绍

[0002]耳灸就是在耳部进行艾灸,利用人体经络穴位的反射,促进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起到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效果,并且能够补益阳气,对于虚寒类的疾病有很大帮助,温经止痛,对于身体上的痛症也有较好的效果。
[0003]目前,传统的耳灸器通常人工手持点燃的雷火灸条,将雷火灸条的点燃端置于患者的耳部附近进行艾灸,人工带动雷火灸条往复移动,调节雷火灸条点燃端与患者耳部的间距,需要旁人协助完成施灸工作,以达到对患者的耳部进行施灸治疗的目的,如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219022267U公开了一种耳灸器;但采用上述耳灸器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陷:人工手持雷火灸条,对准患者耳部进行施灸,不仅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增加劳动强度,还难以把握雷火灸条点燃端与患者耳部之间的合适距离,雷火灸条点燃端若过于靠近患者耳部,会造成患者灼痛感,甚至容易灼伤患者体表,造成烫伤,无法保障耳灸的施灸治疗效果;反之,雷火灸条的点燃端远离患者的耳部,难以保证雷火灸条对患者的耳部进行持续性施灸,导致灸疗效果不佳。
[0004]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调节型耳灸器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调节型耳灸器,通过调节组件以调整灸具的位置,使得灸具与患者的耳部保持合适的间距,不仅可替代人工施灸,降低工作强度,同时适用范围较广。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调节型耳灸器,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上相对设置有左滑块和右滑块,所述左滑块和右滑块上分别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端部分别穿过开设于基体顶部上的滑槽,且在其上设置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座上分别拆卸式设置有用于固定雷火灸条的灸具。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顶部上设置有弧形头枕区,所述头枕区位于两个灸具之间。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枕区上拆卸式设置有药灸枕。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侧壁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前端穿进基体内部并与双向螺杆的端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后端上设置有手轮。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内部设置有左滑杆和右滑杆,所述左滑杆和右滑杆分别位于双向螺杆的两侧,所述左滑杆或右滑杆分别穿过左滑块和右滑杆并与之滑动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座的底部上分别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与基体顶部贴合。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座上分别设置有前端承托槽和后端承托槽,所述前端承托槽和后端承托槽分别与灸具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相吻合。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灸具包括罐体和罐盖,所述罐体前端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罐盖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罐体和罐盖之间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罐盖中部上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置有隔网。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罐体内部设置有推移组件,所述推移组件包括活动板,所述活动板滑动设置有罐体内部上,且在其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插针和丝杆,所述丝杆穿过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支撑块和罐体底端,在丝杆的端部上设置有球柄。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稳定性和依从性较好,患者的头部垫在头枕区的药灸枕上,点燃雷火灸条,放在灸具中,将灸具安装固定在移动座上,雷火灸条的点燃端朝向患者的耳部,对患者耳部进行耳灸,采用本耳灸器可代替人工施灸,降低工作强度,避免人工手持雷火灸条容易伤着患者的体表,提高施灸的安全性。
[0019]2、根据患者的头型大小,调整灸具与患者的耳部之间的间距,通过外力作用带动双向螺杆在基体的空腔内部转动,使得左滑块和右滑块相互靠近或远离,左滑块或右滑块通过支撑柱带动移动座移动,进而两个移动座分别带动灸具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将雷火灸条的点燃端移动至合适的位置上,确保患者能够进行较好的施灸治疗,保证艾灸的疗效。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图;
[0023]图4为图3的剖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左滑块和右滑块分布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灸具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的灸具剖视图;
[0027]图8为图7中A处的放大图;
[0028]图9为本技术的活动板结构示意图;
[0029]图10为本技术的灸具使用状态图;
[0030]图中:1、基体;11、滑槽;12、防滑垫;13、头枕区;14、空腔;15、双向螺杆;16、左滑块;17、右滑块;18、支撑柱;2、移动座;21、前端承托槽;22、后端承托槽;23、卡槽;24、滚轮;3、灸具;31、隔网;32、罐体;33、罐盖;331、开口;332、内螺纹;34、卡块;35、丝杆;351、支撑块;36、球柄;37、活动板;371、旋转头;372、插针;373、导向块;38、外螺纹;39、限位槽;391、导向杆;4、药灸枕;5、手轮;51、转动杆;6、左滑杆;7、右滑杆;8、雷火灸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实施例一
[0033]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调节型耳灸器,包括基体1,基体1底部上设置有防滑垫12,防止基体底部置于支撑面上,增大摩擦系数,防止滑移,基体1内部设置有空腔14,空腔14内部设置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双向螺杆15,双向螺杆15活动设置在基体1的空腔14内部,双向螺杆15上相对设置有左滑块16和右滑块17,双向螺杆15转动时,左滑块16和右滑块17在双向螺杆15上移动,左滑块16和右滑块17之间相互靠近或远离,左滑块16和右滑块17上分别设置有竖向的支撑柱18,左滑块16和右滑块17移动的同时,其带动固定在其上的支撑柱18随之移动,支撑柱18的端部分别穿过开设于基体1顶部上的滑槽11,通过滑槽11的限定作用,使得支撑柱18能够在滑槽11内平稳移动,在支撑柱18的端部上设置有移动座2,支撑柱18带动移动座2移动,移动座2的底部上分别设置有滚轮24,滚轮24与基体1顶部贴合,通过滚轮24的滚动作用,移动座2的移动更加轻便,使得移动座2方便往复移动,移动座2上分别拆卸式设置有灸具3,方便安装和拆卸,灸具3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型耳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1),所述基体(1)内部设置有空腔(14),所述空腔(14)内部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双向螺杆(15),所述双向螺杆(15)上相对设置有左滑块(16)和右滑块(17),所述左滑块(16)和右滑块(17)上分别设置有支撑柱(18),所述支撑柱(18)的端部分别穿过开设于基体(1)顶部上的滑槽(11),且在其上设置有移动座(2),所述移动座(2)上分别拆卸式设置有用于固定雷火灸条(8)的灸具(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型耳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顶部上设置有弧形头枕区(13),所述头枕区(13)位于两个灸具(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节型耳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区(13)上拆卸式设置有药灸枕(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型耳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侧壁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杆(51),所述转动杆(51)前端穿进基体(1)内部并与双向螺杆(15)的端部连接,所述转动杆(51)的后端上设置有手轮(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型耳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内部设置有左滑杆(6)和右滑杆(7),所述左滑杆(6)和右滑杆(7)分别位于双向螺杆(15)的两侧,所述左滑杆(6)或右滑杆(7)分别穿过左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凤玲庄靖卿梁崇南朱海曼蔡鸿王雪妹陈梦琳
申请(专利权)人:海口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