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陡坡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445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陡坡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结构、第二支护结构、位于第一支护结构与第二支护结构之间的抗滑平台、排水沟和生态路基,第一支护结构设置于第二支护结构的上方,排水沟设置于陡坡的底部,且位于第二支护结构和生态路基之间;第一支护结构包括第一防护网、第二防护网、若干土钉和若干锚杆,第一防护网通过若干土钉固定于陡坡上,第二防护网位于第一防护网的外侧,并通过若干锚杆固定于陡坡上;第二支护结构包括多个弧形混凝土梁,多个弧形混凝土梁沿水平方向依次固定于陡坡上,多个弧形混凝土梁内均浇筑有混凝土格构。分别通过第一支护结构和第二支护结构进行加固,解决现有支护结构长时间使用后支护松动、生态恶化的问题。化的问题。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陡坡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结构
,具体的说是一种陡坡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陡坡是指坡度大于临界底坡的渠道底坡,也指急剧升高的斜坡,陡坡上的土容易出现滑落的风险,因此便使用陡坡支护结构对陡坡进行挡土防护。
[0003]目前的陡坡支护结构通常采用支护架固定在陡坡上进行挡土,而固定方式多为采用固定杆插接在陡坡内,尤其是坡度大坡面长的陡坡在长时间遭受风吹日晒后,陡坡内的土石松动,导致土石滑坡,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也造成水土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陡坡支护结构,以解决陡坡支护结构长时间遭受风吹日晒后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也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陡坡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结构、第二支护结构、位于第一支护结构与第二支护结构之间的抗滑平台、排水沟和生态路基,所述第一支护结构设置于第二支护结构的上方,所述排水沟设置于陡坡的底部,且位于第二支护结构和生态路基之间;所述第一支护结构包括第一防护网、第二防护网、若干土钉和若干锚杆,所述第一防护网通过若干土钉固定于陡坡上,所述第二防护网位于第一防护网的外侧,并通过若干锚杆固定于陡坡上;所述第二支护结构包括多个弧形混凝土梁,多个弧形混凝土梁沿水平方向依次固定于陡坡上,多个弧形混凝土梁内均浇筑有混凝土格构。
[0006]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滑平台上设置有多个抗滑桩,相邻两个抗滑桩之间设置有拦截网。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滑平台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第一支护结构的底部,所述排水口上设置有凸台状过滤罩,所述过滤罩的顶面到抗滑平台的距离大于0,所述过滤罩的下方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的网目小于第二过滤网的网目,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下方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排水沟相连通。
[0008]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生态路基上设置有种植箱,所述种植箱内种植有绿植。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网采用三维植被网制成,所述第二防护网采用柔性钢丝绳网制成。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支护结构内的弧形混凝土梁沿水平方向交错设置为两列。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滑桩由混凝土浇筑制成,所述拦截网采用钢丝网制成。
[001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修筑抗滑平台,将陡坡分割为两部分,避免坡面过长而易出现的滑坡问题,减轻防护压力,第一支护结构上的第一防护网采用三维植被网制成,可以种植草类防止水土流失,第二防护网通过锚杆固定在第一防护网的外侧,可以进一步提高保持水土的能力,同时加强对陡坡土石的锚固性能;抗滑平台上的抗滑桩和第二支护结构内的弧形混凝土梁进一步提高了坡面的稳定性,排水口和排水沟的设置,避免雨水长时间浸泡导致出现滑坡,相对于现有的陡坡支护结构,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陡坡支护结构的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陡坡支护结构的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陡坡支护结构中图1中A部的放大图。
[001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7]1、第一支护结构;11、第一防护网;12、第二防护网;13、土钉;14、锚杆;2、第二支护结构;21、弧形混凝土梁;22、混凝土格构;3、抗滑平台;31、抗滑桩;32、拦截网;4、排水沟;5、排水口;51、过滤罩;52、第一过滤网;53、第二过滤网;54、排水管;6、生态路基;61、种植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本技术提供如下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0]实施例1
[0021]参考图1

3所示,一种陡坡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结构1、第二支护结构2、位于第一支护结构1与第二支护结构2之间的抗滑平台3、排水沟4和生态路基6,所述第一支护结构1设置于第二支护结构2的上方,所述排水沟4设置于陡坡的底部,且位于第二支护结构2和生态路基6之间,在实际施工中,通过修筑抗滑平台3,将坡面过长的陡坡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在陡坡的上部分设置第一支护结构1,在陡坡的下部分设置第二支护结构2,这样的结构,避免坡面过长而易出现的滑坡问题,减轻防护压力,在第二支护结构2的底部设置排水沟4,可以及时排走积水,避免坡面遭受长时间的浸泡,提高了安全性。
[0022]为了巩固支护效果,第一支护结构1设置有第一防护网11、第二防护网12、若干土钉13和若干锚杆14,所述第一防护网11通过若干土钉13固定于陡坡上,所述第二防护网12位于第一防护网11的外侧,并通过若干锚杆14固定于陡坡上,其中,所述第一防护网11采用三维植被网制成,所述第二防护网12采用柔性钢丝绳网制成,在实际施工中,先通过土钉13将第一防护网11固定在坡面上,多个土钉13形成一排排土钉组,然后通过锚杆14将第二防护网12固定在第一防护网11的外侧,多个锚杆14形成一排排锚杆组,每两排相邻的土钉组位于两个相邻的锚杆组之间,这样的结构,提高了第一防护网11和第二防护网12锚固的稳定性,之后通过喷薄种草的方式,将草籽播种在第一防护网11的缝隙内,提高保持水土的能
力。
[0023]考虑到陡坡的下半段紧挨生态路基6,更容易受到车辆经过造成的振动等影响,为提高支护效果,将第二支护结构2设置为多个弧形混凝土梁21,多个弧形混凝土梁21沿水平方向依次固定于陡坡上,多个弧形混凝土梁21内均浇筑有混凝土格构22,在实际施工中,第二支护结构2内的弧形混凝土梁21沿水平方向交错设置为两列,形成鱼鳞状结构,具有较好的支护效果。
[0024]为防止有土石滚落造成安全隐患,在所述抗滑平台3上设置有多个抗滑桩31,相邻两个抗滑桩31之间设置有拦截网32,所述抗滑桩31由混凝土浇筑制成,所述拦截网32采用钢丝网制成,可以有效拦截从第一防护网11和第二防护网12缝隙内滚落的土石。
[0025]相对于现有的陡坡支护结构,可以有效解决坡度大坡面长的陡坡在长时间遭受风吹日晒后,陡坡内的土石松动,导致土石滑坡,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也造成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0026]实施例2
[0027]参考图1

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支护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具体为:
[0028]在所述抗滑平台3上设置排水口5,排水口5设置为多个,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陡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护结构(1)、第二支护结构(2)、位于第一支护结构(1)与第二支护结构(2)之间的抗滑平台(3)、排水沟(4)和生态路基(6),所述第一支护结构(1)设置于第二支护结构(2)的上方,所述排水沟(4)设置于陡坡的底部,且位于第二支护结构(2)和生态路基(6)之间;所述第一支护结构(1)包括第一防护网(11)、第二防护网(12)、若干土钉(13)和若干锚杆(14),所述第一防护网(11)通过若干土钉(13)固定于陡坡上,所述第二防护网(12)位于第一防护网(11)的外侧,并通过若干锚杆(14)固定于陡坡上;所述第二支护结构(2)包括多个弧形混凝土梁(21),多个弧形混凝土梁(21)沿水平方向依次固定于陡坡上,多个弧形混凝土梁(21)内均浇筑有混凝土格构(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平台(3)上设置有多个抗滑桩(31),相邻两个抗滑桩(31)之间设置有拦截网(3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飞龙李长城柴小宇姜朝峰蔡如乐王植冉李东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